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史上一位非中医药专业出身的校长。2012年教育部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把我选上,于2013年1月24日正式任命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从此开启了我为中医药事业服务的历程。

其实,我跟中医药结缘早在童年开始。那年我7岁,得了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持续发烧很长时间,几乎是命悬一线。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挽救我的生命,一边带我去西医院打针(记得主要是庆大霉素)和遵医嘱吃西药,一边带我去看中医。通过服用中医开的汤药,帮助病情的缓解。特别是在病程的后期,主要是靠中医调理,我的身体才逐步恢复过来。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见证了中医药的疗效,更加让我感受到给我治病的老中医江心镜大夫的高尚医德。正是这次生病得以治愈,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中医药美好印象的种子。1981年高考时,我出于想研究中药的理想,报考并被录取到了中山大学植物学专业学习。1985年考上公费留学,被选派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我选择了免疫学作为我攻读博士的方向,目的就是想通过研究免疫学,来解释或阐发中医药治病、调理的免疫机制。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博士后和在圣地亚哥制药公司工作期间,分别从事免疫相关疾病与药物研发工作。1996年回国,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后,尽管我研究的主线是围绕人的免疫系统起源与演化而开展的,但是,还不时把免疫学与中医药结合起来研究。所有这些生活、学习和研究经历,都在为我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打着基础、做着初步准备。

在我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之前,坚定我中医自信的人,除了我家乡江西鄱阳著名老中医江心镜大夫外,还有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周仰贤先生。我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期间,有幸认识周仰贤老先生,他是“理学开山”北宋周敦颐的后人,与周恩来总理、鲁迅(周树人)先生同宗。他传授我《周易》的知识,讲述了他自己怎么跟南京徐养浩老先生学习中医,以及学习《周易》《大六壬》《梅花易数》等的体会——徐老对他的易体医用学术体系形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周老先生还给我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他在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的经历,以及后来回到老家杭州工作的往事,这些史料讲述让我了解到当时中医药界的各种学脉渊源与交往关系。在向周老先生学习过程中,我有幸帮助他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周易辨似》。通过与周老先生交往,去他杭州家里请教,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除此之外,我还通过我的一位博士后,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赖世隆教授合作,研究了中医体质学与免疫遗传学的关系,并于2007年在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替代与补充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我们合作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该杂志主编的点评,并被韩国传统医学研究院邀请,参加了与中医体质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做了相关学术报告。正是在这个大会上,我有幸认识了同时被邀请参会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所有这些经历,让我坚信中国中医药事业必将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任起始,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从外行入门、从学生做起,通过广泛请教学习,深入探索实践,尽快使自己成为大家信任的大学管理者。正是基于这种设想,我在上任之初,就通过在教工餐厅和学生食堂,与不同的老师和学生学习交流,走最基层的群众路线,来了解学校各层面的真实情况,以及老师和学生的想法与期待等等。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我在学生食堂有幸认识我校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邱浩老师。在我向他表达我想去一一登门拜访当时所有健在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大家时,他欣然答应帮助我安排联系。正是他的热心帮助和精心安排,使我在上任后第一年就完成了几乎所有计划中的访问,为此书的成稿奠定了基础。

当我开始对第一位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大家拜访之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我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传承与创新、医疗服务等问题或领域,做了广泛的先期预调研——特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自身的情况,从而,我获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访谈提问备选话题。我把这些问题系统地梳理,归类整理成我准备向各位中医药专家请教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面:

如何培养能用中医思维治病的、合格的中医?如何培养一支既懂中医理论,又懂中医临床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如何做好临床带教,如何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入院校教育中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

2.学术研究方面:

如何做好中医经典的传承和挖掘工作?如何开展中医药学术的创新研究?如何开展中医药的临床评价研究?如何用中医药的手段解决当代的医学难题,勇攀医学高峰?如何推进中药特色研制与审批工作?

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方面:

如何为学好中医药知识打好传统文化的基础?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医药传播到世界各地,讲好中国的故事?如何通过对经典的传承和创新,找到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挖掘其深邃的智慧?

4.其他需要明晰的问题:

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如何制定好中医药卫生经济政策,使中医药能良性发展?如何发现、评价、用好民间中医这支队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生力量?等等。

这些问题,当时都在我的访谈中,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大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真诚地希望读者可以从这些真实的对话中,知道名老中医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其中许多观点和建议都在近期国家推出和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政策中体现出来,表明这些名老中医的真知灼见。由于各位名老中医的成长路径不一,学术传承各异,这些名老中医对于同一问题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或是完全相左的意见和观点;有些观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的佐证,个别建议或观点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出于对各位专家的尊重和历史事实的保存,我都如实地呈现给各位读者,希望读者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感受或答案。所有这些就是在完成这些访谈七年多之后,我仍坚持认为有必要将这些访谈的内容出版的根本原因。希望此书能给大家带来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为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时代,贡献我作为一个大学管理者应该贡献的力量,这也是对那些为我走到中医药界、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无私帮助的人的一种回报。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