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在社区矫正个案工作中的运用——管制人员L的个案介入与分析

一、案例背景

L,男,1960年8月生(已退休),高中毕业,祖籍江苏,户籍地为上海市某区,户籍地现有住房为前妻和女儿所有,L属于户口空挂、人户分离,目前实际居住在上海市另一区的出租屋内。2005年,L与妻子离婚,之后单身独居至今,与前妻和女儿基本断绝往来。

L有盗窃前科,曾于2019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刑,同时还有长期吸毒史。本次对L开展社区矫正,是因其再次犯盗窃罪。L于2021年11月被判管制6个月,矫正起止时间为2021年11月26日至2022年5月25日。

L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高血糖等多种疾病,每天需要在家进行四次腹膜透析。

二、问题界定与需求分析

(一)问题界定

1. 犯罪认知存在偏差,在刑意识薄弱

2019年9月,L因盗窃电动自行车曾被判拘役3个月,暂予监外执行3个月。2021年,L再次实施同类犯罪,将他人停放在路边的电动自行车偷盗回家。面对法院的判决,L始终不能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行为,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路边的电动车没有上锁,就可以借用,不算真正的盗窃行为。”

正因为L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认知偏差,所以他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表现出在刑意识薄弱的情况,对社区矫正存在明显的抵触心理,主要表现为不主动遵守日常点名等社区矫正规范。矫正点名等是社区矫正对象必须遵守的管制规范,但L经常以身患疾病为由,用不接电话、不回微信等方式逃避遵守社区矫正规范。在社区矫正小组频繁催告和敦促之下,L才能勉强配合完成社区矫正的管理,而在节假日等特殊时间,他还需要社区矫正小组成员上门督促、协助才能遵守相关管理规范。

2. 生活困难重重,家庭及社会支持明显不足

L身患多种疾病,每天还需要在家进行四次腹膜透析,其退休金难以满足房租、日常生活和医疗需要。受缺少照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22年5月,L病情加重,双下肢慢性溃疡致血管阻塞,皮肤大面积发黑,其中足跟部皮肤大面积破损和溃烂。L非常担心自己会像父亲一样因糖尿病足恶化而不得不截肢,并且在截肢后还要面对因感染造成的死亡风险,于是滋生消极厌世的情绪。在病情加重后,L的女友时常来照顾其日常生活,他的两个姐姐也会经常接济他,但由于缺少基本的家庭支持系统,L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

(二)需求分析

1. 矫正认知偏差和在刑意识,增强遵守社区矫正规范的主动性

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非监禁的教育转化过程,降低犯罪者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最终帮助他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的公民。L之所以多次犯罪并且缺乏社区矫正规范意识,根源在于他对犯罪的认知存在偏差。因此,针对L开展社区矫正服务,首先需要纠正他的错误认知,提升其法治意识和在刑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 解决就医及生活困难问题,帮助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L身患多种严重疾病,而且行动不便,除两个姐姐和女友外,几乎没有其他亲友可以依靠。他微薄的退休金不足以支付每月的房租、日常生活开销、医疗费用等,因此只有帮助他解决看病就医和生活困难问题,改善社会支持系统,才可以让他顺利度过矫正期,回归正常生活。

三、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亦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主要受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该理论被视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支重要力量”。社会工作者采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时要秉持的主要理念包括:1

第一,社会工作者需注重自身的品格和态度。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中,社会工作者需有健全的人格和品格,能为服务对象提供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从而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

第二,社会工作者需重视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要做到:(1)真诚和表里如一,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及给出的意见与他自身的感受必须是一致的。(2)不评判,社会工作者不随意评判,不将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加给服务对象。(3)同感,社会工作者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体会和理解其感受。(4)无条件接纳,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表现出的或良好或不佳的各方面均要采取接纳的态度。(5)尊重和关怀,社会工作者要给予服务对象不附加条件的关心和尊重。(6)保持独立性,社会工作者要在服务过程中保持独立性。

第三,社会工作者需对个案工作过程保持敏感和耐心。社会工作者要借助细致的个案辅导过程,与服务对象进行真诚的沟通,以便发现服务对象的潜能。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其核心是要相信服务对象具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改变的力量。社会工作者要创造有利于服务对象改变的环境,激发其主动寻求改变的意愿以及做出实际改变的行动,采用倾听、同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技巧让服务对象充分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增强他对生活的信心,并动员服务对象的亲属一起帮助他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四、服务目标与计划

(一)总目标

无条件地接纳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创设有利于服务对象改变的环境,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分目标

第一,建立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推动服务的顺利开展。

第二,矫正服务对象对犯罪的认知偏差,提升他的在刑意识。

第三,整合资源,协助服务对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第四,链接资源,加强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三)服务计划

1. 建立专业关系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加强与L亲友的沟通和联系,以便深入了解L的紧迫诉求,帮助他维持基本生活,控制病情,预防再犯;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靠前介入,主动但不强势,了解和掌握服务对象的现状和需求,减轻他在生活中的失落和担忧情绪,妥善处理L的阻抗行为,建立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

2. 矫正犯罪认知

社会工作者要采用教育学习、面询、上门访谈、社区走访、视频教育等多种形式,提升L的法治和在刑意识,修正他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帮助他认罪服法,严肃对待社区矫正。

3. 解决生活问题

由于L存在人户分离的情况,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发挥矫正小组的联动作用,联系L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的居委干部,完善矫正小组的人员配置,整合多方资源,协力完成L的社区矫正管理。

4. 长效机制的建立

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L建立和扩展社会支持网络。这可以激发他的生活动力,增强应对生活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坦然面对疾病困扰,积极配合治疗以延缓病情发展。

五、介入过程

(一)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结合,了解L基本情况和信息

社会工作者在收到法院委托的审前社会调查函后,立即对L展开了深入的审前调查取证工作。L与前妻离婚多年,为了核实他的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社会工作者对两地进行了走访确认。

在L户籍所在地的家中,社会工作者向L的前妻了解其情况。其前妻提供了他们2005年离婚的法院判决书,并向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其他信息。

L毕业于重点高中,人很聪明,写字很漂亮,原本在政府的粮食系统上班。后来停薪留职下海经商,赚了一笔钱,却在之后染上毒瘾,将做生意赚的钱悉数挥霍。不仅如此,L还婚内出轨,最终导致离婚。离婚时为了房产分割的事情,L与前妻数次前往法院,最后终审判决两人婚内共同居住的房屋归女方所有,同时女方支付给L房屋补偿折价款人民币30万元。判决生效后,女方将30万元房屋补偿折价款交到法院,但L认为补偿数额过少,不服判决,始终没有去取,并因此一直认为自己还占有该房屋的份额。因为L与前妻至今未解决房产分割纠纷,所以二人的关系十分恶劣,女儿也不愿意与他联系。

在审前社会调查中,L不希望其实际居住地的左邻右舍知道他犯罪的情况,因而并未向法院和社区矫正机构提供实际居住地的租赁合同,因此法院仍然将其社区矫正判决在户籍所在地执行。社会工作者通过前往L的实际居住地调查,在与L及其女友沟通后了解到:L身患尿毒症,每天需要在家自行腹膜透析四次。他对自己的治疗非常认真,会记录每次透析的时间和透析出来的药水重量。平时,女友会来照顾他的日常生活,经常送送饭菜、洗洗衣服、打扫卫生等。L自述每月退休金2600余元,全部用于支付房租、日常生活开销和腹膜透析的医药费等,不够的部分都是靠两个姐姐进行资助。L目前双下肢呈慢性溃疡的状态,血管阻塞,皮肤大面积发黑,出行不便,其大姐夫出资为其购买了一辆残疾车,作为他平时出门看病的代步工具。

(二)会谈巧用“自我披露”技巧,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

为了拉近与L的距离,社会工作者在会谈中巧妙地运用了“自我披露”的技巧。社会工作者向L讲述了自己陪伴和照顾患尿毒症长辈的经历,并谈到了腹膜透析病人在家庭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顺利让服务对象敞开心扉,通过谈话,社会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了L的实际需求,顺利与他建立起了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法院判决社区矫正之后,对你的生活主要有哪些影响?

L:最大的影响就是今年的退休工资不能提高了,我本来就是病退,退休金不高,要支付房租、医疗费等。现在只能靠自己节约。

社会工作者:为什么不愿意在实际居住地接受社区矫正?

L:太“坍台”(丢脸)了,我没敢把这件事告诉我的姐姐和女友,怕她们再次对我失望。2019年犯罪被她们知道后,就把我臭骂一顿。所以法院审前调查的时候,我就想到户籍所在地这里进行社区矫正。如果我现在居住地方的左邻右舍知道我犯这种事,肯定对我另眼相待,我今后还怎么在小区里做人!

在初次访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由于服务对象年龄偏大,接受、理解网络信息并作出反应的能力较弱,因而通过微信进行沟通会让服务对象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这之后采取了微信和电话同时通知的方法,每周督促L到户籍所在地的司法所报到、接受法治教育学习。社会工作者在多次访谈中耐心地和L沟通,告知其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敦促其准时参加社区矫正中心和司法所组织的各类教育和学习活动,确保其完成社区矫正的各项任务。此外,社会工作者还通过不定期走访了解他在社区的表现和动态。通过频繁的互动,巩固与L的专业关系。

(三)依靠良好专业关系,推进正式帮教服务

1. 及时澄清矫正帮教任务及要求

社会工作者在与L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后,开始开展矫正帮教服务。初期矫正阶段主要指导L按时完成社区矫正的各类教育学习,督促其完成每天三次点名、每周按时报到的要求,但是L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认知不足,对社会工作者的监管存在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态度敷衍且不耐烦。面对L的抵触心理,社会工作者仍然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刑法的相关规定及社区矫正的规范,提醒他及时完成各项矫正任务。

社会工作者:你感觉这次的社区矫正和上次相比有什么变化?

L:上次社区矫正要戴电子手环,手环每天晚上要充电,还要在自己手机上点名,这次社区矫正感觉更人性化了,只要每天按时完成三次点名就可以。

社会工作者:你有按时做到吗?

L:我每天要腹膜透析,有时候会忘记点名。

社会工作者:其实,除了每天按时完成点名,你还要遵守社区矫正的其他各项规定,比如每周报到,每月提交情况报告,遇到突发情况,要第一时间和社会工作者联系等,这些规定你都要知晓和遵守,不然会对你产生不利的后果。

L:好,我尽量做到。

社会工作者:今后再看到没有上锁的电动车,你会怎么做?

L:其实,那辆电动车我拿回家也没有用,还要找地方把它藏起来,后来就扔在楼栋的角落里,结果还是被警察发现了。本以为我身患重病,不会被抓进去,没想到最后还是被判刑了,想想真不值得,得不偿失。

社会工作者:生病是不能逃避法律制裁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今后再遇到这类情况,想想会影响退休金,还要面对那么多烦心的事情,还要想想女友一直照顾你、对你不离不弃,姐姐们一直尽她们所能帮助你,不要再让她们失望,你就不会冲动地伸手了。

L:是的,因为犯法被判了缓刑,需要一次次地跑派出所、检察院、法院和社区矫正机构,很烦很丢脸,我身体也吃不消了。今后肯定不会再去做这种傻事情了。

通过多次教育访谈,L对犯罪和社区矫正的认知得到了修正。他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也明白了刑法的强制性和社区矫正的严肃性,打消了利用重疾逃避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学会了敬畏和尊重法律。

2. 发挥矫正小组的跨区帮教作用

由于服务对象跨区居住,为了发挥矫正小组的作用,社会工作者联系了服务对象户籍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的居委干部和社区民警,建立了跨区的矫正小组。社会工作者通过上门家访、社区走访、视频在线教育访谈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服务对象的法治意识和在刑意识,并对服务对象在居住地社区的实际表现和生活状况进行了实时跟踪。

3. 有效解决矫正帮教的集中点名难题

按照规定,社区矫正对象需要每天在规定时间段内通过手机完成点名任务。在矫正期间,L的手机有两次忘记缴费,导致 “停机”,由于发生在晚上,服务对象出门不便,且不会在线支付话费,于是社会工作者在晚上赶至他家中,指导他用手机在线充值话费,保证手机畅通,不耽误点名任务。服务对象上年纪后记忆不佳,有时出门忘带手机,社会工作者担心他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点名,便会上门督促他在规定时间内点名。2022年3月17日,全市社区矫正点名应用软件升级,L无法独立完成操作,社会工作者便前往其家中,帮助他升级软件。

2022年春节前夕,司法所对有特殊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开展了帮困解难的关爱活动。当社会工作者将牛奶、米和油等慰问品送至L家中时, L说:“一直在给你们添麻烦,你们还关心我的生活,还送给我慰问品,实在不好意思,谢谢你们!”社会工作者告诉L,春节即将来临,他可以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查询2021年度的医疗费用总额,如果自费部分超过一定额度,可以帮他申请医疗救助。

4. 及时应对疾病突发情况,帮助顺利度过帮教期

2022年,L由于独居且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生活照顾和健康管理缺失,导致糖尿病突然加重,双下肢慢性溃疡致血管阻塞,左脚足跟部皮肤大面积破损溃烂,如果病情拖延则有可能危及生命。服务对象非常恐慌,急忙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担心自己会像父亲一样因患糖尿病足而危及生命,还担心自己会因病情恶化不得不截肢,并且截肢后仍然有可能因感染而导致死亡。

接到L的求助电话后,社会工作者一方面与他的前妻和女儿联系,告知她们L的身体状况,希望其女儿知晓父亲的病情,并能够协助其就医;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又联系L实际居住地的居委会,将其病情恶化急需入院治疗的紧急情况告知工作人员。之后,社会工作者联系了L的姐姐,协助她与L实际居住地的居委会联系,协调帮助L尽早入院就医治疗。在多方关心下,L很快住进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救治。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L的病情得以控制,他原本紧张慌乱的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由于长期服用美沙酮和其他治疗毒品成瘾的药物,L的意识有时会出现游离,大脑无法控制手的活动,因此在使用应用软件点名时常发生人脸识别失败、点名失败的情况。对此,社会工作者设法与住院部的护工沟通和联系,请护工在每次点名时协助L用手机对准脸部,以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点名任务。

此外,L还患有尿毒症,长期依靠透析维持生命,为减轻后续的经济负担,社会工作者向他和他的女友推荐了“沪惠宝”(一款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并告知他们如果后续进行糖尿病足植皮手术,可以申请医疗保险补贴。

六、成效评估

经过六个月的帮教服务,L最终实现了对社区矫正各项规定的严格遵守——每周向司法所报到并接受教育和学习,每天点名,每月提交情况报告,没有发生因违反矫正规定而被处罚的情形,法治意识和在刑意识得到很大提升。

在将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交到L手里时,他当场向社会工作者吐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接受社区矫正的心路历程。他说:当初看到一辆没有上锁的电瓶车,没有抵制住诱惑,认为自己身患重病,即使被抓也不会被收监关押,正是存在这种侥幸心理,所以伸出了罪恶之手。之前,由于病情恶化,担心会同父亲一样,因患糖尿病足被截肢并在不久后感染死亡,心情十分紧张,情绪也很低落,幸亏得到了各方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控制住了病情。L很感谢社会工作者六个月来的帮助,表示自己不会再走“老路”,不会让关心他的人再次失望,会积极面对疾病,过好每一天。在场的L的女友和姐姐也对社会工作者提供的关心和帮助表示了感谢。

七、专业反思

社区矫正通常在社区矫正对象的实际居住地执行,但由于本案例的服务对象不愿意让居住地的邻居知晓自己被判刑的情况,因此未能如实提供实际居住地的租赁合同,导致出现社区矫正跨区管理的现象,给社区矫正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案例中的L单身独居,生活自理能力差,并患有尿毒症等多种严重疾病,再加上跨区居住,导致社区矫正管理和社会工作服务过程颇为复杂,社会工作者也感到棘手,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

之后,社会工作者选择以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为理论和实务指引,首先反思自己在服务工作中的人格特质及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和品格,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真诚和无条件的接纳,创造让服务对象感到温暖和安全的环境。因此,在建立关系阶段,社会工作者及时调整了自身的情绪反应,以共情、倾听、信任的方式接纳服务对象。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采用自我披露等方法尝试设身处地地理解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困境。这让社会工作者赢得了服务对象的信任,使他接纳了社会工作者,双方顺利建立起专业关系。

面谈在建立和巩固专业关系上十分重要。社会工作者是希望听到服务对象内心真实想法的,但这不是仅运用倾听、专注共情、自我披露、提供信息等会谈技巧就能做到的,还需要实时走访,走进服务对象的生活,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他们。矫正社会工作者比心理咨询师具有的优势,就是社会工作者能走进服务对象所处的真实环境,在其中去理解和体察他们的生活状态,感受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反应,寻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方法,找到打开他们心扉的钥匙,进而改变矫正对象对犯罪的认知和态度,提升他们的认罪悔罪意识,不会再次违法犯罪。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相信服务对象自身具有潜力,只是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对环境存在不理性的认知,使得个体不能将自身潜力发挥出来,甚至用自欺等方式逃避责任,做出异常的行为。人本主义治疗理念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提供了方向。即使社区矫正对象多次发生因欠缴话费、误删社区矫正点名应用软件、手机不及时充电、手机未随身携带而延迟点名等情况,社会工作者也没有在主观上质疑服务对象的行为动机,而是用正向、积极、信任、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将服务对象视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能独立自主的人,相信他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改变的力量,充分相信服务对象自身所具有的潜能,是一个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人。如果不断揣度服务对象的主观动机,反而会让社会工作者产生心理防御机制,并对自身的努力和工作成效产生怀疑,不利于持续开展服务工作。本案的服务对象有犯罪前科和吸毒史,已经形成了偏差严重的行为模式,社会工作者很难在短期内就看到介入效果或得到相应的反馈,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付出。本案也深刻反映出社会工作是需要用真实触碰真实、用成长带动成长、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助人工作。

在本案的服务过程中,出现了影响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以及二者专业关系、服务成效的突发和关键事件——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恶化。面对服务对象突然遇到的困难,社会工作者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在服务对象居住地的社会工作者、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服务对象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这一行为在帮助服务对象缓解病痛的同时,也增加了他对环境的信任,激发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

(作者:施祖红)

1 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