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黏疮

【概述】

肥黏疮,相当于西医学的黄癣,是一种生于头皮毛发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学文献中又有“肥疮”“堆砂鬎鬁”“癞痢头”“癞头疮”“秃疮”等不同病名。如明代《外科启玄·肥黏疮》记载:“肥黏疮,小儿头上多生肥黏疮,黄脓显暴。皆因油手抓头生之,亦是太阳风热所致,亦有剃刀所过。先用槐条煎水洗净,再以烟胶入轻粉、枯矾为细末,熟油调搽,如神效。”又如清代《外科真诠·肥疮》记载:“肥疮多生小儿头上,乃真阴未足,阳火上浮所致。初发小吻,瘙痒难堪,上结黄痂。”本病好发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山区,常见于男性儿童,偶可累及成人。其病程缓慢持久。

本病常因于接触患者用过的帽子、枕巾、理发用具等,以致染毒而成;或可由湿热内蕴,上蒸头皮,郁久化虫,虫蚀发根,秃落成疮而致。若不根治,则终生难愈。

初起于头皮毛发根部轻度发红,有小丘疹或小脓疱,状若粟米,破出黄汁。逐渐蔓延,可成棕黄污秽厚痂,如结松脂,或似堆砂。扩大融合后,黄痂变厚,边缘略高而翘起,中心稍凹,固着如碟,中有少许毛发穿过。黄痂落后,露出鲜红底部,湿润糜烂,并有鼠尿臊臭气味,自觉瘙痒不堪。患处毛发弯曲,干枯无泽,斑剥脱落,形成萎缩瘢痕,头发永久不生。但患处周围可留有一圈正常发带。

【辨证论治】

本病外治疗法应为首选。先剃去毛发,或将病发拔除,以肥疮洗剂外洗。药用:苦参15g,蛇床子30g,苦楝子15g,百部12g,白矾10g,雄黄6g,硫黄20g,地肤子10g,水煎取汁,外洗头发。待黄痂落后,外涂肥疮药膏(百部10g,苦参15g,苦楝子10g、雄黄6g,硫黄20g,苦楝皮10g,芫花6g,樟脑3g,分别研细和匀,香油调成膏)。隔日洗头1次,每日涂药膏1次,至愈为止。内服药物可配合服用防风通圣丸。

【调养】

本病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凡患者用过的毛巾、枕头、帽子、理发工具、头巾等,一定要彻底消毒;加强对理发行业人员的卫生教育,在发病区内一定要求理发工具消毒;患儿治愈后方可入学、入托;避免家庭或集体中互戴帽子、头巾或共用梳子;远离患癣病的猫、狗;患者的衣、被、枕等要洗、烫、煮、晒;定期给儿童讲解卫生知识;经常检查儿童头部;有病早治,防止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