序二

《大音希声——与名老中医对话》一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遍访全国中医药名家所得的一部访谈实录。全书围绕中医药事业、尤其是中医药教育事业应如何发展的命题,回顾历史、反思问题,既立足以当下,又展望于未来。

据作者介绍,书名借用《道德经》之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一,其用意是形象地体现本书的形式是访谈,向大师求教、倾听前辈的心声,这种声音无疑是一种“希声”,非诚心求索,难以得闻。第二层意思,又在无形中彰显出本书的分量,这数十位中医药名老专家所提出的对中医教育事业的见解和建议,是真正值得聆听的“大音”,分量极重。第三层意思,即是“道隐无名”之意。“道可道,非常道”,道既可说,又不可说。真正的道,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去体悟的。国医大师们的所思所感,如若总结为三五句条条框框,命之曰“对中医药教育的三条建议”,就恐失去了其原有的韵味,等于给“道”强命其名了。只有通过本书这种铺陈、叙述、保留原貌的形式,令读者在其中慢慢体悟,才能最真实地还原名老中医药专家对于中医药教育的深思、担忧与宏愿。

该书虽然主要讨论中医药发展、教育问题,但并不是单纯的学术探讨,亦不是政策研究,而是一本人文著作,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于中医药文化和广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切。我一向认为,中医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还有人文内涵。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在实践层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抽象理念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存亡牵扯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因此,本书的意义也就更显得重大深远——为中医药事业寻找一条发展正道,亦是为中国文化发展寻找正道,诚可谓功德无量。

除此之外,本书还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通过对每一位老专家的访谈,将他们记忆深处的中医药发展史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把中医学术史中隐含的传承文脉呈现出来,在记录事件的同时记录人的情感和思考,在记录成果的同时记录过程和曲折,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

总之,该书的问世,既给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中肯的参考,又为这一段历史留下了翔实生动的珍贵记录,实为难得之作,故乐为之序。

借此,给中医学子送上我的希望:以“大医习业”的要求来学医,用“大医精诚”的精神去行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2021年辛丑年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