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中国现代学位制度与学位服深受西方的影响。1994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制定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惯例、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各高校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学位服简样》和《学位服着装规范》制作出来的学位服,基本上是模仿欧美大学的学位服,以黑色为基调,很少体现“中国特色”。

西方的学位服始于12世纪开始的中世纪大学,那时多数大学生都是神职人员或准备从事神职的人员,因此穿黑色的学位服。我一向认为现在中国高校采用的学位服过于西化,尤其是照搬欧美,用黑色作为基本色,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习惯和审美。因为黑色在中国向来被视为凶色,通常与死亡、丧葬等相关。即使欧美著名大学的学位服也不全然采用黑色,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服就用天蓝色。

其实,中国古代曾有自己的学位系统,也有自己的学位服。秀才、举人、进士是一种东方型的学位,进士服本来就是中国古代的学位冠服。中国的科举学位从层次分级、仅为任职资格而非实际官位,到代表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具有不可剥夺的终身性等方面看,都与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学位制度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16世纪以后来华的西方人多将秀才、举人、进士看作一种学位,普遍与学士、硕士、博士互译。曾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后来曾一度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人丁韪良,1877年在美国教育部发表的《中国教育》一文中指出:因为科名与产生于西方的文科学位的差异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换用其他名词来翻译肯定会引起概念混乱。[2]商务印书馆的创办者之一王云五曾在《“博士”考》一文中说:“余童年读广学会出版之美国李佳白及林乐知等著作,无不自署为美国进士,则以进士视为‘doctor’之当然译名也。”[3]在清朝末年,要使人明白西方的“doctor”一词,只能将其译为“进士”。

在科举时代,获得进士、举人等高级科名是很荣耀的经历,任何时候填写履历都可以加上此头衔。就像现代人喜欢将博士头衔展示出来一样,近代以前科第出身者也念念不忘自己的科名。甚至在科举废后,进士还是一个光荣的头衔,如蔡元培在1923年写的《自书简历》,即将“一八九二年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作为简历的首条。

清朝末年,中国曾一度采用过近代科举学位体系,其教育和考试内容包括近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当时授予学堂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考试合格者的科名实际上等同于现代学位。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大学堂毕业经考试成绩在中等以上者,奖给进士科名;高等学堂及其他程度相当的学堂毕业者,考列中等以上者,奖给举人科名;中学堂毕业考列中等以上者,奖给贡生头衔,等等。1905年科举制废止,1905年7月以后还举行回国留学生毕业考试,凡留学生考试合格者可获举人或进士科名。当时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含理学)、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等八科,毕业生所获科名按专业分类还具体加上某科字样,因此有文科进士、法科进士、师范科举人、农科举人、工科举人、商科举人[4]等名称。为了表彰在学术上有突出贡献者,清末还实行类似于现代名誉博士学位的办法,免试授予科举学位给少量名士,如1910年1月,授予詹天佑等七人工科进士头衔,授予严复、辜鸿铭等人文科进士头衔。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科名学位随之废止。1935年颁布《学位授予法》时,受日本使用博士、学士等汉字作为英文“doctor”“bachelor”译名的影响,中国最终完全放弃了科举学位名称,采用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名称,并一直延用至今。

中国现行的学位服过于西化,对此有识之士早有看法。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教育讲座教授杜祖贻先生在1999年11月就曾撰写《中国的大学礼服的设计须以国服为本》建议书,提出了很好的理由与建议,令人敬佩。当时北京大学学生及校方对于杜先生的倡议给予积极的回应,只是由于校领导的职务更替,这项倡议暂时搁浅。现在杜祖贻先生还在殷切期望这本《学位服的历史》尽快出版,推动学位服的中国化,维护民族尊严,提升民族自信。

有如西方学位有专门的授予仪式和专用的学位服,中国过去进秀才、中举人、登进士之后穿戴的冠服也有特别的讲究,有专用衣冠。《明史·舆服三》载:“状元冠二梁,绯罗圆领,白绢中单,锦绶”,还有其他饰物,而进士的衣冠为:“进士巾如乌纱帽,顶微平,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深蓝罗袍,缘以青罗……廷试后颁于国子监,传胪日服之。上表谢恩后,谒先师行释菜礼毕,始易常服,其巾袍仍送国子监藏之。”[5]

此外,生员、监生的服装也有规定,明初还一度使用四方平定巾,此方巾是秀才的身份标志,类似于西方的学士学位帽。这顶方巾的来历,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制度》载:“今士庶所戴方顶大巾,相传太祖皇帝召会杨维桢,维桢戴此以见,上问所戴何巾?维桢对曰:‘四方平定巾。’上悦,遂令士庶依其制戴。”[6]明代进士、秀才冠服与西式学位服的样式、使用方式颇有一些相似之处,但都是以青绿色为主,都不是黑色。

我认为中国高校可以参考明代进士、举人、秀才衣冠的部分合理元素,参考西式学位服风格,设计出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有本校元素,且符合中国审美习惯的现代学位服。本书在详细论述国内外有关学位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传统,国服为本,同时兼顾世界惯例”的原则,以及具体的学位袍服、垂布或领布、学位帽的设计构想,相信对学位服的中国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若有一天真正实现学位服的中国化,则高校学子幸甚,中国文化幸甚。

刘海峰
2022年10月30日于浙大求是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