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家认同及其与分裂主义关系研究现状

国家认同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学领域。长期以来,国家认同因其概念界定存在较多争议,故而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多个国家出现分裂现象,特别是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苏东剧变等,较多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遇到了严重挑战,这使国家认同问题得到重视。从90年代开始,在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国内外学界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逐步形成热潮。

从数量上来看,近20年来国家认同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例如仅仅Nation and Nationalism一本杂志过去10年内就发表有超过800篇关于“认同”(identity)或“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的文章;截至2014年5月,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国家认同”为关键词的文章多达976篇。但坦率而言,虽然成果数量巨大,国家认同相关概念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模糊性。在西方学界,这种模糊性主要来自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两种国家认同理论之争;而在国内学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族群认同等术语的使用甚至都尚未实现规范和统一。客观上,国家认同研究的模糊性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学科都能够发现研究国家认同对本学科的意义,新的视角和方法层出不穷;但另外一方面,学者难以拥有一个共同的研究起点,相关概念界定的随意不仅使学术对话难度上升,而且还可能造成研究议题的片面化——这可能正是国内国家认同研究的最大缺憾。所以,国家认同应该说还是一个尚待进一步做学术研究的领域。

从整体来看,虽然存在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两种国家认同理论之争,但大部分国外学者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较倾向于自由主义且主要关注个体层面。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在国家认同构建方面希望走出一条介于或超越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道路的研究,例如哈贝马斯在《后民族结构》中所提出的“宪法爱国主义”与“政治文化”,以及虽都冠以“自由民族主义”之名,但观点存在差异的戴维·米勒的《论民族性》,泰米尔的《自由民族主义》,威尔·金里卡的《当代政治哲学》等。

纵观西方学术界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都是集中于单个国家的研究,例如前文提到的Nation and Nationalism杂志800余篇文章中,有近600篇都是对单个国家的研究;另外,尤其是21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很大一部分致力于讨论欧盟构建类似于“国家认同”的统一认同是否可行,对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中东欧多国的国家认同伴随国家分裂而解体则兴趣乏乏。

国内对国家认同的研究议题选择相对较为狭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讨论香港、台湾对内地(大陆)的认同,中央与地方的认同,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及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大陆部分学者目前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可以简单按照是否接受“族群(ethnic group)”概念而划分为两类:愿意接受该概念的学者大多偏好国家认同中的文化认同研究,以及族群政治和族群社会化相关探讨,例如马戎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关凯的《族群政治》;而不同意以“族群”概念取代中国传统语境中的“民族”概念的学者,大多探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例如陈茂荣的《“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黄岩的《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在这两部分学者中,以后者居多。但相对而言,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国家认同研究相关成果要多于大陆学界,尤其是在台湾。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成果中很少见到从分裂主义角度审视国家认同的论著问世。分裂主义显然关乎国家认同,但就两者的联系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却不仅是反分裂研究中的缺失,也是当前国家认同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而探索解决这一问题不论是对于我国,还是对于同样存在分裂主义威胁的其他国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目前的文献搜索范围内,仅有的两部涉及这一问题的著作是张洁的《民族分离与国家认同——关于印尼亚齐民族问题的个案研究》,与黄岩的《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这两部以“国家认同”命名的著作均以民族认同为视角研究国家认同,其中已经部分涉及了反分裂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构建或重构。但是这两部著作的问题在于仅仅从文化和部分政治角度来认识国家认同,没有论述国家认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意义。

在为数不多的使用社会学方法论尤其是社会心理学解释框架研究国家认同的国内学术成果中,例如郭艳的博士论文《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偏向认知心理而忽视行为的动机性和结构性因素。这并不能说是方法论选择上的失误——事实上,针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国家认同,认知心理恰恰是最合理的解释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针对类似分裂主义这样的社会行为,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与互动结构性因素也同样能够从另外一个方向解释国家认同。

(二)新疆分裂主义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涉及新疆分裂主义的研究成果也不少。截至2014年6月,CNKI数据库中仅题目里包括“分裂主义”并涉及新疆分裂主义的论文就有70多篇。还有包括马大正所著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与许建英合著),厉声等人所著的《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潘志平等人所著的《“东突”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潘志平主编的《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等一大批关于新疆分裂主义产生和发展历史以及当代新疆反分裂斗争的专著。

相对而言,国外新疆问题相关研究不多,但需要关注到,在20世纪最后20年,西方学术界尤其在美国涌现出一批对新疆问题非常感兴趣的年轻学者,他们通晓本地语言(汉语甚至是维语),并曾进行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应这样一股学术潮流而产生诸如美国“新疆项目”(Xinjiang Project)等一系列研究项目。“新疆项目”开始于1998年,参与者中当时有美国18名新疆问题专家。该项目最初由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安熙龙(Robert Oxnam)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与高加索研究所所长S.弗雷德里克·斯塔尔(S.Frederick Starr)发起,得到了时任美国亚洲协会主席尼古拉斯·帕拉特(Nicholas Platt)大使和该协会其他一些相关学者的支持。该项目所形成的两份研究成果,可以说代表了西方学术界至今为止新疆问题研究的最高水平:一份是2004年3月,由M.E.Sharpe出版社出版、斯塔尔编著的《新疆:中国穆斯林边陲》(Xinjiang:China's Muslim Borderland),旨在“面对全世界对新疆问题感兴趣却非该问题专家的学者们,提供一本关于该地区人民、历史和当代情况的权威介绍性著作”;另一份是同年由格拉汉姆·E.富勒(Graham E.Fuller)和斯塔尔合撰的研究报告《新疆问题》(The Xinjiang Problem),该报告并未出版,而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亚与高加索研究所研究报告形式公开。从篇幅上来看,相比于《新疆:中国穆斯林边陲》近500页的皇皇巨著,第二份报告仅有87页,主要讨论该研究的地缘政治意义、提出结论,并试图向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提供政策建议。从作者所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两份报告不管其客观性和正确性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学界对新疆问题的认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2004年之后美国有关新疆问题的博士论文均将这两份报告作为首要参考文献。

此外,国外还有一些关于新疆问题的专著也不可忽视,例如王柯的日文著作《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从1930年代至1940年代》,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林孝庭(Hsiao-Ting Lin)的《当代中国的民族边界:通往西部的道路》(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A Journey to the West),鲍文德(Gardner Bovingdon)2009年的新著《维吾尔——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The Uyghurs—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伊尔迪科·贝勒-汉恩(Ildiko Beller-Hann)的《1880—1949年新疆社群事务:构建维吾尔人的历史人类学》(Community Matters in Xinjiang,1880-1949:Towards a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Uyghur),以及戴维·王(David D.Wang)的《在苏联阴影之下——伊宁事件》(Under Soviet Shadow—Yining Incident)等。应该看到,西方学者对新疆问题乃至我国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研究多基于文化人类学调研,往往关注某一地区或时期的特定事件,整体性把握有所欠缺,且客观性、准确性存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视角和新理论,在进行合理甄别的前提下,同样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新疆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材料。

关于反对新疆分裂主义斗争中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国内现有研究方向较为集中,主要关注的议题,是如何在思想层面打击和遏制新疆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教育领域渗透,以及当前宗教极端思想对正常宗教信仰领域的渗透蔓延,而很少有就新疆分裂主义对统一中国国家认同的冲击和否定这一问题而开展的理论与历史分析。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已经开始做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出版的《世界分裂主义论》《分裂主义国际化进程研究》《分裂与反分裂:分裂主义研究论集》等著作,以及李捷的博士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反新疆分裂主义的实践与理论思考——发展与稳定关系的视角》与曹伟的博士论文《反新疆分裂斗争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均从不同方面对分裂主义与国家认同问题进行有意义的开创性研究。当然,由于新疆分裂主义问题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我们相信国内还有许多关于新疆分裂主义的内部研究报告和未发表成果,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我们无法获得并借鉴。

基于对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本书尝试就反对新疆分裂斗争中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方面,特别就反分裂斗争中的国家认同建设问题做一些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