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法律法规英译失误分析

对照上述翻译的原则,现从词汇、句法、篇章三大方面对我国立法文本英译的一些翻译失误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的翻译策略。

一、词汇

词汇翻译的重点是法律术语,法律术语是构成法律语言的最具专业特色的词语,是法律语言的核心,也是法律语言和法学语言研究的主体。正是“一系列众多法律术语的存在,才形成了法律语言”(孙笑侠,2005:79)。各法律语言均有一系列专用术语,这些术语固化了相应的概念,每种法律语言的一套专用术语相对应的是一套法律概念系统。法律各分支学科如法理学、法律语言学、法律翻译学等都离不开法律术语的研究和阐释。法律翻译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译者如何解读不同法律体系下法律术语在异域语言中的传达、创制,直到准确无误地将植根于异域民族法律文化的法律术语转化为译语法律文化读者所能接受的同等概念——目的语法律术语(熊德米,2011b)。与其他词语相比,法律专用术语更能体现某一法律体系或体制的典型特征。法律法规翻译的难题之一就是法律体系(或体制)间术语的不对应性,如法律汉语中的差额选举、等额选举、定罪量刑等在法律英语中就缺少对应的术语。(杜金榜等,2004)

(一)法律术语

目前,我国法律专业术语英译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 望文生义,误将普通术语用作专门术语

法律语言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具有严谨的行业规范性,强调词义确切、文意缜密、逻辑严谨、语体正式,体现了法律文本的庄重性和严肃性。在法律文本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的选择必须从专业角度考虑译文词语的选择,切勿望文生义。比如,consideration,action,service,negligence, limitation,offer,acceptance等词语在日常英语中通常意思为“考虑”“行动”“服务”“疏忽”“限制”“提供”“接受”,但在法律英语中,上述词语可用作专业词汇,分别有“对价”“诉讼”“送达”“过失”“时效”“要约”“承诺(承兑)”的意思。

国务院(原)法制办公室和法规译审和外事司联合编写、199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汉英对照词语手册》将“物证”翻译成“material evidence”。此种译法中,“物证”的“物”恰好对应了英文中“material”;而“物证”中的“证”又与“evidence”相配。这种译法貌似正确,但实际上其表达的意思却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距甚远。根据Black's Law Dictionary (Ninth Edition)对“material evidence”的解释,该词实际上是指“evidence having some logical connection with the consequential facts or the issues”,其意为与案件的事实或结果存在逻辑关系的证据,它既可能是言词证据也可能是实物证据。而汉语中的“物证”在英语中是另有专门的法律术语与之对应的,这就是“real evidence ”或“physical evidence”。因此,“material evidence”中的“material”在此并非“物质”之义,其真正含义是“与案件有关的,且为证明案件真相所必需而非常重要的(证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应将“material evidence”译为“实质上的证据或实质性证据”,而非“物证”。再如,有的译者用“the third party”来翻译婚姻法文本中的术语“第三者”。其实“the third party”是“第三人、第三方”,而非“第三者”之意。“第三人”是指民事诉讼中在原、被告之外的,认为本案的审理结果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因此自行申请或由法院追加进入原、被告之间已在进行的诉讼中的当事人。而“第三者”在中文里则是指介入、干扰和破坏别人合法婚姻的人,既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既能是已婚的也可能是未婚的,因此,婚姻关系中“第三者”可译为“the other man(woman)”。

在法律法规翻译中,不少译者经常将“实际履行”译为“specific perfor-mance”。而“specific performance”则是一种违约救济,也就是在一方当事人没有自觉履行合同义务时,另一方则借助法院判决等司法强制力要求其按约实际履行。因此,“specific performance”应理解为“强制实际履行”或“强制履行”。“实际履行”主要是指当事人应自觉地履行合同约定义务,这是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之一,可译为“actual performance”。又如“判决”可英译为“judgement,decree,decision,sentence”,但这几个词在法律英语的用法上仍有区别。对于民事案件的判决,一般可用judgement,“民事判决”可译为“civil judgement”;decree以往主要用于衡平法院的判决,目前英美国家对于离婚案件的判决也经常使用该词;decision也可指判决,但正式程度仅次于judgement;而sentence主要用于刑事判决。另外,仲裁庭的“裁决”一般可用award;法院的裁定则可用ruling。在法律法规翻译中,“过失”与“过错”是最为常见的法律专业词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过失责任”译为“fault liability”可被视为误译。从法理角度分析,如果是“过失”责任,那么行为人主观上通常不是故意的,主要因为疏忽大意(negligence)而导致的过错行为;但如果是“过错”责任,那么行为人主观上也可能是出于故意的(intentional)。由此可见,“过错”一词的外延要比“过失”广得多。因此,“过失”译为negligence较为妥当;而fault可直接限定为“过错”,这样两者之间在法律意义上的差别反而更为明确。

2. 缺乏对本国和对方国家法律文化和语言文化的了解,法律术语的翻译张冠李戴

语言交流的障碍可以通过翻译来解决,而不同国家语言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差异却是法律翻译的一个重大难题。比如英美国家的律师有 solicitor和barrister,香港将前者译为“律师”,而将后者译为“大律师”。这样让人们认为后者比前者地位高、水平也更高。而一般将前者译为“事务律师”或“诉状律师”,将后者译为“出庭律师”或“辩护律师”,这种译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种律师分工的不同,但也不是绝对的。下面是维基百科对这两个词的英文解释:

Solicitors are lawyers who traditionally deal with any legal matter including conducting proceedings in cour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few Australian states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is split between solicitors and barristers, and a lawyer will usually only hold one title. However, in Canada, New Zealand and most Australian states, the legal profession is now for practical purposes "fused", allowing lawyers to hold the title of "barrister and solicitor" and practice as bo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barristers and solicitors is, however, retained. Some legal graduates will start off as one and then decide to become the other.

A barrister is a member of one of the two classes of lawyer found in many common law jurisdictions with split legal professions. Barristers specialise in courtroom advocacy, drafting legal pleadings and giving expert legal opinions. They can be contrasted with solicitors — the other class of lawyer in split professions — who have more direct access with clients and who are in general offi ce based. Barristers are rarely if ever hired by clients directly but instead are retained(or instructed)by solicitors to act on behalf of clients.(董晓波,2011a:234)

于是有学者另辟蹊径,采用音义结合的方式,将之分别译为“沙律师”和“巴律师”(周芝秀,胡雨:2007),但或许是由于念起来像是对某人的称呼的原因,因此似乎至今尚未得到普遍接受。顺便提一句,虽然lawyer 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很少在律师的名片上使用,他们一般用attorney-at-law,而我国许多律师的名片用的都是lawyer,这也许是不了解美国的法律文化吧。

我国刑法有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罪名,如何将其译为英语?英语中有burglary一词,因为该词的词义中有“the breaking and entering of the dwelling house of another person”的含义,于是,有的译者便将我国刑法中的“非法侵入住宅罪”译为“burglary”。但是殊不知burglary一罪,其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持刀撬窗入室后行窃的,类似我国认定的“盗窃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五条规定外国合营者如果有意以落后技术和设备进行欺骗,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损失。有的英文译本把该条译为:If it causes losses by deception through the intentional use of backwar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the foreign joint venture shall pay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es.

此种译文,译者没有仔细推敲损失在数量上的含义,忽视中国和英国的语言的差异,将中国法律中损失简单地翻译为loss,我们知道,汉语没有名词单、复数之分,相反在英语中这种区分是很明显的。损失在汉语中既是单数也可能是复数,因此,用英语表达既可能是单数也可能是复数的损失时,就需要用loss or losses。

又如:“宣判日”一词译为Day of Judgment 或 Judgment Day 就是混淆了Judgment在对方国家法律文化和语言文化的不同含义。Day of Judgment 或Judgment Day并非指通常所说的“宣判日”,而是指“世界末日”。所以也有写成Day of the Last Judgment 的。维基百科对其英文解释:

The Last Judgment,Final Judgment,Day of Judgment,Judgment Day,or Day of the Lord in Christian theology,is the fi nal and eternal judgment by God of all nations. It will take place after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and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Revelation 20:12–15). This belief has inspired numerous artistic depictions.

可见,Day of Judgment 或 Judgment Day与法院定期宣判的日子毫不相干。“宣判日”该译为date of the pronouncement of judgment 或 the date to pronounce a judgment 才是。(董晓波,2011a:234-235)

3. 违背法律术语内涵上的特定性,译名不统一

正如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所言,“法律用语对每个人都能唤起同样的观念”,这就是说,法律概念词或法律术语应强调一词一义,以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具体来说,在同一规范性文件中,同一个概念尽量要用同一个词语来表达,不同概念不应当用同一词语来表达,而且不同的词语之间不允许存在相互替代的现象(朱力宇,2006:269)。这是法律语言准确性和严谨性特点的要求,对于立法语言尤其如此。有些译者英译时将立法文本中的不同法律概念用同一个英语法律术语来表述。比如在官方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英文译文中:

例3:

原文: 第28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译文: Article 28 ...a member of the judicial ... personnel shall voluntarily withdraw, and the parties ...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demand his withdrawal: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回避”是一个典型的法律术语,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等在具有法定情形时不参与案件审理以保障案件公正审理的制度。这一术语在刑诉中共出现12次,对应的译文为“withdraw”或其名词形式“withdrawal”。而“withdraw”一词同时在刑诉英文译文中作为“撤回”的意思出现了5次,如“……撤回告诉”:“the complaint has been withdrawn”;“……撤回自诉”:“...withdraw his prosecution”;“……撤回抗诉”:“...withdraw the protest”等,作为“退庭”出现了一次,如第211条……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按撤诉处理。...if he withdraws from a court session without permission of the court,the case may be considered withdrawn by him.

在同一篇法律文本中用“withdraw”一词来表达“回避”“退庭”“撤诉”等不同的法律概念,容易造成译文理解上的障碍。而且,能否用“withdraw”一词表示“回避”值得商榷。“withdraw”作为法律术语在Black's Law Dictionary (Ninth Edition)中的定义包括:

(1)vt. to refrain from prosecuting or proceeding with(an action);

(2) vt. to remove a juror;

(3)vi(of a lawyer)to terminate one's representation of a client before a matter is complete.

第(1)项意为“撤回”,如withdraw the charge 撤回指控,withdraw the petition for divorce 撤回离婚请求;

第(2)项意为“回避”,但对象是“陪审员”;

第(3)项意为律师中途退出代理,如withdraw from a case,这一术语专指因律师与委托人意见不一而退出代理,而非“撤诉”。

事实上,法律英语中用“disqualification”表示“回避”,其定义为:“由于存在利益冲突而使审判人员或行政人员退出法律诉讼的行为(the act of abstaining from participation in an offi cial action such as a legal proceeding due to a conflict of interest of the presiding court official or administrative officer)”,这一定义与我国刑诉中“回避”的概念基本相同,所以“回避”应译为disqualifi cation或disqualify themselves(自行回避)。

至于“撤诉”,对应译文应为“discontinuance”,Black's Law Dictionary (Ninth Edition)对该词的定义为:a voluntary dismissal(dismissal:termination of an action or claim without further hearing,esp. before the trial of the issues involved),即开庭审理前主动撤回起诉或诉讼请求,即“撤诉”。而“撤回告诉”可译为withdraw the complaint,至于“退庭”,英文为leave from the court proceedings。

译者英译时将立法文本中的同一法律概念用多个不同的英语法律术语来表述在我国法律法规对外翻译中是常见现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英文译本将对著作权的侵犯,时而译成prejudice,时而又译成infringe。但是,根据多本英文词典的词义和例句来看,infringe所强调的是对权利的侵犯,而prejudice则多指的是对人、物和利益的侵犯。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关于infringe词条的用法举例是这样的:infringe a rule(an oath,copyright,a patent)。从该词条的用法来看,infringe一词主要是与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权利搭配。而从词典第826页上关于prejudice一词的用法举例来看,prejudice一词则是指对于any existing right or claim的侵害。由此可以看出,infringe在意义上针对性更强,主要是指对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权利的侵害,prejudice则有泛指的意义,它是指对人、物和任何意义上的权益的侵犯。

再如:连带责任与共同责任的翻译,依照民法的相关规定,共同责任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违法行为并且都有过错,从而应共同对损害后果承担责任。共同责任主要分为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两种。连带责任是因违反连带债务或者共同实施侵权行为而产生的责任,各个责任人之间具有连带关系。这种连带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不因责任人的内部约定而改变,权利人可以选择全部或部分责任人承担责任,每个责任人都有可能承担全部责任。而按份责任的各责任人之间没有连带关系,各自独立承担责任份额,如果法律没有规定或当事人没有约定,推定各责任人承担相同的份额。因此,连带责任应译为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共同责任应译为concurrent liability。

4. 法律术语英译的策略

法律语言的翻译很大程度上是法律术语的翻译(熊德米,2011b:176)。在对法律术语进行翻译时,首先要研究所要翻译的源语言法律术语的含义。译者在对所涉及的法律体系进行比较之后,必须在目标语言法律体系中寻找具有相同内容的术语,即必须在目标法律语言中发现源语言法律术语的对应词。如果由于法律体系的不相关性,译者找不到可以接受的对应词,可以使用下列解决办法:

·使用源语言术语最初的或转录的译本(original transcribed version);

·使用解释(paraphrase);

·创造一个新语(neologism),即使用目标语言中并不构成现有目标语言术语的一部分的一个新术语,必要的话再附上解释性脚注。

由于法律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差异,我国法律中许多术语和规范在英语中根本就不存在,就是说二者之间在翻译上没有对等性。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三者”翻译成英语可能是“情人”“情夫”“情妇”或“婚外的恋人”之类的词语。但这些词在英语中并无褒贬色彩,有的词如“情人”甚至还近于褒义。但是在我国汉族的语言习惯中这类词却往往使人与“奸夫淫妇”产生联想。与此相关,还有一个词叫“插足”。“第三者”的“插足”显然有抢夺,甚至霸占他人配偶之义。就是说,“第三者”不仅仅是要在别人的家庭中伸进一条腿,而且要把本属于别人的婚姻家庭据为己有。就此而言,英语中的“put one's foot in”和“participate”以及“take part in”等词均不足以准确表达其意。在此情况下,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在正确理解原词内涵的基础上,再在翻译上赋予其感情色彩。由于“第三者插足”所造成的后果是破坏、扰乱了别人的合法婚姻家庭关系,所以,我们认为用“step in”这一短语来翻译“插足”这个词较为妥当。因为“step in”本身就有“participate”(加入)和“intervene”(干扰)的双重含义。另外该词作为动词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伸腿”的动作。

此外,在翻译法律术语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特殊语境,准确理解原文中法律术语的意义,实事求是地进行翻译。切忌以偏概全,也不能“笼而统之”。以偏概全和“笼而统之”都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法律术语是法律制度中核心的部分,是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析出并固定下来的。一个术语可能表示一种法律概念(如民法的“物”“法人”“无行为能力人”等),也可能表示一种法律制度(如“consideration”[约因]、“estoppel”[禁止翻供]等),甚至会链接特定的历史背景(如“sealed contract”),其含义不能单单从其构成的字词去理解。19世纪以来,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思想不断涌现。科学的发展必然要在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法律方面反映出来,伴随而来的就是新的法律术语的增加。例如:computer crime(计算机犯罪)、smuggling of drugs(毒品走私)、securities law(证券法)、“劳动教养”(reeducation-through-labor)、“承包经营责任制”(contract and responsibility system)、“人民调解”(people's mediation)等等。(肖云枢,2001)

(二)其他词汇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为了追求美感,避免枯燥,往往同一个意思都会用不同词语来表现。而法律文书以准确性为第一性,没必要也不应该用同义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目前我国立法文本英译中违背同一律的谬误屡见不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2003)的英译本为例:

例4:

原文: 第二节 船舶的扣押与拍卖

第三节 船载货物的扣押与拍卖

译文: Section 2 Arrest and Auction of Ships

Section 3 Attachment and Auction of Cargo Carried by Ships

分析: 同样表示扣押,译文却用了两个不同的词,显然有悖于以上准则。那么arrest和attachment到底哪个词更为妥当呢?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Fifth Edition),arrest用于when the police take someone away and guard them because they may have done something illegal,而attachment则是a situation in which part of the money someone earns or money that is owed to them is taken by a court of law and used to pay their debts.在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Fifth Edition)对attachment的解释则稍有不同,是指seizing sb's property,etc. with legal authority.

由此可见,arrest更倾向于指人的逮捕拘留,而attachment则是指法定财产上的扣押。因此建议将第二节拟改译为:Attachment and Auction of Ships。(刘霓辉,2009)

此外,我国立法文本较少使用古英语词汇。如:therein(在其中)、thereof (其)、thereto(附随)、herewith(与此一道)、whereas(鉴于)、thence (从那里)等等。我们知道,古词语在现代英语中已不再广泛应用了,而且逐渐在消亡,但是在法律英语中古词语的应用却十分普遍。正如 David Crystal和Derek Davy(1969:222)所言:It is especially noticeable that any passage of legal English is usually well studded with archaic words and phrases of a kind that could be used by no one else but lawyers.(任何一段法律英语都充满了某种古词语,只有律师们才会使用它们)。至于在译文中使用最具法律英语特色的拉丁术语几乎更是没有。1

二、文体、句式结构

法律英语结构严谨,用词考究,逻辑严密,文体较其他体裁更为正式、刻板,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这是由法律本身的特质决定的。比如,shall在法律英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其语气往往较will和should强,带有法律强制性的意味。下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文本中的shall be用得就不是很理想,不如改为is更符合原文的意思和文风。如:

例5:

原文: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为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为债务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

译文: A debt represent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parties concerned, either according to the agreed terms of a contractor legal provisions. The party entitled to the rights shall be the creditor, and party assuming the obligations shall be the debtor.

从我国目前多数立法文本的英译本来看,译者的翻译较多体现了中国法律法规原文的风格,因而比较贴近普通英语,主要表现在习惯汉语思维,法律英语常见的句型使用不当。比如:有一些英译本中使用“whoever does...shall be...”的句式,描述一定行为及其引起的法律后果,虽然这样的句型在语法上完全正确,但这并非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典型表述。至于“subject to”“without prejudice to”“notwithstanding”和“save”等其他常见法律英语句式,使用的频率就相当低。

三、篇章方面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体系、语言风格、语言结构的差异,汉英法律翻译都应在语篇形式上实现有效的转换,真正实现“法律翻译”到“翻译法律”的准确有效的移植,一直是法律翻译人员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每一种法律语言的衔接搭配方式背后所反映的,是该语言所承载的法律渊源、法律文化、法制体系以及法律思维方式等。(熊德米,2011b:242)法律英语立法语言和汉语立法语言的衔接手段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源于普通语言语篇的衔接模式。Halliday &Hasan(1976)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三类。其中,语法衔接又分为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分为词语重复和词语搭配;逻辑衔接主要解决衔接词的选用。每一种语言都受到各自的语言形式规律的制约,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它们都受到各自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结构模式的限定。如英语语篇的统一主要通过语法衔接和逻辑衔接实现,并且在语篇中呈现显性,即该有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而汉语语篇的统一则通过词汇衔接实现,注重词语搭配所呈现的意义,并且在语篇中呈现隐性,即有些词语成分在上下文逻辑关系清楚的情况下可以缺失。汉语的意合特征表明汉语语句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衔接成语篇,而“英语的语句衔接方式多用形合法,即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王武兴,2003:108)。

篇章的处理是汉译英的又一环节,因为语言交际是以语篇的形式出现的,而语篇是通过衔接方式实现的,所以衔接的处理尤为重要。Halliday & Hasan (1976)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类。其中,语法衔接又分为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就语法的照应而言,一般说来,中文重形合而英文重意合,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序言的英译本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例6:

原文: 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宪法》序言第六段

译文: Significan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s, while education in socialist ideology has produced noteworthy results.

至于词汇的衔接,可以通过对词汇的重复来完成。

例7:

原文: 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显著提高。

—《宪法》序言第六段

译文: Major success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depen-dent and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socialist system of industry has basically been established. There has been a marked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此外,语篇连贯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命题内容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言外之意的表达和理解问题。

例8:

原文: 一八四〇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宪法》序言第二段段首

译文: After 1840, feudal China was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country.

该句使用被动语态来保持话题一致以及调整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位置,使之与上下文在结构上衔接、语义上连贯,从而使语篇中的信息即“被迫沦为”精确地表达出来。这较好地实现了利用被动语态实现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功能,同时也是对翻译的“政治”的最好体现。(范晶波,2010)

与《宪法》的译文相比,其他立法文本的英译在篇章方面就值得斟酌。同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2003)的英译本为例:

例9:

原文: 海事法院在发布或者解除扣押船舶命令的同时,可以向有关部门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通知书应当载明协助执行的范围和内容,有关部门有义务协助执行。海事法院认为必要,可以直接派员登轮监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二十六条

译文: While the maritime court issues an order for arresting of a ship, it may send a notice to relevant departments for assistance in execution of the order. In the notice shall be stated the scope and specifi c tasks of the assistance in execution of the order, a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assist in the execution. When the maritime court deems it necessary, it may directly send offi cers to go aboard for purposes of supervision.

分析: 汉语法律法规中存在大量的名词重复现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冗词赘语,英译时常用照应,例如用代词代替重复出现的名词,以使译文简洁。但该译文用了三个it分别指代上文及下文提到的事物。读者可能需细读后才发现第一个和第三个it应指代上文中的The maritime court,第二个it指代下文中的直接派员登轮监护。如果将其中一至两个代词的指代对象直译出来,就会使译文显得较清晰易懂。因此,建议译为:

While issuing an order for arresting of a ship, the maritime court may send a notice to relevant departments for assistance in execution of the order. In the notice shall be stated the scope and specifi c tasks of the assistance in execution of the order, and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assist in the execution. When deeming it necessary, the maritime court may directly send offi cers to go aboard for purposes of supervision.

再如:

例10:

原文: 为维护海事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海事案件,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一条

译文: This law is enacted with a view to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to litigation of the parties to maritime cases and ensuring that the people's courts shall ascertain the facts, establish the liabilities, properly apply the laws and promptly hearing and determining maritime cases.

分析: 汉语在表现法中历来注重语法结构中的重复及对仗(刘宓庆,1992:268)。同时,汉语讲求意合。所谓意合是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而英语则注重形合。形合指的是借助语言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刘宓庆,2006:74)。汉语的并列结构,特别是多层次并列结构会给汉译英带来困难。原文有5个并列部分,而译文也将其一一平述,用and,or来连接,显不出句子的层次来。此外,“为了”译为“in order to”“for the purpose of”和“with a view to”,其中“with a view to”的“目的”含义不如其余两种表达法充分,且在传统习惯上其后必须用“-ing”,致使译文拖沓(陈忠诚,2000b:21)。拟改译为:

This law is enacted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rights to litigation of the parties to maritime cases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people s courts ascertain the facts, establish the liabilities, properly apply the laws, thus promptly hearing and determining maritime cases.(刘霓辉,2009)

结语

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法律翻译是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它不仅涉及作者(或说话人)、读者(或听话人)、译员本人的语言因素、交际目的,而且可能涉及两种法律体系、多种文化、不同的法律观念、复杂的法律行为等诸多未知、未定因素,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译员将法律文本(或话语)转换成不同的语言,更在于译员在面临很难寻求完全统一或对应的复杂条件下,消除原本和译本之间因法律文化差异而形成的交流障碍,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朱勇,20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法治国家的推进,我国的法律翻译研究已取得的一些成就,许多立法文本被翻译成英文,但总体而言,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宏观层面而言,主要是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和学科独立意识。法律法规的翻译应在尽可能简洁的语句中清楚地表达法律文本的本来意思。法律文本译文的准确是法律文本翻译的根本,而翻译失真则是法律文本翻译的大患。在影响法律翻译的诸多因素中,交际目的、法律语言的文体特征和语用特征、不同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文化差异,对研究和把握法律翻译的原则、基本方法和评价标准至关重要。(董晓波,2011b)

1 法律英语词义的保守性是指词义的不易改变性。法律英语词义的保守性源于人们对权威标准的信仰。古英语时期(450—1100)和中古英语时期(1100—1500)这两个时期法律英语从拉丁语、法语和希腊语中借用的外来法律词汇70%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