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冲任督带胞宫理论
中医妇科学的理论来源于中医学,其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等同样是中医妇科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治疾病的依据,但女性毕竟有“经带胎产乳杂”等病证,其生理特点与临证辨治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初,就有妇科疾病诊治的雏形,甲骨文记载的二十一种疾病中,就有“疾育”之病名。《山海经》中载药一百二十余种,其中就有“种子”“避孕”方面的药物。如《山海经·中山经》说“幼鸟食之宜子孙”“黄棘之实服之不字(字,孕也)”,《山海经·南山经》云“……鹿蜀,佩之宜子孙”等。敦煌遗书中记载1 024首古医方,有关妇产科的医方达110首,涉及经带胎产乳及杂病。由此可知,中医妇科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初始就有对女性专病的初步认识。
此后的《黄帝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关于对女性独特解剖结构、月经妊娠生理、妊娠诊断等的记载和描述;而关于妇科疾病,则有对血崩、月事不来、带下、不孕、肠覃、石瘕等妇科特有疾病病机的分析。《黄帝内经》还记载了治疗闭经的“四乌贼骨一茹丸”,至今被认为是妇科第一方。上述《黄帝内经》中有关女性生理病理处方的论述,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莫不在此基础上发挥而使对妇产科疾病的认识得以丰富和完善。
与中医学其他学科一样,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演进,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也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了不同时代的妇科专篇专著,其中《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及《经效产宝》《女科百问》《女科撮要》《景岳全书·妇人规》《济阴纲目》《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石室秘录》《叶天士女科》《女科玉尺》《胎产心法》《傅青主女科》《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妇人大全良方》等著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妇科学的内涵,还汇总了妇产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方法,不少著述产生了沿用至今的经典名方,这些都对华夏民族的女性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总的来说,这些著述对于妇产科生理、病因病机、疾病诊治的认识多与中医内科学一致,即从五脏六腑、气血阴阳、表里内外等进行说理及辨证论治。其中也有部分文献,注意到妇科生理病理有不同于中医内科的特点,依据《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提及有关于冲任、天癸、胞宫与妇科生理病理紧密联系的描述,如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他清楚地阐释了冲任之于妇科的重要性,但和强调冲任胞宫与妇科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的其他医家一样,没有形成以冲任胞宫为主体来论述妇科疾病的体系化的应用。而强调冲任胞宫的作用,并真正形成独特的妇科理论体系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出版的《简明中医妇科学》基础上,不少院校开始编写不同层次的中医妇科学教材。在这一过程中,冲任胞宫理论也被老一辈的妇科名医如罗元恺、马宝璋教授等不断讨论,并固化认识,由罗元恺教授首先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宫”为妇科生殖轴的理论,并被写入教材,沿用至今,多年来被广大中医妇科同道所认同。在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许润三既有与罗元恺教授基本相同的认识,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将其演化为“肾肝脾-冲任督带-胞宫”轴为女性生理病理基础,对应的理法方药自成体系。将这套体系应用于妇科临床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一系列特色方剂,传承至今。
因此,本章节将追溯冲任督带胞宫理论的含义,尝试阐释其在中医妇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及临床应用;并进一步论述,在该理论指导下,许老有关胞脉理论的创新和应用,以及许老以不孕症诊治为纲所展开的中医妇科优势病种诊治特色。
一、概述
《黄帝内经》初步勾画了冲任督带胞宫的理论雏形,后世医家逐渐丰富其内涵。我们首先要明确女子胞(即胞宫)的概念,《素问·五脏别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黄帝内经》从对女性内生殖系统“女子胞”归属于奇恒之腑的认识开始,将妇科的重要器官“女子胞”纳入医学体系之中。关于奇恒之腑的解释,现在已达成共识:奇者,异也,认为女子胞既非脏,亦非腑,这一点很重要,女子胞非脏非腑的特性,有助于理解其发挥功能所仰仗的阴阳气血变化的独特性,也就是其生理病理的独特性。
中医的女子胞(胞宫)在形态上相当于西医学的“子宫”,金元时期,朱丹溪有非常具体的描述,他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指出:“阴阳交媾……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从这段话可知,他观察到类似现代子宫及其附件的结构,“两歧”相当于现代“输卵管”“卵巢”及结缔组织的统称,他的描述应该视为对子宫这个概念的初步认识。在他之后,明代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中谈到子宫“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可以看到,历史上医家对“子宫”及女性内生殖器的认识在不断完善,从命名到结构,以及位置的描述都与西医学越来越接近。
但如果深究中医学关于“胞宫”的认识,则不仅是解剖器官这么简单,可以从功能角度来看历代医家的描述。“胞宫”一词,始见于《女科百问》:“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卷十九记载黄龙汤主治:“妊娠寒热头痛,嘿嘿不欲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
其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同论述,可以简要概括出“胞宫”具有如下特点:奇经之系(《黄帝内经》相关描述),带下之出(明代张景岳《妇人规》“淫浊与带下之不同者,盖白带出于胞宫,精之余也”),经水之源(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胞宫乃肝之所司,精与血皆藏于此,治血者必治胞,治精者亦必治胞”),嗣育之室(《血证论》“子气者,水肿也,胞与膀胱并域而居,胞宫为胎所占”)。
胞宫之病见于以下论述:藏泄失职可有带下病,如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带下之证,起于风气寒热所伤,入于胞宫,从带脉而下,故名为带”,民国时期《竹泉生女科集要》“……不知湿而成带,绝非常湿之可比。其邪生于脾,由脾之脂膜,走窜冲任二脉,下贯带脉,而注于胞宫,于是乎淋漓外泄,稠黏腥臭,是所谓带下之证也”;可有月经病,如明朝朱橚《普济方》“盖肝乃血之府库,肝既受病,经候愆期,或多或少,或闭断不通,胞宫堙塞”。且可见到邪气直中胞宫之病,如《类证活人书》“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病理因素直接导致瘕聚胞宫,如《景岳全书》“妇人有鬼胎之说,岂虚无之鬼气,果能袭人胞宫而遂得成形者乎?此不过由本妇之气质,盖或以邪思蓄注,血随气结而不散,或以冲任滞逆,脉道壅瘀而不行,是皆内因之病,而必非外来之邪,盖即血癥气瘕之类耳,当即以癥瘕之法治之”,等等。
总之,胞宫一词源流已久,《神农本草经》称“子宫”,《素问》称“女子胞”,《伤寒论》称“子脏”及“血室”。梳理历代文献,宋元以前多种称谓并存,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妇科学飞速发展,对古籍颇多发挥,“胞宫”之名日渐兴盛,为女子之重、治疗之本。本书通过梳理历代医家的认识,结合现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认同应将《黄帝内经》中的“女子胞”统一命名为符合中医妇科语境的“胞宫”,也不建议采用“子宫”一词作为胞宫的代名词,以便从实际含义上将中医妇科学的胞宫区别于西医学的“子宫”概念。中医妇科学的“胞宫”,既包含西医学的子宫、卵巢、输卵管及其连接组织这部分有形器官,又特指其具有行使经孕产乳带等特定功能,是解剖形质和功能活动的总称。也就是说,广义的“胞宫”是指具有行使妇科月经、妊娠、产乳、带下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奇恒之腑,狭义的“胞宫”则可单指行使月经和完成妊娠功能的“子宫”。在中医妇科学中,多数情况下,“胞宫”是指具有特定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广义概念。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梳理胞宫与奇经中冲任督带四脉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这几条经脉的循行就有相关论述,这也是后世中医妇科医家将冲任督带与胞宫联系的开始。冲任督带在十二正经之外,属于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之说在《难经》才有;《黄帝内经》中虽无“奇经八脉”一词,但组成奇经八脉的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均已记载,其中任督二脉的循行记述较多。如在《黄帝内经》中,有两处描述了任脉的循行路线,一是《灵枢·五音五味》:“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这里指出任脉和冲脉皆起于胞中,胞中在女子就是女子胞、胞宫。胞宫是一个脏器,在腹腔内而非体表。另一处描述任脉循行的地方是《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而《素问·骨空论》还描述了督脉走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任督二脉出于人体胞中(少腹),在体表以人体腹部的曲骨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曲骨穴向后沿着人体后背往上走,至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腭的龈交穴。其中,任脉主血,督脉主气。
另外,《黄帝内经》中有八篇谈到冲脉,分别是《素问》中的《上古天真论》《举痛论》《痿论》《骨空论》,《灵枢》中的《海论》《逆顺肥瘦》《动输》《五音五味》。关于冲脉循行有“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总之,冲脉上至咽喉,络唇口;在胸腹部和腿部,与足少阴肾经重合;冲脉是重要的气血运行的经脉。
《灵枢》中有两处提到带脉:一是《灵枢·经别》足少阴经别“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一是《灵枢·癫狂》“脉癫疾……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
从《黄帝内经》描述的经络循行来看,冲任督带围绕胞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简要分析一下后世对于“冲任督”三脉“一源三歧”的说法。“一源三歧”是指任、督、冲三脉起源相同而走行各异。该理论由金代医家张从正提出,他在《儒门事亲》“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篇中,以妇科带下病病因病机的推证过程,正式为“一源三歧”立名详述,使之成为中医妇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篇他先否定了《圣惠方》二十三卷和《巢氏内篇》四十四卷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判断,再从《灵枢》角度提出治病当先识经络,又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关系,提出带脉循行与其他经脉循行方向的不同,一个是上下,一个是横行,其他经脉循行“上下周流者,止一十九道耳”,而带脉循行“环身一周,无上下之源,络脬而过,如束带之于身”。此后,他又从《难经》立论:“《难经》曰:带之为病,溶溶如坐水中。”继论冲任督和带脉的关系:“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冲、任、督三脉,皆统于篡户,巡阴器,行廷孔、溺孔上端。”由此而开妇科千年之聋聩,揭中医妇科诊治源头。最后,解释妇科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为“冲、任、督三脉,以带脉束之,因余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白物滑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多不痛也”。
明代医家薛己《校注妇人良方》详加诠释,他在《月经不通方论第六》中说:“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其为患,有因脾虚而不能生血者,有因脾郁而血不行者,有因胃火而血消烁者,有因脾胃损而血少者,有因劳伤心而血少者,有因怒伤肝而血少者,有因肾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者,有因肺气虚不能行血者。”并详论相应的治法方药。上为乳汁,下为月水,通过心肝脾肺肾的调节,结合冲任督带奇经之作用,充实五脏和“一源三歧”的相互关系,使该学说有理有据,理法方药初趋完备。明代医家万全在《万氏妇人科》中指出:“妇人经候不调有三:一曰脾虚,二曰冲任损伤,三曰脂痰凝塞。”并对第二条解释为:“冲任损伤者,经曰:气以吹之,血以濡之,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也。女子之性,执拗偏急,忿怒妒忌,以伤肝气,肝为血海,冲任之系,冲任失守,血气妄行也。”并提八脉治法。之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对冲任督带的功能进一步强调。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中也明确提出“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故现在一般认为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三条经脉循行路线又不相同,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颊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故将冲、任、督三脉的这种循行特点称为“一源三歧”。
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深化在当今妇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督为阳脉之海、任为阴脉之海、冲为血海,表明人体之精气即一源,因其分布部位、所在脏腑、产生效应等的不同而又体现于温煦推动者即阳、滋润宁静者即阴、有形以濡行于脉中者即为血,故三脉循行部位的差异反映了人体物质本源发挥不同功能的差异,其将妇科胞宫的阴阳气血及其联属表达得清晰而准确,确立了胞宫的生理基础,气血阴阳的来源,循环运动的中医学物质与功能统一。生理功能明确后,才会有相应的病理变化及诊治基础。一源三歧也是中医妇科学整体观念的体现。而将这三条经脉和带脉功能融合,并与胞宫功能进行联结,则可以明晰:五脏通过彼此功能协调,使气血津液运行正常,通过冲任督带,运行正常的气血津液到达胞宫,确保胞宫时藏时泻,经孕产乳带等各项生理功能正常。而妇产科疾病的发生也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五脏功能失常,导致气血与冲任督带失去正常功能,胞宫或得不到滋养,或得不到调节,或气血郁滞不行,甚至病邪等病理产物直接通过冲任督带进入胞宫,引起胞宫功能失常,发生经带胎产乳杂等妇科病证。具体而言,胞宫主经孕产乳带,其藏泻功能实则是通过不断地积累精血,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气的推动下满而溢,清空后重新开始,表现为月经、妊娠、产乳和带下的定期藏和泻。冲任督带和胞宫一样,既要经气充足,又要保持通畅。经气充足才能发挥功能,经脉通畅才能保证经气的正常灌输,充和通相互影响,冲任督带一源三歧,通过它们与脏腑气血进行交流,使充和通与胞宫的藏和泻联动有序,则有正常的月经、妊娠以及产乳带下。
二、冲任督带胞宫与妇科生理功能的联系
本节重点论述冲任督带的生理功能。在《黄帝内经》之后,通过循迹中医古籍论著,可以看到其生理功能也是逐渐丰富和完善的。隋朝巢元方认为规律来潮的月经需要冲任二脉调控,他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然则月水是经络之余,若冷热调和,则冲脉、任脉气盛,太阳、少阴所主之血宣流,以时而下。若寒温乖适,经脉则虚,有风冷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也。”唐朝王冰肯定了冲任二脉在女性生殖中的重要地位,他在《黄帝内经》中注释了很多关于冲任二脉的内容,如“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相资,故能有子”。
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督脉起于会阴……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所以总约诸脉者也”“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表明督、任、冲、带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及其转化功能。明代张介宾:“胞中之络,冲任之络也。”认为胞宫通过冲任之络而与脏腑发生联系。带脉与督、任、冲相通,调节诸脉,主司妇女带下。他还认为月经之本在于冲脉,提出冲任气血化生乳汁、月经的理论,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之本》:“然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阴而降,此可见冲脉之血,又总由阳明水谷之所化,而阳明胃气又为冲脉之本也。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景岳全书·妇人规·乳少》:“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若产后乳迟乳少者,由气血之不足,而犹或无乳者,其为冲任之虚弱无疑也。”明代武之望认为冲任二脉主阴血,受脾胃生化水谷精微相资而充盈,才能有规律的月经来潮,他在《济阴纲目·调经门》中进行了详细描述:“任脉主任一身之阴血,太冲属阳明,为血之海,故谷气盛,则血海满而月事以时下。”
清代的傅山则肯定了带脉固束胞胎的作用,《傅青主女科》谓:“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颠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者病矣。”这些论述逐渐明确了女性生理功能是由冲任督带的气血运行来保障的,当人体经气充足并有余时才能流溢于奇经,胞宫需精血满溢才会推陈出新,这个生理功能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保持动态平衡的稳步提升。需要机体有高水平的阴阳气血平衡,才能保证不断推陈出新的生理功能。督、任、冲经气充足通畅,恰好反映出胞宫气血阴阳状况良好,带脉精气充足,才能起到约束作用,使胞宫蓄溢如常。幼女经气未达有余,故无月事,不能有子;二七后“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来潮,故能有子;等到了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故绝经无子也。这些论述将气血的充盈通过督任冲带不同的属性,与胞宫气血充盈的生理功能紧密联系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宝璋、罗元恺、许润三等妇科名家在编写教材时,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冲任督带”“胞宫”等特定的中医妇科术语,并将其应用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上。随后,罗元恺教授首先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该轴与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有一定对应关系。“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是以肾为主导,通过天癸这一物质基础,再通过冲任-胞宫联属,所形成的妇科生理体系。这个理论意义很大,但不够全面,一是此处只强调肾脏功能,尚缺乏其他脏腑功能;二是只提及冲任脉,缺少督脉,不能组成有功能意义的一源三歧,而缺少带脉约束,整个胞宫的藏泻功能则不能正常进行。因此,许老认为该理论需作适当补充,以更好地指导妇科临床。
三、冲任督带胞宫与脏腑经络功能的联系
许润三教授重视冲任督带胞宫理论,从生理、病因病机、临床诊治、用药处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他1987年就在《中日友好医院学报》发表了《冲任督带理论与实践》一文,1992年又在《中级医刊》(现《中国医刊》)杂志发表系列讲座文章,论述“肾气、天癸、冲任与女性生理、病理的关系”。
(一)冲任督带四脉蓄溢气血,与胞宫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胞宫是体现妇女生理特点的重要器官,与脏腑有密切的经络和功能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依赖冲任督带四条经脉。冲、任、督、带四脉属“奇经”,胞宫属“奇恒之腑”,从前面内容可知,冲、任、督三脉“一源三歧”,均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被带脉所约束;冲、任、督、带又上连十二经脉,因此胞宫的生理功能主要与冲、任、督、带四脉的功能有关,从而使冲、任、督、带四脉在妇女生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奇经”不同于十二正经,别道奇行,无表里配属,不与五脏六腑直接联通,冲、任、督、带四脉有以下共同特点:
第一,从形态上看,冲、任、督、带四脉属经络范畴,有经络形象。即经有路径之意,是纵横的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的分支,如罗网维络,无处不至。第二,从功能上看,冲、任、督、带四脉有湖泽、海洋一样的功能。如《难经》说:“其奇经八脉者……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奇经八脉考》更明确地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即十二经脉中气血旺盛流溢于奇经,使奇经蓄存充盈的气血。第三,冲、任、督、带四脉是相互联通的,这对调节全身气血、渗灌溪谷、濡润肌肤、协调胞宫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流蓄于冲、任、督、带四脉的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难经》说:“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徐灵胎说:“不环周,言不复归于十二经也。”都明确阐述了奇经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的理论观点,这犹如湖海之水不能逆流于江河、沟渠一样。
简言之,四条经脉形成纵横网络,源起胞宫,相互连通,汇聚十二正经气血灌注胞宫,犹如江湖河泽汇聚大海,使胞宫处于气血充盈、蓄溢有常的状态,从而使经孕产乳带等生理功能保持正常。
(二)冲任督带胞宫与脏腑经络功能的联系
1.冲脉-胞宫与脏腑
“冲为血海”,冲脉之精血充盛,才能使胞宫蓄积气血,发挥行经、胎孕等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而藏血,与冲脉关系密切。对于女性来说,正因为肝气按时疏泄,将汇于冲脉中的部分气血按时、有序地输送至胞宫,为月经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冲脉使精血汇聚胞宫,除了与肝脏有关外,也离不开肾气的推动作用。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论述可知,肾气充盛后,在其推动下,“太冲脉盛”,此时,冲脉同胞宫的特殊联系才开始发挥作用。冲脉的蓄藏气血、向胞宫输送气血,也要在肾气的协助下才能完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主摄血、统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冲脉才能有血可蓄。脾气健旺,统摄有度,方能协助冲脉蓄藏气血,而不致妄行,以保证冲脉的功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综上所述,肝、肾、脾三脏均与冲脉关系密切,使精血充盛,按时满溢,确保胞宫发挥正常功能。
2.任脉-胞宫与脏腑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任脉之气通,才能使胞宫妊养气血,发挥行经、胎孕等生理功能。从《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论述可知,肾为藏精之所,在肾气主导下,任脉将肾藏的阴精向五脏六腑输注,以濡养脏腑;当女子发育到一定年龄后,肾气开始充盛,通过肾气的推动作用,任脉同胞宫的特殊联系开始发挥作用,此即“任脉通”。于是肾精的气化物——天癸通过任脉而至胞宫,促进胞宫发育成熟,为胞宫的正常功能活动准备条件。另外,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助于任脉通盛;肝的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任脉蓄藏阴精。脾气健旺,统摄有度,可协助冲任蓄藏气血阴精,保证任脉的功能活动正常进行。
3.督脉-胞宫与脏腑
督乃阳脉之海,与足太阳相通,行身之背而主一身之阳,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功能主要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任督二脉互相贯通,即二脉同出于“会阴”,任行身前而主阴,督行身后而主阳,二脉于龈交穴交会,循环往复,维持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从而使胞宫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4.带脉-胞宫与脏腑
带脉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横行之带脉与纵行之冲、任、督三脉交会,并通过三脉间接地下系胞宫,起到约束冲、任、督三脉,维系胞宫位置的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依赖脾气的升提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