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九登高插茱萸
古人有把茱萸作为祭祀、辟邪之物的传统,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还能避免瘟疫,所以,会把茱萸直接插在发髻上或者臂上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重阳节插茱萸风俗由来已久,传说春秋战国时的楚王妃曾在重阳日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并佩戴茱萸首饰登高畅游。晋代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唐代诗人杜甫在《九日蓝田崔氏庄》里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关于重阳节插茱萸,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因瘟疫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欺凌,人人惶恐但无计可施。有一天,瘟疫夺走了一个名叫恒景的青年的父母生命,他自己也差点儿因病丧命。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他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古老的高山,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教给他降妖剑术,并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面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壶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回到家乡后,恒景按仙长的叮嘱,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意欲祸害人间。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青龙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古老的传说和诗句里牵动游子心的“茱萸”到底是什么?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通常所说的茱萸,主要包括两个品种,即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和芸香科的吴茱萸。两种茱萸都在重阳节前后成熟,具有红色的果实,且都具有逐寒的功能。九九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中,插的到底是哪种茱萸呢?
从地理分布来看,《吴普本草》中记载山茱萸“或生宛句、琅邪,或东海、承县”,《名医别录》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及琅琊、宛朐,东海承县”,“宛朐”今指山东曹县一带,“琅邪”今指山东诸城,“东海”今指山东费县,“承县”今指山东峄城,现代山茱萸也分布在浙江、陕西、河南、山东等省;而吴茱萸原主产于吴国,即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及环太湖浙江北部一带,因此,吴茱萸在地域分布和诗人所处时代的生活范围也不相接近。
从季节上看,重阳节正是山茱萸的成熟季节,果实鲜红艳丽、晶莹剔透(图1-4)。在豫西伏牛山区,至今还有妇女和儿童把成串鲜红的山茱萸果插在发鬓上或拿在手上把玩的习俗,以示丰收的喜悦和对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的秋景无限喜爱之情。伏牛山是秦岭向南延伸的一个支脉,与山茱萸在成熟季节上也相一致,都于10月或11月采摘。吴茱萸的果期虽为9—10月,但成熟果实的颜色呈茶绿或紫青色,且多粗糙,不适于佩戴。所以,古人于重阳节登高时所插的茱萸应该是山茱萸。

图1-4 山茱萸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