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刺史探府

司马懿的太傅府距皇宫不远,在宫城的东面,这里是大臣府邸的集中区,曹爽的大将军府也在这个区域内,位置在太傅府以北。曹爽之所以将自己的府邸放在偏北的地方,是因为再往北就是太仓、武库所在,都是极为要害的地方,大将军府就近设置,必要时可用最短的时间控制这些地方。李胜来到太傅府,说明来意,有家人把将他引至客厅。过了好半天,司马懿才被两名婢女搀扶着走了进来。李胜有一阵没有见过司马懿了,见面后吓了一跳,觉得太傅一下子老了很多,人瘦了,背也彻底弯了,目光呆滞,不说话都气喘吁吁的。

司马懿虽然是晋朝基业的创建者,但严格说来,他是汉魏人物:出生于东汉末年,一生的主要事业建立在曹魏时期。记载汉末三国人物的史书,无论《后汉书》还是《三国志》,对司马懿的相貌都没有具体描写,人们只知道他很长寿,这一点远超曹操、刘备、诸葛亮、曹丕等人。东晋权臣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生性豪爽有气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桓温特别钦佩司马懿,认为自己长得与司马懿有些像,并且有司马懿那样的气质与风采。《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年轻时曾与沛国人刘惔为友,刘惔说:“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晋书·桓温传》还记载:“初,温自以雄姿风气是宣帝、刘琨之俦,有以其比王敦者,意甚不平。”这里详细写到了桓温的相貌,并刻意与司马懿进行对比,让人间接了解到司马懿的一些风采。

关于司马懿的长相,《晋书·宣帝纪》中有一段著名描写:“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所谓“狼顾相”,就是能像狼一样在不转动身体的情况下把头扭到后面,这样的动作除非天生有特异功能,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很多人相信凡有这个功能的人都属于天生“反骨”的那一类。对于这件事,曹操不仅听说了,而且还亲自验证过。《晋书·宣帝纪》还讲了另外一件事情,说曹操做了一个梦,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食槽里吃食,曹操认为“三马”指的是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槽”与“曹”同音,指的是他们曹家。曹操心里很烦,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这两件事情虽然被记录在正史里,但可信度值得怀疑。曹操阅人无数,识人甚准,有一本流传甚广的叫作《面经》的书,是说如何从面相来识人的,这本书不知作于何时、作者何人,但作者大都署名为曹操,说明曹操善识人是有些名声的。从曹操的经历看,对于潜在的对手,一经确认,无论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曹操都会迅速而果断地给予痛击,彻底击垮对手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是曹操的安全观。如果曹操真的认为司马懿“非人臣”,怎会留下他的性命?《晋书·宣帝纪》里讲的这两件事充满野史式的传奇性,目的是宣扬“曹马之争”早已有之,宣扬司马懿其实一直受到迫害和打压,为他日后背叛曹魏寻找借口。只是这样的故事写进《世说新语》这样的书中很合适,写进正史里则有些不够严肃。

现在,李胜眼中的司马懿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无比衰老,似乎正在走向生命的尽头。司马懿披了件衣服,想伸出手扶一下衣服,结果反而把衣服弄掉到地上。坐下后,司马懿似乎说不出话来,指着嘴,似乎是在说“渴了”,婢女马上拿来粥让他喝。司马懿喝粥,但手拿不稳盛粥的杯具,哆哆嗦嗦,结果把粥洒得到处都是,弄脏了衣服。《三国志·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末传》记载:

爽等令胜辞宣王,并伺察焉。宣王见胜,胜自陈无他功劳,横蒙时恩,当为本州,诣阁拜辞,不悟加恩,得蒙引见。宣王令两婢侍边,持衣,衣落;复上指口,言渴求饮,婢进粥,宣王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

李胜是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人,此时回荆州任刺史,故称“本州”。汉末官员实行籍贯回避制,去地方任职除须回避本人籍贯外,还要遵守“三互法”:“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后汉书·蔡邕传》)即婚姻之家亦须互相回避对方的原籍,两州人士也不得分别到对方原籍任职,制度十分严格。曹魏建立后,“三互法”逐渐废弛,李胜甚至能回到自己的原籍任职。司马懿比诸葛亮小两岁,出生于179年,本年按虚岁算刚好70岁,在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的汉末三国时期,这个年龄绝对算高寿了,但也是极易衰老的阶段。对于李胜此次拜访司马懿的情景,《晋书·宣帝纪》也有记载,细节大致与上述记载相同,只是说“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霑胸”,说司马懿已经拿不动杯具,靠婢女喂食,如同婴儿那样,结果仍洒得胸前到处都是。

见此状,李胜不胜唏嘘,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李胜道:“听说太傅只是旧风发作,不想尊体竟然如此!”司马懿好像这时才打量了李胜一下,连喘带咳地说:“我已老了,疾病缠身,死在旦夕。你屈尊去并州上任,并州与胡人很近,平时当妥善准备。今天一别,恐怕今后难以见面了!”李胜纠正道:“我要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好像仍未听明白,反问道:“君才到并州?”李胜大声说:“是去荆州!”司马懿不好意思地说:“年老意荒,不解君言。这次你回归本州,愿早建功勋!”说着,司马懿还将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托付给李胜,要他们与李胜结为好友,请李胜多多照顾。《三国志·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末传》记载:

胜愍然,为之涕泣,谓宣王曰:“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赖明公。然众情谓明公方旧风疾发,何意尊体乃尔!”宣王徐更宽言,才令气息相属,说:“年老沉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善为之,恐不复相见,如何!”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也。”宣王乃复阳为昏谬,曰:“君方到并州,努力自爱!”错乱其辞,状如荒语。胜复曰:“当忝荆州,非并州也。”宣王乃若微悟者,谓胜曰:“懿年老,意荒忽,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刺史,盛德壮烈,好建功勋。今当与君别,自顾气力转微,后必不更会,因欲自力,设薄主人,生死共别。令师、昭兄弟结君为友,不可相舍去,副懿区区之心。”因流涕哽咽。胜亦长叹,答曰:“辄当承教,须待敕命。”

李胜见状,只好告退。见到曹爽等人,李胜报告说司马懿离死已不远了,目前形神已离,不足为虑。过了几天,与司马懿相见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李胜不禁又感叹说太傅的身体已不可回转,令人怆然。曹爽等人一听,心中大宽,对司马懿不再防范。《晋书·宣帝纪》记载:“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爽等不复设备。”

其实李胜看到的都是假象,他不知道司马懿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装病高手”之一—年轻时不想应曹操征辟,就曾装过一次病,且一装就是几年;现在老了,司马懿的伪装术更锤炼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清代学者赵一清就此指出:“司马惯以此术愚人,何前后如出一辙也。”

在司马懿眼中,李胜是典型的不速之客,登门拜访的原因不问自明,所以就给他演了一出戏,偏偏李胜又很容易受骗。其实,只要李胜多一些心眼儿,司马懿的骗术便能识破,如清代学者何焯指出:“胜言‘当为本州’,懿若不知荆州,何缘错误曰并州?即一字可悟其诈。盖意气骄溢,不复审察,遂冥然无觉耳。于此得其匿情相伺之机,固不难为备也。”曹爽、李胜等人之所以上当,大概在于司马懿的衰弱之状正是他们渴望看到的结果,这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