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护军

从历史上的无数次宫廷斗争中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谁掌管着军权,谁才有胜算。曹爽尽管没有多少宫廷斗争的经验,但他对这一条深信不疑。要把军权紧紧攥在自己手里,只架空一个司马懿还远远不够。曹爽深知,虽然自己担任大将军一职,但还有几个重要的地方也要控制在手中,尤其是禁军。正始初年(240)的禁军主要由护军将军蒋济掌管,这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在军中也有一定声望,要无缘无故搬开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蒋济曾得到曹操的赏识,担任过曹操的丞相主簿和西曹属,恰巧司马懿也在曹操的丞相府中任过职。西曹和东曹都负责人事方面的工作,只是分工有所不同。因为工作关系,从那时起,蒋济便与司马懿有过很多来往。蒋济还曾是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三国志》认为荀彧、荀攸叔侄之下至少还有五位谋士极为重要,堪称“世之奇士”,他们是程昱、郭嘉、董昭、刘晔和蒋济。

魏文帝继位后,蒋济出任东中郎将。魏文帝后来看到了蒋济撰写的《万机论》,大为赏识,觉得如此学问渊博又有思想的人应该留在自己身边,以便时常请教,于是改任他为散骑常侍,随侍左右。蒋济不仅足智多谋,很有才华,而且为人刚直不阿,敢说敢做。司马懿的亲家夏侯尚任征南将军,与魏文帝感情深厚,曹丕曾为夏侯尚下过一道诏书,赋予他生杀予夺之权。《三国志·蒋济传》记载:“时有诏,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偏偏夏侯尚是一个爱炫耀的人,十分得意,动不动就把这份诏书拿出来炫耀一番,有一次也给蒋济看了,蒋济很反感。后来蒋济入宫见到魏文帝,魏文帝问他外面的情况,蒋济趁机回答说没看到什么好风俗,只听到一些亡国之语。魏文帝既惊且急,细问缘故。蒋济说《尚书》中明确告诫臣子不得作威作福,所谓“子无戏言”,所以给臣子下诏应当十分谨慎。魏文帝一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仅没生蒋济的气,而且立即差人到夏侯尚处要回了那份诏书。

曹仁指挥濡须口之战时,蒋济在曹仁军中辅佐,曹仁冒险进攻沙州,蒋济反对,但曹仁不听,结果大败。此战后,曹仁病逝,蒋济曾以东中郎将的身份暂领曹仁所部,后被征回朝中任尚书。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冬天,曹魏南征孙吴,在广陵郡有数千条战船因河道结冰而停滞不前。危急时刻,蒋济出主意使魏军主力摆脱了困境。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孙吴鄱阳郡太守周鲂诈降曹休,曹休孤军深入孙吴,蒋济曾予以劝阻,但曹休不听,结果大败,曹休不久就病死了。通过这些事,魏明帝看出蒋济不仅有学问,更有军事才干,于是任命他为中护军,后升任护军将军,成为禁军统领。

中护军掌管武官选任,所以蒋济的门前整天都有人争着向他行贿;而蒋济在廉洁自律方面做得也较为马虎,谁送都收。《通典》注引《魏略》记载,当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民谣:“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思是,想当牙门将必须送给蒋济1000匹帛,即使是百人督这种低级军官,也要送500匹帛。蒋济不仅跟司马懿很熟,而且关系非常好。一次,司马懿与蒋济闲聊,以这首民谣说的事相问。这种事难免会让人尴尬,蒋济语塞,开玩笑道:“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说完,二人相视而笑。

正因为蒋济与司马懿关系密切,曹爽等人更要将他换下不可。但是,蒋济除爱收礼之外也没有特别严重的问题,又是三朝老臣,生性耿直,没有理由换将,也不好向众人交代。想来想去,曹爽一伙又搞了一次明升暗降的把戏,升蒋济为领军将军,之后又升任为太尉,职务虽节节高升,但实权没有了。曹爽派曹羲和夏侯玄去掌管禁军,其中曹羲任中领军,夏侯玄任中护军。曹爽的弟弟曹羲之前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因为曹爽辅政的原因刚刚被封了侯,夏侯玄只是一名文人,现在把他们安排进军队里,一上来就是禁卫军的一号和二号人物。曹爽还有一个弟弟名叫曹训,被任命为武卫将军,管理北军五营。

禁军于是掌握在了曹爽一伙人手中。后来,曹爽、夏侯玄讨伐汉中,夏侯玄向曹爽建议把司马师或者司马昭拉进来以壮大声势,因为伐蜀固然有与司马懿分庭抗礼的意味,但多一份力量总会让成功多了一份保障。曹爽也觉得司马懿在军中的声望无人能及,伐蜀这么大的事如果没有司马懿的参与,外人必定会议论,于是同意了夏侯玄的建议。事情很顺利,那时司马懿恰好在扬州,不在洛阳,司马昭听说伐蜀,积极要求上前线。夏侯玄报告了曹爽,曹爽很高兴。司马昭此时的职务是典农中郎将,曹爽给他连升三级,直接任命为征蜀将军。司马师时任散骑常侍,夏侯玄建议不妨将司马师也换一个职务,作为对他们支持伐蜀大业的酬谢。夏侯玄已被任命为征西将军,曹爽就把夏侯玄之前担任的中护军一职授予了司马师。

此次伐蜀无功而返,作为主要策划者,夏侯玄在军中威信扫地,征西将军没法儿再干了。曹爽有些后悔,认为不该把中护军这么重要的职务给司马师。中护军不仅负责指挥禁军,还负责典选武官,司马师就任中护军后干得很认真,《晋书·景帝纪》记载:“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曹爽无奈,改任夏侯玄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曹爽对司马师任中护军一事耿耿于怀,后来想出一个办法来削弱司马师的实权。《晋书·宣帝纪》记载:

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

中垒营、中坚营隶属中护军,原来由司马师掌管,曹爽将其划归中领军,而担任中领军的是曹爽的弟弟曹羲。司马懿对此无法忍受,不顾“能忍则忍、能让则让”的处事原则,拿出先帝旧制与曹爽相争,但大权为曹爽所握,抗争无果。这是一个公然摊牌的行为,有人认为这件事比软禁郭太后还严重,让司马懿失去了最后的安全感,是促使他与曹爽决裂的最重要的原因。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张春华就去世了,司马师干脆居丧在家。按照汉朝礼制,儿女为父母守孝通常为期三年,在此期间要辞去担任的职务,守孝期满后再由朝廷另行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