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内,大致呈圆柱形,约占中枢神经系全重的2%。其上达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延续,下达第1腰椎下缘平面。脊髓下端迅速变细,形似圆锥,成为脊髓圆锥。向下延续为细丝,成为终丝,由软脊膜构成而无脊髓。脊髓共分31节,其中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每一节都与一对脊神经相连,颈髓第4节至胸髓第1节、腰髓第2节至骶髓第3节较其他节段膨大,分别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

成人脊髓的长度,男性为43~45cm,女性为40~42cm。胚胎早期脊髓与椎管等长,脊神经成直角从脊髓发出。胚胎4个月起,脊髓的生长速度比脊柱缓慢,且其上端与脑相连处固定于枕骨大孔处,因此脊髓下端逐渐相对上移。出生时脊髓下端位于第3腰椎,成人时则位于第1腰椎下缘。上颈髓平相应的同序数椎骨,下颈髓与上胸髓则平同序数的上一节椎骨,中胸髓平上两节椎骨,下胸髓平上三节椎骨,腰髓平第10、11胸椎,腰髓和骶髓平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故临床上腰椎穿刺常取第3、4或第4、5腰椎间隙作为穿刺点以避免伤及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是由灰质、白质构成。在横断面上,灰质呈“H”形,位于中央,由神经元细胞体组成,白质位于灰质周围,由神经纤维组成。

(一)灰质

在脊髓横断面上,其前方、后方的突起分别称为前角和后角,两者之间称为中间带。连接两侧中间带的灰质称为灰质连合。在胸髓及第1~3腰髓的中间带可见外侧的侧角。灰质中央的狭小腔隙为中央管,其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

Rexed于1952年提出板层构筑学,将脊髓灰质分为10个板层:第Ⅰ层相当于后角边缘区;第Ⅱ层相当于胶状质;第Ⅲ、Ⅳ层大致相当于后角固有核的位置;第Ⅴ层相当于后角颈;第Ⅵ层相当于后角基底部;第Ⅶ层相当于中间带;第Ⅷ层相当于前角基底部;第Ⅸ层内有前角运动元核群;第Ⅹ层相当于中央管周围。

(二)白质

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脊髓白质内上、下纵行纤维束各占一个特定区域,一般具有共同的起止和走行路径,称为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

两者位于后索,楔束位于薄束外侧,出现在第4胸髓节段以上的后索。它们传导身体同侧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经过两次换元,将冲动传至对侧大脑皮质。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细胞,周围突至肌、腱、关节、皮肤等处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入后索,在同侧后索内上行,至薄束核、楔束核换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再由此发出纤维至感觉中枢。

2.脊髓小脑后束

起自胸及上腰髓的胸核,发出纤维在同侧上行,经小脑下脚入小脑,传导下肢、躯干单肌肌梭的感觉冲动。

3.脊髓丘脑束

位于侧索和前索内,传导痛、温觉及粗触觉的冲动。其纤维束有明确的定位,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因此,当有脊髓外肿瘤或病变压迫脊髓时,首先出现骶腰部的痛、温觉障碍。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内,周围突至躯干、四肢的皮肤。中枢突经后根入后外侧束,上升1~2个脊髓节,然后进入后角换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侧索和前索而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向上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再换元后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4.皮质脊髓束

也称为锥体束,起自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在其入延髓锥体后进行部分交叉下行入脊髓。其功能为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5.红核脊髓束

起自中脑红核,发出后即进行交叉,在对侧下行入脊髓。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屈肌的肌张力。

6.其他

还有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