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经过前期的积累,我国的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渐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正依法开展多样的实践。自2003年以来,上海坚持“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运用社会工作理念,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依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全市推进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其中,于2004年成立的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以下简称“新航总站”)就承担着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矫人员提供帮教服务的工作。

新航总站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发展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2024年正值新航总站成立20周年,总站与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共同选择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予以出版。正如本书主书名所示,我们不仅希望通过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给帮教对象增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期望能为司法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和社会工作者增能,加快中国司法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基于上述定位,方法的通适性与本土化的交融成为我们选择案例的核心原则。我国的社会工作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相关知识和模式基本都基于西方国家的经验。西方的社会工作扎根于其社会结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传统之中,自由主义隐喻和个体主义假设自然就成为理论的基础。“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最具通适性的理论立场。不过,此情境不能仅被理解为服务对象所处的微观情境,也应当包括他所在的社会和文化等宏观结构性情境。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些理论必然需要本土化,实务操作需要在地化。在新航总站及其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本土化和在地化的尝试性实践,如在帮教工作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上海区域文化的濡化作用;将中国式的情和理糅合进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等等。

为更好地呈现这些案例并体现其特色,在新航总站、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以及其他高校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组建起高校教师和当事社会工作者一对一合作的团队,对案例进行编辑和写作。为较为客观地呈现上海模式中帮教服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实务探索,编者们达成了尽量保持一线社会工作者原始记录之共识,这就难免使得案例的有些地方看上去“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囿于客观上时间和能力所限,案例展现往往侧重过程,这也使得有些地方看上去“理论化”程度不高。但正如前文所言,任何“化”的背后都涉及标准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专业服务工作中,对于被实践证实有效,且合规合法、合情合理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应该先及时整理,此后才能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

要言之,本书既是新航总站实践上海模式二十周年的阶段性成果呈现,也是我国司法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提炼和研究的开放性素材。作为编写者,我们更希望这些案例能抛砖引玉,推动我国帮教服务工作,乃至司法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负责相应案例的社会工作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得到了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工作系戴洁、张坤、张粉霞和杨雪晶等教师,以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王莹教授、上海开放大学民生学院任文启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杨彩云副教授等的悉心指导。案例汇编完成后,我们还邀请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张昱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黄晨熹教授给相关单元进行了精辟的点评。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姚沁钰编辑恰好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她不仅在文字表达和案例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还在内容上贡献了许多具有专业性的真知灼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李 峰

2024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