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一千多年前,玄奘法师曾遥望过一片名叫“印度”的土地,并立誓西行求法;一千多年后,这本书或许会引起你我对那片土地的再次遥望。

印度与中国同属文明古国,印度河、恒河像黄河、长江一样,滋养了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尽管中国和印度远隔重山,但沟通的热望却让两大文明之间交往不绝,商人、僧侣和使者的万里行走促进了物品、信仰和技术的远距离传播,进而丰富了彼此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印度文化曾经如此深刻地影响了华夏大地,例如,“世界”“智慧”“平等”,这些早已融入汉语的词汇便来自喜马拉雅山那边的哲思,可以说,显示着两大文明的心心相印。

近代以来,中印两国又遭遇了相似的命运,先是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后又掀起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再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发展,成为中印两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国经过曲折探索,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印度也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成果亦可圈可点。两个文明古国的崛起吸引了世界的眼光,“龙象之争”也一时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观彼可知己,鉴往以知来,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印度的发展历程能给我们提供诸多的借鉴和启发。王红生教授的这一本《印度会崛起吗?》就以历史学的思维,为我们厘清印度发展诸方面的源流脉络,如清光之镜,其辉光也能明朗我们的思考空间。

王红生教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资深教授,他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广受东西学术之滋养,又兼具历史学和社会学背景,并且,他还曾在印度进行田野工作,是少数能将书斋里的学问和脚踏实地的调查结合起来的历史学者。

王红生教授专研印度问题40多年,而这40多年,也正是中印两国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时期,可以说他既是研究者,也是目睹者,他的思考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40多年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凝结为琳琅珠玉,串起珠玉,便有了这本书。本书收录了王红生教授学术生涯中的代表性论文15篇,编者将其厘为四个篇章:“从土地出发”聚焦于印度的农业和农村;“精英与大众”反思印度发展的主体;“民族之重构”关注多民族国家的整合;“发展之探索”则细察印度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变化历程。四个篇章如四根柱石,有助于我们构建对现当代印度的宏观印象,而“印度会崛起吗”这个疑问,也当在阅读之后,引发我们的思考。

因王红生教授的诸篇文章是在各个时期陆续成文,故本书也有了年轮般的意义,从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位学者的思考是如何在时空间互动。而这些思考的理论生命力将在更辽远处依然蓬勃。

印度,玄奘以为即梵文“月”之音译,并称这片土地“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而文明起伏,亦如月之阴晴,中印文明皆历数千载之演进,虽曾有衰微,终必复振。那么,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节点上,观照另一个文明的演进,便有了别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