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科证治概要(第2版)
- 李博鑑主编
- 955字
- 2025-03-14 16:07:12
赤秃
【概述】
赤秃,相当于西医学的脓癣,是一种以头皮生癣,染毒成脓,结疤发落为特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因本病多是皮赤有脓,毛发秃落,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学文献中亦有称“赤秃疮”“肥疮”“肥黏疮”“黏疮”者。如隋代《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记载:“此由头疮,虫食发秃落,无白痂,有汁,皮赤而痒,故谓之赤秃。”又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头面风》亦记载:治赤秃方,捣黑椹三升服之,日三。又方,桑灰汁洗头。捣椹封之,日中暴头睡。清代《洞天奥旨·肥黏疮》记载:“肥黏疮多生小儿头上,俗名肥疮。头上乃太阳经也,身感风热不散,而毒乃浮于头上,遂生此疮。初生之时,多黄脓暴出,流黏发根,与秃疮无异。……或油手抓头,或剃头传染。初生一二,久则遍头皆是,盖湿热生虫也。”本病多发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山区、农村,可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小学内传播。患者多为男性儿童。
因患白秃疮后,毒邪未散,蕴热熏蒸;或接触病者用过的梳、篦等理发工具,沾染毒邪;或接触患病的猫、狗,染着湿热毒邪等,皆可致病。
初起毛孔处隆起粟疹,周边红晕,上覆白色鳞屑,数目可多可少,少则一二处,多则五七处,孤立散在,或集簇攒聚,上生脓点,迅即融合成片,隆起高凸,表面赤肿焮红,触之质软,匡廓鲜明齐整,如刀所切,形似平台,毛孔之上,见有脓点,其色黄白,挤压溢出,头皮上毛发松动,易于拔除。愈后结疤,皮肤萎陷光亮,毛发永不再生。
【辨证论治】
1.凡患处毛孔隆起,上生脓点,焮赤肿胀,压之脓出,痒痛相兼,伴舌红苔白,脉象滑数者,为湿热蕴毒,上蒸头皮证。治宜利湿清热,解毒祛邪法,方选化毒饮加减。药用:苦楝子20g,苦参30g,硫黄15g,百部30g,雄黄10g,水煎取汁,洗净患处。再用:雄黄10g,冰片1g,硫黄6g,枯矾10g,六一散15g,研细,香油调敷。
2.若伴身发寒热,口干作渴,头皮痒痛,黄脓黏多,颈周臖核肿大,舌红苔黄,脉象洪数者,为热毒壅盛,蕴结肌肤证。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法,方选驱毒汤加减。药用:生甘草10g,金银花20g,连翘12g,蒲公英12g,赤芍10g,防风10g,牛蒡子10g,紫花地丁10g,黄芩10g,水煎服。外治同前。
【调养】
本病预防重要;治愈后方可入托、入学;对患者用过的梳、篦等理发用具,以及毛巾、帽子等物品,应进行严格的消毒,不可互相借用;有本病流行的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及时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消毒防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