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发展与战略
- 梁昊光 张钦 薛海丽
- 2242字
- 2025-03-28 10:02:07
前言
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具革命性的关键力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命运。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和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中共二十大标志着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上,推进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科学谋划各项战略目标任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看我们能不能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和完善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举国体制作为党领导科技创新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坚持和完善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可以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助于破除影响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活中央政府、企业、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加强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基础研究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更需长期、稳定、持续的人力物力投入。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一批前沿性、关键性新兴战略科技和新兴产业,正越发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制定科学有效地反映国家战略意志的基础研究政策体系,加强建设系统的基础研究优秀科学人才培养和配置体系,完善基础研究稳定经费支持与政策激励体系,综合运用环境面、供给面和需求面“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政策工具,超前部署非对称赶超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必须充分认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极端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据统计,我国2021年研发人员的总量是2012年的1.7倍,居世界首位。因此,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国际人才竞争新态势,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同时,要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广大人才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激励各类人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融合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创新体系,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要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企业作为创新系统中最活跃的主体,联结技术开发和市场需求,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生产、技术创造的核心载体。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的核心,是努力构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间的高效沟通桥梁,其合作的强度和效率直接决定创新系统升级的速度。同时,要构建多方参与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使用金融工具和税收工具,最大限度地激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高水平循环。
统筹科技发展与国家安全。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领域越来越广,科技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有所上升,美国等西方科技武器化进程明显加速,科技全球化与国家安全主权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科技发展与国家安全已成为相互的依托与保障,亟须将科技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安全战略中进行考量,提升科技发展对我国国家安全的贡献,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安全领域,建立并完善科技预警制度,改善科技体系内部环境。
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引领全球科技治理。科技创新的全球化使得单一国家或地区很难在所有高科技领域均保持绝对优势,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强强联合”与互补融合。同时,科技强国的领导地位也并非仅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取决于能否在行业标准、科研模式、监管内容等科技发展战略和治理体系上形成与社会价值需求相呼应以及长期良性的“科技—社会”互动模式。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坚持构建开放性创新生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我国在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科技发展的风险治理和科技创新中的规则治理能力,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全球性问题,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梁昊光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