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新中国刑法学的自主理论:“人民教育家”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专题研究
- 赵秉志主编
- 3004字
- 2025-03-25 13:57:46
2023年喜逢我们敬爱的恩师高铭暄先生执教70年暨人生95华诞。高铭暄先生是我国当代德高望重的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他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这是我国法学界、法律界的唯一殊荣。他“忠诚、执着、朴实”(《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2019年9月29日),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2023年9月9日)。
高铭暄教授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早在90多年前,梅贻琦先生就曾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并提出教授要“真诚努力做学问”(《教授的责任》——梅贻琦1932年在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过去70年法学教学研究中,高铭暄教授始终都在“真诚努力做学问”,拥有许多个“第一”(撰写出版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是第一部全国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是新中国刑法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截至目前先后出版个人著作9部,主编(合著)教材、著作近百部,发表论文和文章近400篇,其以学术立世,著作等身,并长期深度参与新中国刑事法治建设,是真正的法学泰斗和学术大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法学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在漫长的学术研究生涯中,高铭暄教授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始终坚持放眼全球的学术视野和走向国际舞台的学术志向,最为重要的是他始终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开展自主性研究,创建和发展了中国自主的刑法学体系和刑法学理论。高铭暄教授的刑法学术思想不仅反映了新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和发展脉络,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代表了新中国刑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自主理论,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和传承弘扬。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9月17日发布的《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号召全国人民要“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为楷模,大力宣传他们的卓越功绩,积极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学习和弘扬高铭暄教授的刑法学术思想,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作者均长期在高铭暄教授身边学习和工作,或为高铭暄教授的亲传弟子,或长期与高铭暄教授共事。其中,赵秉志教授自本科阶段便直接受教于高铭暄教授,系高铭暄教授指导培养的首届刑法学硕士,更是高铭暄教授成为我国刑法学界首位博士生导师后指导培养的我国首届刑法学博士,之后自1988年起始终在高铭暄教授身边与其一同从事刑法学教学研究工作,迄今已跟随高铭暄教授学习和工作长达44年;彭凤莲教授、陈冉副教授都是高铭暄教授指导的刑法学博士(分别于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2013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袁彬教授长期受教于高铭暄教授,迄今已在高铭暄教授身边工作了17年。我们敬仰高铭暄教授的学术品格,了解和熟悉高铭暄教授的学术成果及学术思想,并对传承弘扬高铭暄教授的学术精神与学术思想高度认同和怀有使命感。这既是本书撰写的初衷,也是本书研究写作的基础。
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分十三个专题,对高铭暄教授的刑法学术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四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高铭暄教授是我国法学泰斗、杏坛大师,其学术思想既有见微知著的微观学术分析,更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学术研究。为充分展现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的全貌,我们在研究高铭暄教授具体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专门设置了两个专题,对其人生历程及其学术贡献、刑法学术立场和学术方法等有关其学术思想的宏观方面进行介述和研究,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二是国内与国际的结合。高铭暄教授的刑法学术思想注重新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和自主理论的建构,但他也是中国国际刑法研究的开创者和提倡者,对外向型刑法(含中国区际刑法、比较刑法和国际刑法)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专题,对高铭暄教授关于外向型刑法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铭暄教授历来重视刑法实践问题,认为刑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他不仅长期关注刑法实践问题,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理论,而且积极参与刑法立法和司法工作,是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刑法立法制定、修改的学者。为充分展现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的这一特色,我们设置了一个专题,对高铭暄教授的刑法立法活动暨立法思想进行了专门考察。四是介述与研究的结合。对学者学术思想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学术思想原汁原味的介述,但又不应仅限于介述。为了合理平衡介述与研究的关系,我们在系统介述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了对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的总结和评论,其中专题一至专题三主要侧重于对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的整体概括和总结,其他专题也在介述的同时注意进行了评论,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高铭暄教授的学术贡献;另一方面增加了对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的启示和展望内容,其中每个专题的结语部分都包含了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的启示,同时在部分专题对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的未来发展与贯彻进行了专门研究,以提升本书关于高铭暄教授学术思想研究的旨趣与价值。
本书由赵秉志教授任主编,袁彬教授任副主编,撰写人员除主编和副主编外,还包括彭凤莲教授(安庆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铭暄教授指导的中国人民大学2006届刑法学博士)、陈冉(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铭暄教授指导的北京师范大学2013届刑法学博士)、丁培(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研究生)。本书由主编设计写作整体思路和总体框架,作者分别撰写,主编、副主编统稿和定稿。具体撰写按照专题顺序分工如下:
专题一:赵秉志、陈冉;
专题二:赵秉志;
专题三:赵秉志、彭凤莲;
专题四:赵秉志、陈冉;
专题五:赵秉志、陈冉;
专题六:陈冉;
专题七:赵秉志、袁彬;
专题八:丁培;
专题九:袁彬;
专题十:袁彬、丁培;
专题十一:袁彬;
专题十二:丁培;
专题十三:陈冉。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做学问的“立”“守”“得”三重境界,也反映出高铭暄教授成就大学问的“立”“守”“得”。高铭暄教授出生在旧中国、成长在红旗下,见证了盛世中国的波澜壮阔,其学术思想深邃而丰富。本书力图全面反映高铭暄教授的学术历程、学术立场、学术精神和思想全貌,而非仅仅看到处于“灯火阑珊处”的高铭暄教授。我想这既是对我们的激励,也希望对学界同仁、读者朋友了解高铭暄教授的学术思想并从中受益有所帮助。当然,受水平、篇幅、精力和时间所限,本书也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最后,衷心感谢挚友北京大学出版社蒋浩副总编辑。蒋浩先生是一位专家型且有使命感和事业心的法学出版家,多年前正是由于他的热诚邀约,才促成了高铭暄先生毕生最有代表性的有关刑法立法的鸿篇巨制的问世并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1],他也是本人暨我们刑法学术团队之学术事业一贯的坚定支持者,没有他对本书选题的肯定和鼎力支持,便没有本书的编著和顺利出版;同时也非常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王建君对本书编辑出版的辛苦付出。
赵秉志 谨识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