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婆罗洲:赤道穿过的地区

一、世界第三大岛

在亚洲大陆东南面的中国南海正南方, 茫茫大海上有一个最大的岛, 是本书故事的发生地——婆罗洲 ( Borneo) 。婆罗洲岛的面积达七十三万多平方公里, 仅次于北美洲的格陵兰岛和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 (也称伊里安岛), 位居世界第三。

婆罗洲是个四面临海的大岛, 除了中央偏北部分有高山和沼泽地带横亘, 其余地域多为低矮的山丘和河谷平地。由于它的土地横跨赤道, 常年阳光普照、高温多雨, 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山间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河流纵横且水量丰沛, 土地肥沃且矿藏丰富, 是一个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1520年麦哲伦的远洋船队到达文莱 ( Borneo) , 看到的是物阜民丰的国家、壮丽的王宫和威严的君主。西班牙人大为震惊, 误以为整个大岛都属于文莱国王, 因而以Borneo之名命名全岛, 后来的欧洲人将此讹误沿袭了下来。据19 世纪英国学者汉特 ( J. Hunt) 的说法, 婆罗洲本地达雅人和马来人习惯称本岛为加里曼丹 ( Kaliman-tan) , 与当地一种酸果子同名。而本地人把文莱称作“布鲁尼” ( Bruni) , 意指勇敢的土著人, 他们未被任何外来民族征服。中国古代则音译作“勃泥”或“婆利”, 常见于宋代以后的文献典籍中。现在的婆罗洲岛北部属于马来西亚联邦的沙捞越和沙巴州, 被统称为北婆罗洲, 中间是一个小国文莱。婆罗洲岛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从18世纪后期起长期被荷兰殖民统治, 20 世纪中期印尼独立建国后这些地区被纳入该国领土, 改称加里曼丹。现在印尼所属加里曼丹包括五个行政省, 本书所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 则位于这个世界第三大岛的西北部地区, 历史上华人称之为西婆罗洲, 今称西加里曼丹省 ( Provinsi Kalimantan Barat, 简称西加省)。

西加省省会城市坤甸 ( Pontianak ) 位于印尼第一大河流——卡巴斯河( Kapuas) 出海口, 赤道恰好穿过该城市, 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当局就在河口西北面建有“赤道坐标碑”, 成为当地一处旅游景观。西婆罗洲主要有三条大河流,其中北部的三发河发源于内陆孟加影县的鲁达吧山西麓, 先向西北流经三发(Sambas) 县城, 再折向西南流经百余公里后在邦戛 ( Pemangkat) 附近的河口入海。流域内有昔邦 ( Sepang) 、西尼尼 ( Seminis) 和乌乐 ( Budok) 等村镇, 河谷地带有许多小盆地和丘陵, 既有丰富的金、锡和钻石矿藏, 又有能提供耕种的肥沃土地, 华人称之为“金山” 。中部万那河发源于不离居山 ( Prigi) 南麓, 大致沿西南方向流经孟加影县和万那 ( Landak) 县, 在万那河口汇入卡巴斯河。在万那河口上游数十公里处, 汇入卡巴斯河的是来自北面的东万律河, 这两条支流的河谷地带也与三发河相似, 有许多宜耕宜矿之地, 开发潜力很大。

卡巴斯河是婆罗洲全岛最大最长的河流, 全长超过一千公里, 发源于东部的卡巴斯胡鲁 ( Kapuas Hulu) 山脉, 自东北流向西南, 沿途汇入许多支流而常年水量充沛, 千吨级船舶可以通航至中游数百公里, 进入西加里曼丹省境内流经新当( Sintang) 县、桑高 ( Sanggau) 县、塞加道 ( Sekadau) 县和坤甸市区后入海。河两岸大片肥沃的土地, 给种植业带来无限生机。

三发河与卡巴斯河流域之间是一片广阔的低地和平原, 有十几条短小的河流自平原东部的山麓发源后流入大海。本书故事的发生地南吧哇 ( Mempawah) 、松柏港 ( Sungai pinyuh ) 、百富院 ( Sungai duri ) 、明黄 ( Mingwang ) 、阿亦华帝(Airmati) 、山口洋 ( Singkawang) 和打唠鹿 ( Montrado) 等, 都在这些短小河流的流域之内。

今天, 坤甸交通发达, 市区东郊设有国际机场, 每天有航班往返新加坡、吉隆坡、古晋等国外城市和雅加达、泗水等国内城市。水路交通则凭借海口和卡巴斯河, 有班轮及货船来往河海沿岸及印尼各岛。陆路交通除了通往省内外, 也有公路通往沙捞越等北婆罗洲地区。近年来, 印尼政府大力宣传和实施迁都计划, 新首都选址在坤甸东南方数百公里处的东加里曼丹省帕朗卡拉亚( Palangkara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