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把明珠当草芥

山茱萸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千百年来,以其补力平和、壮阳而不助火、滋阴而不腻膈、收敛而不留邪的独特疗效,被历代医学家所喜用,是现代临床常用的传统名贵药物。汉末《名医别录》对山茱萸的记载为:“微温,无毒。主治肠胃风邪,……强阴,益精,安五脏……”清代《本草新编》中记载:“补阴之药,未有不偏胜者也。独山萸大补肝肾,性专而不杂,既无寒热之偏,又无阴阳之背,实为诸补阴之冠。”可见自唐宋以来,山茱萸的补益肝肾功能已得到认可,临床也多用于腰膝酸软等症。

关于山茱萸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崩漏带下等症,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说。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发,当时太行山一带属于七雄中赵国的领地,山区的百姓大多靠上山釆药为生,赵国规定百姓如采到了名贵的药材,必须向赵王进贡。有一次,一个采药的山民向赵王进贡时献上一种药材,赵王问:“此药何名,有何作用?”山民答曰:“名叫山萸,是一种补药。”赵王听了大怒,不悦道:“小小山民敢将此平庸草药当贡品,岂不小看本王,念你无知,赶快退下!”这时有位姓朱的御医急忙走了过来,对赵王说:“山萸是一种良药,这位山民听说大王有腰痛疾症,才特意采了送来。”赵王却说:“寡人不需用什么山萸。”进贡的山民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朱御医见山民怏怏而走,急忙把他拦下:“请把山萸交给我吧,以后或许会用到的。”朱御医将它种植在庭院中,两年后长得十分茂盛,他便采收、洗净、晾干、保存起来。有一天,赵王旧病复发,腰部疼痛难忍,坐卧不安。朱御医见状,忙用山萸煎煮,熬好汤药,给赵王服下,赵王服后腰痛渐轻,连服三天,恢复如初。赵王问朱御医:“寡人所服何药?如此神效。”朱御医回答:“此药就是当年山民进贡的山萸。”赵王听后大喜,下令大批种植山萸。

后来,赵王的一位王妃得了崩漏症,流血不止。赵王传旨,命朱御医配药救治。朱御医又以山萸为主药,配制方药,治愈了王妃的崩漏之症。赵王更为欣喜,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为了表示这是一种草,又将“山朱萸”命名为“山茱萸”。

在这个赵王错把“明珠”当成草芥的传说里,山茱萸是由山区的山民所采摘,这与山茱萸现代的地理分布是十分吻合的。山茱萸生长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深山,在海拔600~1 000m的阴凉、潮湿、背风的深山区多见,集中分布于伏牛山、秦岭、天目山等地区,即民间所说的“两山一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