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门荫入仕
北周勋贵功臣子弟入仕,有以父勋授子爵位和官职的,[39]也有先授以勋官,或以散官起家的,[40]还有的起家为千牛备身或左中侍上士、左侍上士、左亲卫、右勋卫等其他宿卫官,[41]都是循例而行,尚未形成严密的制度,也不包含所有的高官子弟。北齐情况大体与北周类似。
隋朝建立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豪强士族世袭做官的特权。但为了保证当朝贵族和高官子弟世代做官,门荫也逐步形成了制度。一般以父祖封爵和资荫为官者,要先任千牛或三卫。
千牛是皇帝和太子的贴身侍卫,担任者多为三品以上亲贵子弟。如李渊祖李虎,西魏时为八柱国之一,周初追封唐国公;父昞,周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李贤孙、李崇子李敏,袭父爵广宗公,起家左千牛。宇文庆子静礼,起家为太子千牛备身。[42]
三卫即亲卫、勋卫、翊卫,也是皇帝的侍卫。李密以父荫为左亲侍,宇文述尝谓密曰:“弟聪令如此,当以才学取官。三卫丛脞,非养贤之所。”[43]这是有关隋代三卫最明确的记载。其他如刘弘基,父升为河州刺史,以父荫为右勋侍。长孙顺德,父恺为开府,顺德为右勋卫。王世充,父收为长史,世充开皇中为左翊卫,后以功拜仪同,授兵部员外郎。[44]这些都是以父荫为三卫者。
唐朝建立后,继承隋制,继续实行门荫制度,并对如何以门荫入仕,作了严密的规定。
哪些人可荫子孙,唐令有明确规定,这就是《旧唐书·职官志二》“吏部郎中员外郎”条所云“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庸,有以资荫,有以秀孝,有以劳考”中的封爵、亲戚和资荫三项,详见《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员外郎”条和《唐会要》卷八一《阶》。这些材料告诉我们:
1.唐代封爵可由子孙承袭。但由于唐《封爵令》规定“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孙承嫡者传袭”[45],故其余子孙仍需由门荫入仕。
2.凡三品以上曾孙,五品以上子孙,二品勋官子,方可以资荫出身。六品以下官是没有门荫特权的。
3.凡三品以下勋官子不能以资荫入仕。但职事官、散官带勋者,三品即依勋官品同职事荫,四品降一等,五品降二等。这就给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子孙以从高叙阶的可能。
4.凡有封爵者和皇室的亲戚,以及五品以上官子孙以荫入仕时,根据他们父祖的身份和官品的高低,叙以不同的品阶。如嗣王、郡王初出身从四品下叙,亲王诸子封郡王者从五品上,国公正六品上,县公从六品上,侯及伯子男并通降一等;皇亲缌麻以上及皇太后周亲正六品上叙、皇太后大功亲、皇后周亲从六品上,皇帝袒免亲、皇太后小功缌麻、皇后大功亲正七品上,皇后小功缌麻、皇太子妃周亲从七品上;一品子正七品上叙,至从三品递降一等,从五品子从八品下叙,国公子亦从八品下叙。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散官同职事。[46]这也就是《旧唐书·职官志一》所说的“入仕者皆带散位,谓之本品”;“散位则一切以门荫结品”。
门荫入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学馆,二是直接以门荫入仕。
通过学馆,就是充当弘文馆、崇文馆或国子学、太学的学生。学成后通过考试,或出仕,或参加科举。科举及第,“若本荫高者,秀才、明经上第加本荫四阶,已下递降一等”。[47]
弘文馆隶门下省,学生三十人;崇文馆隶太子左春坊,学生三十人,皆取三品以上亲贵子弟为之。国子生三百人,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之。太学生五百人,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之。几者相加,共八百五十人,人数不能算少。
“其弘文、崇文馆学生,虽同明经、进士,以其资荫全高,试取粗通文义。”[48]“课试既浅”,[49]不需下很大功夫。但是,“凡弘文、崇文生,皇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一家听二人选;职事二品以上、散官一品、中书门下正三品、同三品、六尚书等子孙并侄,功臣身食实封者子孙,一荫听二人选;京官职事正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供奉官三品子孙,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并供奉三品官、带四品五品散官子,一荫一人”。[50]就每一家来说,人数有很大限制,大部分子孙都不能通过此途入仕。
而国子生和太学生需业成考试合格,通两经以上始能出仕或应举。这不仅需要几年的刻苦学习,考试也较弘文、崇文生严格得多,对于亲贵高官子弟也并非一件易事。因此,高官权贵子弟在唐初仍多直接以门荫入仕。
直接以门荫入仕,根据《唐六典》卷五“兵部郎中”条的记载,有以下数端:
1.五品以上高级官吏子孙直接以门荫入仕,要先充当千牛、进马和亲卫、勋卫、翊卫等三卫,也就是皇帝或太子的侍卫。
2.根据父祖身份和官品的高低,子孙所充千牛、三卫的秩品高低也是不等的。三品以上职事官子孙、四品清官子充当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为正六品下阶,太子千牛则为正七品上阶,三品以上子、二品以上孙充当的亲卫为正七品上阶,四品子、三品孙、二品以上曾孙充当的勋卫及太子亲卫为从七品上阶,四品孙、职事五品子孙、三品曾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国公子充当的翊卫及太子勋卫为正八品上阶;太子翊卫为从八品上阶。父祖官品高的,出身时阶就高。他们出身官品的高低,是在出生前就确定了的,与他们个人的学识、才能和品德无关。
3.根据父祖官品高低,不仅子孙叙阶时高低不同,而且担任千牛、三卫的年限也是不一样的。千牛以及充任进马的三卫五考,五年后即可随文武简入选例,到吏部应选,委派担任职事官,走上迅速升迁的道路。三卫,根据不同情况,需五至八考。父祖官位高的考数少,较低的考数多。凡三卫皆限年二十一以上。父祖官位越高,子孙脱离千牛、三卫而去担任其他官职的年龄也就越小,官位也就越高,特别是千牛不见有年龄的限制。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魏玄同所说的奇怪现象:“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龆龀之年,已腰银艾,或童丱之岁,已袭朱紫。”[51]
4.担任三卫的,并不全都要轮流上番,除京兆、河南及附近的八个州皆令番上,余州皆纳资而已。纳资满规定年限,即可参加兵部校试。
5.千牛和三卫属卫官,本身就是一种官职,在唐律令中享有和职事官、散官同样的政治待遇。三卫“考满,兵部校试,有文堪时务则送吏部,无文则加其年阶,以本色迁授”。千牛备身、备身左右考满亦送兵部校试,有文者送吏部。[52]总之,只要混够年头,不论有文无文,都不影响其迁授升官。
据《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历代制下》,按格令,千牛备身80员,备身256员,进马16员,诸三卫、监门直长[53]39462员。千牛名额有限,但出身高,在重资荫的武德、贞观时期及其后一段时间里,高级官吏多出其中,因此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三卫及监门直长总额近四万人,每月番上者数千人,[54]是高级官吏子弟主要的出身途径。[55]
和门荫相联系的,还有斋郎和品子。
斋郎隶太常寺,其中太庙斋郎以五品以上子孙及六品职事并清官[56]子为之,六考而满。郊社斋郎以六品职事子为之,八考而满。[57]
斋郎总862员,人数较多,年龄又限制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六至八考考满后,试两经,取文义粗通者,拣送吏部应选。[58]这对于一般高官子孙,特别是六品职事并清官子来说,是一条相当便捷的入仕之途。
品子,以文武官六品以下、勋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成年子充。[59]
他们虽然不能以门荫入仕,也不能以资荫叙阶,但是,他们在担任王公以下的亲事、帐内或其他杂掌,番上、纳课期满后,亦可到兵部简试:“文理高者送吏部,其余留本司,全下者退还本色。”[60]这是六品以下官吏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多层次和文武分途,是唐代门荫制度的两个特点。
唐代门荫实际上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嗣封和亲戚,对象是皇亲贵戚和有封爵者的子孙,他们具有世袭性的政治特权。
第二部分是资荫,对象是所有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以及有封爵者不能袭封的子孙。他们入仕的资格是由父祖官位而来,他们入仕后的品阶也是由父祖的官位高低决定。这是一种给予当朝高级官员的具有身份性的政治特权。
第三部分是斋郎、品子。斋郎和千牛、三卫不同,不是官职,本身无品阶,但其中五品以上子孙有资荫。而品子和六品职事、清官子为斋郎者,必须考试合格才能入流。这与流外入流相类似,也与科举以才学取士相一致。不论斋郎和品子,均需轮流番上或纳课,与流外官常年在职,又有所不同。七品官以上子且可于从九品上阶叙阶。[61]因此,斋郎和品子,对于中下级官吏来说,也是一种具有身份性的政治待遇。
北周门荫重点在酬劳功臣,因此,嗣封、赐爵、授官多为功臣勋贵子弟。隋代高官子弟可以千牛、三卫起家,范围较北周扩大,但对下层官吏尚无适当照顾。唐代采取封爵、亲戚、资荫、斋郎和品子这样多层次的办法,便可以照顾到贵族和各个层次官僚的利益,有利于协调地主阶级内部的关系。同时也可以从更广泛的范围选拔官员,有利于人才的发现。
隋代以门荫入仕,一般均先授千牛、三卫,还没有文武分途。如窦抗少入太学,略涉书史,亦释褐千牛备身。[62]到唐朝,有资荫者除了以千牛、三卫出身,还可以通过学馆,或从科举入仕,文武正式分途。由于有荫者科举及第后叙品阶时加阶,升迁也比较迅速,因此,许多好学而又有才能的高官子弟直接从科举入仕。如台州刺史苏亶子苏瓌本州举进士,尚书左丞狄孝绪孙狄仁杰以明经授汴州判佐。一些弘文生也经由科举出身,如裴炎,少补弘文生,擢明经第,寻为濮州司仓参军;裴行俭,幼以荫补弘文生,贞观中举明经,拜左屯卫仓曹参军。[63]
不论是千牛、三卫,还是斋郎、品子,均需经过考试,以及资荫和科举的结合,说明以才学取士的原则已渗透到门荫制度中来。到唐朝后期,越来越多的高官子弟从科举出身,科举制逐步取代门荫,成为入仕的正途。高级官吏主要来源于进士科,门荫制度随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