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机关办文办会办事一本通
- 于立志编著
- 3130字
- 2025-03-13 16:45:21
第8讲 掀起笔杆子的“红盖头”
毛泽东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中写道:“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15]词中化用了拿破仑的话:一支笔可以抵得过三千支毛瑟枪。笔杆子、枪杆子,革命工作就靠这两杆子。毛泽东是不拿枪的统帅,笔杆子不离手,硬是靠文韬武略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我国的革命战争时期,枪杆子和笔杆子相结合,砸碎了旧世界,创造出崭新的世界。在和平年代,笔杆子依然承担重要的角色。邓小平在1950年5月16日召开的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说“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16]。他讲:“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17]。在辅政中能执笔,才能把执政的思想和精神落实到文字上,传达到群众中,才能总结执政的经验和教训,留给后来人,才能号召和统领更多的追随者,实现执政的主张和目标。
机关笔杆子并非“万金油”行当,专业性强,从来不是速成的,需要常年吃别人吃不了的清苦,甘于付出常人付不出的艰辛,缘于比别人多几分的悟性。清代唐彪曾说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意思是说,常写作文就由不熟练变为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写作的方法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写文稿就像是跑“马拉松”,气喘吁吁,需咬牙坚持,没有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意志,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是跑不赢“马拉松”的,也练不出过硬的本领。如果吃不了这份苦,遇到文稿写作机会能推就推,虽然躲过了写作之苦,却失去了提高的机会。
要想成为机关的笔杆子,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工匠精神来对待工作。先锻炼着多写一些千字文,逐渐练就自己的写作能力,使一份份报告、一套套方案脱颖而出,及时转化为领导的决策。有一位作者用三句古诗来描述写作能力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二重境界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三重境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起草会议报告、领导讲话、调查报告、意见、通报等多种文体的公文,是一件难度大的“苦差事”。要研究“事儿”,捣鼓“字儿”,讲形式又讲内容,有见解又有风采,行文严谨、观点鲜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通常要闭门谢客,连开夜车,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往往心中有所意会,可提起笔却表达不清,需要经过疲于奔命、焦头烂额,鏖战在灯火与方格之间,对经手的每一篇文稿、每个段落都要推敲、斟酌,才能达到公文的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那样充实丰富,结尾像豹尾那样收束有力。
2005年4月,笔者被借调到国务院国资委纪委工作88天,参与筹备中央企业案件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参与起草工作报告,总结中石油集团公司等15家中央企业纪检工作的经验材料。工作报告第一稿1.7万字交给领导后,纪委领导两次召开小型会议认真讨论,逐字逐段地推敲、斟酌,对工作报告提出了多处修改意见。起草人按照各位领导的意见,作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充实,最后经过领导再次把关,终于通过了。
创新,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练就笔杆子的生命所系、价值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8]如果文稿尽是陈旧的东西,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语言,就成了一堆徒有躯壳没有灵魂的文字砖块。文章出彩出新,首先体现在思想、观点上,其次体现在字法、句法、章法等方面。
要拓宽多重思维视角,避免“钻牛角尖”。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否成为单位的笔杆子,思维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自出机杼、新意盎然。要培养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打破认识常规,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优化思维组合与排列顺序,得出全新见解。要跳出老思路,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另辟蹊径,多路径、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反映材料的新角度,发现创新点,或者从积累的材料中概括提炼出有新意的思想和见解。或者避热就冷,在常人想不到的地方写出新观点。要运用透视思维,深入挖掘,像X光一样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认识对象。
出新意于情感之中,从评论见情感。要使文稿吸引眼球,写作不能一味地叙述描写,要适当加入议论,讲究说理性,但不可大发议论、一“要”到底,避免说教的写法,而是要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将议论融于客观事实中,事理交融、融会贯通、渲染气氛、提升主旨、表明态度,使公文发挥最佳功用。
晋朝李密写的《陈情表》,是典型的上行公文,全文470余字,蕴含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而诚恳,情与实、情与理水乳交融,能打动人心,说服力极强,但又不过于华美。“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对于陛下尽节的时日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养育之恩的时间却很短了,这既是事实,也是道理。我们提倡公文要生动,并不是要公文语言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要用生动的语言传达、贯彻政令,创造舒适的语言环境。此外,要从事例见情感,将一些富含哲理、典型精炼的故事融入公文,能反映作者的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给人以新鲜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直是笔杆子们执着的追求与不变的信念。机关的笔杆子要始终保持一种学习在路上、赶考在路上的精神状态,甘做“都市夜归人”,酸甜苦辣无怨无悔。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从事写作,认真吃透上情、把握下情,努力在政策性、准确性、规范性上下功夫,千锤百炼,百折不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折磨,切实提高各类文稿的质量。要有强烈的读书学习意念,努力成为复合型干部,成为单位的“活字典”“百事通”。要多下公文写作的“诗外功夫”——基本理论深入学,重要文件及时学,注意收集整理方方面面的情况,成为领导的“资料库”。在此基础上应有自己的知识侧重领域,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笔杆子的能力得益于理论水平。写多种文稿的文字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政策性,时常要分析问题,淬炼观点。所谓“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只能理解为对才思敏捷的人的夸张赞美,并不是说这些人写作时真能一字不易。如果浅尝辄止,似懂非懂,就可能在起草文稿时停留在甲乙丙丁现象之罗列上,缺乏理论高度和政策水平。一个理论根基不牢、思想苍白的人,怎能写出扣人心弦的华章?唯有韬略博学的人,才能写出踔厉奋发的辅政雄文。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 —1976)》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40页。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 —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页。
[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4页。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页。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9]参见萧克:《永铭在心的亲切教诲》,载本社编:《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0—231页。
[10]《习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人民网2014年11月11日。
[11]《列宁全集》第五十一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2页。
[12]参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0—1341页。
[1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14]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1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36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18]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