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神经外科学(第3版)
- 刘玉光 孟凡刚主编
- 2988字
- 2025-03-18 21:59:50
第四节 脑与脊髓的血液供应、被膜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的血液循环
脑的代谢十分活跃,故血液供应很丰富。虽然人脑不到体重的3%,但其血流量却达全身血流量总和的20%。因为,脑几乎无供能物质储存,故如果脑血液循环完全阻断,5秒钟即可致意识丧失,5分钟即可致不可逆的损害。
(一)脑的动脉系统
脑动脉系统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上行至颅底,经颈动脉管及破裂孔入颅,经过海绵窦,然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其可分为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床突上部。海绵窦部和床突上部常合称为虹吸部,走行迂曲。在海绵窦段,先沿颈动脉沟向前,至前床突内侧时弯向后上。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Ⅰ、Ⅱ支及展神经在海绵窦内相邻。颈内动脉颅内段有以下分支。
(1)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垂体被膜动脉:
三者皆为颈内动脉自海绵窦段发出的分支。其中脑膜垂体干分为小脑幕动脉、脑膜背侧动脉和垂体下动脉。
(2)眼动脉:
颈内动脉进入蛛网膜下隙时发出,沿视神经外下方,经视神经管入眶。
(3)垂体上动脉:
在眼动脉起始部上方发出。
(4)后交通动脉:
向后发出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5)脉络丛前动脉:
自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稍上方发出,入侧脑室脉络丛。
(6)大脑前动脉:
自视交叉外侧发出。大脑前动脉自发出后向前走行,至视交叉上方入大脑纵裂,绕胼胝体膝,沿胼胝体沟向后走行达胼胝体压部稍前方,斜向后上延续为终支。大脑前动脉的中央支于近侧段发出前穿动脉,穿前穿质入脑实质。其中一条称为Heubner返动脉,自大脑前动脉外侧壁发出,返向后外,穿前穿质入脑。皮质支由前至后依次发出眶动脉、额极动脉、胼缘动脉(额前动脉、额中动脉、额后动脉、旁中央动脉)、胼周动脉、楔前动脉。
(7)大脑中动脉:
为颈内动脉最大的分支,即其延续的部分。先水平向外侧走行,再入外侧裂弯向后方,沿外侧裂向后上方走行,沿途发出中央支与皮质支。中央支:于大脑中动脉近侧段近乎直角向上发出豆纹动脉,穿前穿质入脑,分布至壳核、尾状核、内囊前、后脚和膝部的上2/3及外囊屏状核等。豆纹动脉可分为内、外侧两组。皮质支包括眶额动脉、中央前沟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后沟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前动脉、颞中间动脉、颞后动脉等,它分布于大脑半球的外侧面的大部和额叶眶面外侧部。
2.椎-基底动脉
两侧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上行穿横突孔,经椎动脉沟、枕骨大孔入颅。入颅后至延髓脑桥沟合并为一条基底动脉。基底动脉沿基底沟内继续上行,达脑桥上缘时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主要有以下分支。
(1)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
(2)小脑下后动脉:自椎动脉发出,分布于小脑半球下后部和脊髓。
(3)小脑下前动脉:自基底动脉起始段发出,分布于小脑半球下前部。迷路动脉常起自小脑下前动脉袢,有少部分则起自基底动脉。
(4)脑桥动脉:自基底动脉发出,入脑桥。
(5)小脑上动脉:自基底动脉上端发出。其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动眼神经通过,故如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则动眼神经受压而引起相应症状。
(6)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最后的分支,常以后交通动脉为界分为近、远侧段。中央支:后内侧中央动脉,自大脑后动脉近侧端发出,穿后穿质入脑,其中一部分成为丘脑穿动脉;后外侧中央动脉,即丘脑膝状体动脉自远侧段发出,分布于丘脑后部及外侧膝状体;四叠体动脉;脉络丛后动脉。皮质支:依次发出颞下前、中、后动脉,距状裂动脉及顶枕动脉。
3.大脑动脉环
又称为Willis环,位于脑底面,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构成。此环内围有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此环也可发生一定变异,如一侧后交通动脉狭细,甚至缺如而不成完整的环。应予注意与动脉狭窄闭塞鉴别。
(二)脑的静脉系统
脑的静脉回流并不与动脉伴行。脑的静脉回流系统分为深、浅静脉系统(图2-4-1)。两者通过一定的侧支发生吻合,如某一静脉系统回流受阻,这些吻合便可提供回流的侧副循环途径。

图2-4-1 脑的静脉系统
1.大脑浅静脉
主要引流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分为三组。
(1)大脑上静脉:
回流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和内侧面上部的静脉血,每侧半球为8~10条。由前至后可分为额叶静脉、Rolando静脉、顶叶静脉和枕叶静脉。它们由下向上走行,注入上矢状窦。大脑上静脉位于硬膜下的部分称为脑桥静脉,其长1~1.5cm。可使脑组织在颅内有一定的位移。
(2)大脑中浅静脉:
又称为Sylvius浅静脉。起于大脑背外侧面,沿大脑外侧裂行向前下注入海绵窦。它与大脑上静脉有许多吻合,其中有两条比较明显的吻合静脉:上吻合静脉(Troland静脉),在中央沟或中央后沟附近向后上方与上矢状窦相吻合;下吻合静脉(Labbé静脉),在颞叶外面向后下与横窦吻合。
(3)大脑下静脉:
回流大脑半球下外侧面的静脉血,注入横窦或岩上窦。
2.大脑深静脉
主要引流大脑半球深部结构、脑室脉络丛、枕叶、丘脑、基底核等处的静脉血。分为三组。
(1)大脑内静脉:
此静脉左、右各一,于室间孔后方由隔静脉与丘脑纹状体静脉汇合而成。
(2)基底静脉:
又称为Rosenthal静脉,于前穿质由大脑前静脉和Sylvius静脉汇合而成。
(3)大脑大静脉:
又称为Galen静脉,较短,约1cm长,向后注入直窦。主要引流大脑内静脉及基底静脉的静脉血。
二、脊髓的血液循环
(一)脊髓的动脉
脊髓的动脉供血来源主要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节段动脉。
1.脊髓前动脉
自左、右椎动脉末段发出一对,向前下走行降入椎管,两支脊髓前动脉合为一支,沿前正中裂下降,沿途分布至脊髓。
2.脊髓后动脉
自椎动脉或小脑下后动脉发出,向下沿脊髓后外侧沟走行,沿途发支分布于脊髓。
3.节段动脉
自椎动脉、颈深动脉、颈升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发出脊支,经椎间孔入椎管,再发出根动脉入脊髓。
(二)脊髓的静脉
脊髓实质的静脉血回流至脊髓表面的软膜静脉丛和静脉干,经脊髓前、后静脉引流到椎静脉丛和节段静脉。表面有6条静脉,即脊髓前、后正中静脉,脊髓前、后外侧静脉。它们的血液引流至椎静脉丛。
三、脑与脊髓的被膜
脑与脊髓的表面有三层被膜包绕,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
(一)脑膜
1.硬脑膜
为一坚韧的双层膜,其组成的重要结构有大脑镰、小脑镰、小脑幕、鞍膈及静脉窦。主要的静脉窦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枕窦、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海绵间窦等。
2.蛛网膜
为一菲薄的结缔组织构成。其与硬脑膜之间为潜在的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为蛛网膜下隙,充满脑脊液。在有些部位其明显扩大加深,则称为脑池。手术中常需打开脑池放出脑脊液以降低脑压,有利于显示术野。
3.软脑膜
紧贴于脑表面。
(二)脊膜
1.硬脊膜
在枕骨大孔处与硬脑膜相移行,其只有一层。硬脊膜包绕脊髓和脊神经根,与椎骨内膜和黄韧带之间的间隙称为硬膜外腔,但并不与硬脑膜外腔相通。
2.蛛网膜
位于脊髓表面,在枕骨大孔处与脑蛛网膜相移行,向下达第2骶椎,其蛛网膜下隙与颅内蛛网膜下隙相通。
3.软脊膜
紧贴于脊髓表面,并深入其沟裂。
四、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位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隙内,总量约150ml,其主要由脑室内的脉络丛分泌,最后由蛛网膜颗粒所吸收。其循环途径为:侧脑室脉络丛分泌,经室间孔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分泌的脑脊液汇合,通过中脑导水管入第四脑室,再与其内的脉络丛分泌的脑脊液汇合,经正中孔与侧孔进入蛛网膜下隙,而浸润在脑与脊髓周围,最后经蛛网膜颗粒吸收入上矢状窦,进入血液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