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
- 江华
- 3000字
- 2025-04-03 17:53:11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根据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中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城乡、省际和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资源不均等程度进行统计计算,精确度量评估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经济不公平的程度,并利用公平函数关系对我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发展均衡点进行探讨,对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使论证更加清晰,推理更加精确,为其后的政策建议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系统学方法。借鉴系统论的系统思考方法,将中国社会保障整体视为一个系统,将城乡、省际和区域社会保障视为不同视角分类的子系统,根据系统构成要素、特征及功能构建评价社会保障系统整体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模型,增强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完备性。
(3)比较研究。通过国内城乡、省际、区域的纵向、横向比较,全面评估中国社会保障公平非均衡发展阶段,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过国际与国内的比较,全面认识中国社会保障发展路径中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之路。
(4)历史分析方法。本书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从纵向的角度对我国社会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公平变迁进行考察,结合我国行政区划范围研究评估社会保障社会化改革以来城乡、省际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程度,增强了社会保障不公平与行政管理的融合性。
(5)专家咨询。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召开了多次专家咨询会。
1.3.2 研究思路
本书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把公平理论和非均衡理论融合到社会保障学科领域,以城乡、区域的行政区划为框架,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问题,详细分析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借鉴日本、美国和德国3个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非均衡发展实践的规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阐述我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均衡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过程做到3个相结合。

图1-1 研究思路
(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紧密围绕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路径问题,进行科学全面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采取评估理论模型和定量分析,增强研究的严密性;规范分析保证课题研究的前瞻性。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行性,保证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国际实践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社会保障公平非均衡发展之路,必须充分考虑当代中国所处的时空结构和时代特征。中国社会保障的公平发展之路,既要从国际社会保障发展的实践中寻找共性,又要结合国情谈中国特色,将国际实践与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演进脉络相结合,寻找既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又符合世界社会保障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公平非均衡发展路径,最终尽可能形成多元视角的“重叠共识”。
(3)社会保障与相关学科相结合:课题集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行为学等学科理论,把公平理论和非均衡理论有机结合,多学科角度分析阐释社会保障公平的非均衡发展路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公平非均衡发展路径。
从总体结构上,本书以经济公平理念为指导,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研究。全书共8章,除第l章引言以外,第2、3两章是本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第4、5两章是对中国城乡、省际和区域的现实分析评估,第6章多视角分析形成非均衡现状的影响因素,第7章是国际经验借鉴,第8章是对中国社会保障公平均衡发展提出的政策建议。
第1章,引言。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相关概念的界定、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及研究创新和不足等。
第2章,理论基础与评述。主要梳理国内外公共品理论、公平理论、社会保障发展模式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其中公平理论包括福利经济学公平思想、平均主义理论、罗尔斯机会均等理论、诺齐克过程公平理论、德沃金权利公平理论等。
第3章,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本章基于过程系统理论,从全过程概念出发,设计了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评估的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和非均衡发展模型,形成由静态公平、动态公平、适应性、非均衡度量、城乡均衡度量5个维度,40个单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静态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3个子维度。
第4章,城乡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本章首先对城乡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评估的指标进行了选择与说明,研究发现除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实际覆盖面和社会适应性3项指标外,其他各维度指标均呈现对农村不公平的失衡发展状态。同时现实的城乡社会保障财政性投入和资源总量的配置偏离均衡点较大,农村存在改进的“有效空间”,需要从注重城乡社会保障的起点公平、不断改善制度的流动性和统一性、重视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匹配性、加大财政对农村投入等方面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公平均衡发展。
第5章,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本章首先对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评估的指标进行了选择与说明,测度评估2001~2010年中国31个省区市和东、中、西部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并对31个省区市的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发展状态聚类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0年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发展不均衡但程度在逐渐缩小;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财政支持社会保障发展缺乏制度约束,社会保障财政依存度存在风险因素,社会保障流动性不足是非均衡的重要因素;东部与中西部之间非均衡程度显著,中西部之间差距逐渐缩小,需要从经济均衡发展、社会保障匹配经济水平、提高制度流动性、规范财政投入制度约束和防范财政依存度风险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改变非均衡发展状态。
第6章,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原因剖析。政府、社会、保障对象行为和制度本身、初次分配制度都对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有重要影响。政府重城轻乡、先沿海后内陆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公共财政投入的偏差是城乡、区域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的根本原因;社会矛盾的优先解决顺序造成了社会保障不普遍的发展进程,人口流动、农民的个体劳动关系特征与社会保障模式的排斥限制了社会保障的经济公平进程;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完善与经济公平的价值取向不相适应;保障对象的收入差距抑制了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从而造成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城乡、区域非均衡发展。
第7章,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的国际经验。本章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3个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3个国家的社会保障现实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此选择比较指标。然后根据选择指标对3个国家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对它们的社会保障公平均衡发展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得出结论性启示:经济公平的均衡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终极目标所在;起点公平是必然结果,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进程;过程公平由制度设计的完善决定;结果公平的均衡程度需要政府强力裁决与调控;动态公平需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结构优化;国土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大小也是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实践经验的中国借鉴需要适应中国“土壤”。
第8章,中国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均衡发展的建议。实现中国城乡、省际社会保障经济公平均衡发展需要坚持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存在的必然性原则,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发展模式,缩小初次分配不公平的程度,优化制度顶层设计,完善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支持制度,统筹城乡发展,还农民国民待遇、市民待遇,还东、中、西部公民公平待遇,制定相关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