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人类学评论(总第7辑)
- 陶庆主编
- 6680字
- 2025-04-03 18:49:52
一、村寨社会与民族国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老、缅三国交界地区的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活动及其日常生活进行人类学分析来理解村寨社会国家化的进程,理解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而理解国家的本质。因此,研究综述就包括了哈尼/阿卡人村寨文化的介绍、边境地区橡胶种植对于村寨社会的消解过程、国家和民族国家的研究等部分。
(一)哈尼/阿卡人的村寨文化
中、老、缅三国交界地区参与橡胶种植的跨境民族的社会文化早已受到中国政治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关注。中国云南省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在云南省境内生活着16个跨境民族。在众多的跨境民族中,哈尼/阿卡人是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民族群体之一。哈尼/阿卡人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哈尼族支系繁多、分布广,支系之间的文化特征差异较大。国内外学者对哈尼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问题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于中国哈尼族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关于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研究成果相对于中国红河地区而言较少,并且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研究上。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漫长的迁徙史,他们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经过今天的云南昆明、元江、墨江、普洱等地,来到西双版纳地区,大部分留在西双版纳地区,也有部分人继续南迁到达缅甸、老挝、泰国境内,他们为西双版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修订版编写组,2008;杨忠民,2004)。西双版纳哈尼族中流传下来的迁徙史诗完整地“记录”下了这条漫长的迁徙路线(景洪县民委,1992)。在漫长的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哈尼族分化为不同的众多支系,其中西双版纳哈尼族属于阿卡(雅尼)支系,自称阿卡人,他们的文化特征与其他地区、其他支系的哈尼族有着很大的区别(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1999)。西双版纳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的民间宗教,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众多的节日、祭祀、仪式、习惯以及相应的文化(高和,2005)。
中国境外的阿卡人主要生活于缅甸掸邦、老挝北部以及泰国北部。生活在所谓的金三角地区的哈尼/阿卡人曾经因种植罂粟而受到关注。其中,受到关注较多的是泰国北部的阿卡人和缅甸东部的阿卡人,因为这些地区还是西方教会传教活动较多的地区。关于老挝的阿卡人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
中国学者关于老挝阿卡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阿卡人的基本情况和文化概况之类的言说。老挝的阿卡人(他称“戈”)是老挝众多民族中的一个成员,被确认为“阿卡族”(坎平·堤汶达里,1991/4)。可一些研究称老挝国内还是称阿卡人为“戈”,“阿卡”尚未确认为唯一的族称。在老挝的民族组成中,称之为“戈”(Kor)、“西拉”(Xida)、“哈尼”(Hahyi)的三个民族,分别对应于中国哈尼族的不同支系,其中“戈”指的就是阿卡族或阿卡人,对应于中国哈尼族的“阿卡(雅尼)支系”,而“西拉”也与阿卡族非常相近,“哈尼”则对应于中国哈尼族的“哈尼支系”(周建新、范宏贵,2000/5)。阿卡人主要分布于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省等北部地区,宗教信仰以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为主,同时也有许多祭祀、节日习俗(马树洪,1998/3)。这些节日、祭祀习俗大部分都与他们的农业生产紧密相关,他们的土地归村社所有,村社成员有权开垦使用,他们没有占有土地的观念,他们是所谓的“不必占地的阿卡族”(黄兴球,2006)。
国外学者特别是欧美学者对于老挝阿卡人社会文化的研究成果中更多的也是介绍阿卡人的社会文化概况。老挝阿卡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琅南塔省、丰沙里省、乌都姆赛省和波乔省,其中以琅南塔省的勐新县和勐老县的阿卡人口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阿卡人是一个山地民族,村社组织在村寨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村寨祭司的最玛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他主持村寨的建寨仪式、建寨门仪式以及村寨性的祭祀仪式(Paul Lewis,1968/3)。最玛主持的建寨门的仪式以及他们实行的父子连名制都是他们信仰万物有灵、祖先崇拜的表现(Geraldine Campbell,2008/43)。老挝北部阿卡人的性观念特别是青春期较为开放的性行为因传播性病、艾滋病等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机(Vanphanom Sychareun,Elisabeth Faxelid,2011/13)。但也有人认为,湄公河区域阿卡人的性行为及性关系在他们的民族文化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hris Lyttleton,Douangphet Sayanouso,2011/35)。关于湄公河区域阿卡人的性行为及性关系在文化再生产中的作用的文章都将老挝北部、缅甸等地区的阿卡人的历史、分布、社会文化基本情况等作为背景材料进行了较为简单的介绍。
类似地,关于缅甸阿卡人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是介绍基本概况和社会文化特征等。缅甸的阿卡人主要分布在掸邦景栋、大其力、第四特区等地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就对缅甸阿卡人的人口、语言、历史、文化等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Paul W.Lewis,1969-70/4)。后来,我国学者也到缅甸进行实地调查,指出:缅甸哈尼族自称和他称有“平头阿卡”、“尖头阿卡”、“依高”、“高”、“吾杂宴”等,“平头阿卡”和“尖头阿卡”是自称,“依高”和“高”是当地泰族对阿卡的他称,“吾杂宴”是当地佤族和拉祜族对阿卡的他称,同时简略介绍了缅甸阿卡人的族称、分布、语言、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等(杨六金,1996/2)。这与已有的民族史的观点有所区别,国内的部分学者认为“阿卡”是他称。即“缅甸的阿卡人被称为‘高族’或‘依高族’,自称‘阿卡’(显然是把他称当作自称)”(杨圣敏,2003:232)。作者认同“阿卡”是自称而非他称的观点(张雨龙,2013/2)。除了缅甸阿卡人的基本概况外,他们的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也受到一些关注。如有外国学者指出,缅甸的阿卡人同中国、泰国、老挝等国的阿卡人一样,都能够在国家制度框架下利用自己的血缘关系、(村寨)联盟等维护社会的政治秩序(Cornelia Ann Kammerer,1998/4)。还有学者以民族志的方式讲述身处缅甸国家边缘的阿卡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缺乏由民族国家提供的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以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滞后(马翀炜、张振伟,2013)。
老挝和缅甸阿卡人的这些研究成果,由于受当时各种条件以及写作的不同需要的限制,学者们只是较为简单粗略地介绍了阿卡人的文化、习俗等,并没有系统研究阿卡人的社会文化。但是一些关于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的研究成果可为我们了解老挝阿卡人社会文化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帮助。因为,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自称阿卡人,与缅甸、老挝、泰国的阿卡人(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基本相同,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通过了解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能够对缅甸和老挝北部的阿卡人社会及其历史文化有个初步认识与理解。
(二)边境地区橡胶种植对于村寨社会的消解过程
“经济都是嵌合于社会之中的”(波兰尼,2007:15),这说明经济活动不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往往与社会的各方面联系在一起。经济转型常常是引起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是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之一。经济转型通常是通过经济体制的变革、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实现的,尤其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对经济发展或经济变迁的影响更加普遍,要么是通过社会本身的资本积累发展经济,要么是通过外部力量(资本、技术等)的注入发展经济,而这些通常都会改变生计模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起社会文化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文化的变迁。经济发展有时是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或者一个新物种的引入来实现的,同时这种经济发展的实现方式也是引起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之一。如来自墨西哥的玉米——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霸权的植物杂种,在获得全球霸权、传播资本主义精神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玉米种植区的生计方式与生产结构,从而引起了社会文化变迁(阿图洛·瓦尔曼,2005)。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凭借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以及大量的土地资源,老挝北部和缅甸第四特区的橡胶种植业发展非常迅速。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缅甸就已经在南部地区种植了橡胶,但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未有明显的增加,天然橡胶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国内橡胶市场的强劲需求以及新科技的推动下,缅甸橡胶种植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橡胶的种植面积在逐步扩大,已从南部传统植胶区孟邦和德林达依省,扩大到北部的克钦邦和东北部的掸邦等地区(曾宪海、黄华孙等,2006/5)。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历史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大规模种植橡胶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国营橡胶农场开始的,经过50余年的发展,西双版纳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橡胶基地,橡胶产业已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橡胶逐渐替代了原本种植在山区的罂粟,橡胶种植成了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橡胶种植也逐渐成为少数民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橡胶经济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中老缅边境哈尼/阿卡人村寨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橡胶,以及新的技术——橡胶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这一行为给诸如阿卡人村寨这样的橡胶种植地区引发了生产方式的改变,打破了传统的生计模式,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结构,使生产关系更加复杂;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橡胶农场建立后,部分阿卡人被归入国营橡胶农场中,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轮歇作业方式,固定下来种植橡胶,这对他们的社会组织、生计方式、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影响。橡胶种植之后,阿卡人社会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中,他们成为世界橡胶市场的原料供给者,他们的社会、经济都与世界市场紧密相关,尤其是他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围绕橡胶经济而展开的经济交往,并且这些经济交往活动的范围、方式、内容、意义等都与原来的经济交往有很大的不同(张雨龙,2010/6)。
橡胶这一外来物种对于阿卡人社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变迁。中老两国边境地区的阿卡人村寨跨国合作种植橡胶,看似横在两国中间的国界线被模糊了,国界线的功能也被削弱了,但实质上是因为橡胶树这种固定资产的介入,家户和家户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的土地界线越来越明晰,国家与国家(中老两国)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明晰,也就是土地产权明晰化。在哈尼/阿卡人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在逐渐裂变,部分传统的文化事项在消失,而一些新的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冲突、文化冲突等开始出现,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橡胶种植区哈尼族阿卡人社会中这种社会文化变迁更加剧烈、明显。
村社公有的土地制度和上述的土地分配方式伴随着橡胶种植业的不断扩张逐渐消失。橡胶种植后,村社公有的山地一座接着一座成为橡胶林,成为橡胶林的山地则变成橡胶种植者家庭私有的土地,最终除了国有林、集体林等不能种植橡胶的土地外,其余土地的使用权已经明晰化、私有化、固定化,村社共有的土地制度实质上已经消失。
(三)关于国家与民族国家的研究
在民族国家成为现实的今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国家,一个人离开了国家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正如斯特雷耶所说:“今天,我们视国家的存在为理所当然。虽然我们不满于它的要求,抱怨它越来越多地侵蚀了私人空间,但也很难想象没有国家存在的生活状态。在现代世界中,最可怕的命运莫过于失去国家。……如果他(一个人)没有国家,他什么也不是。”(约瑟夫·R.斯特雷,2011:1)这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家”无处不在。那国家是什么?国家的定义很多,有一位耐心的学者细心地列出了145种不同的国家定义(C.H.Titus,1931/25)。例如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终极的至上权力、具有最大限度包罗性的联合体、民族的法律系统、对超越性的道德统一的具体表达,等等”(莱斯利·格林,2013:75)。
我们现在所无法逃避的“国家”已经不是传统国家而是现代民族国家。一般而言,民族-国家经历了传统国家向绝对主义国家再向民族-国家转向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军事力量(暴力)、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安东尼·吉登斯,1998)。今天,“全球时代尽管已经来临,民族国家却并没有消失,而且将来也不可能消失”(安东尼·吉登斯,2012:13)。民族国家依然是现代世界政治体系中的基本单元。虽然国家与民族国家的概念、本质、特征等有所不同,但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吉登斯的定义,“民族-国家存在于由其他民族-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之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的边界(国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靠法律以及对内外部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A.Giddens,1981:190)。关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和扩张过程,学者意见不一(科佩尔·平森,1987;汉斯·摩根索,1993;王希恩,1998;李北方,2006/8)。而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民阶级、市场经济、理性主义传统、宗教改革运动等(贾英健,2005:58-64)。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包括:国家利益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国家领土疆域的划定、外交官地位的稳固与确立(张淑娟,2009/4)。正如吉登斯指出的,“从根本上说,民族国家是以一种主权和领土为基础的组织。……民族国家就是对特定领土行使主权的组织”(安东尼·吉登斯,2012:13)。国家领土疆域的划定成为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民族国家的特征之一。
关于国家的特征,许多学者在他们关于国家的定义中已经进行了阐释,还有一些学者则更进一步更明确地指出了现代国家的本质特征。根据查尔斯·蒂利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组织,即国家是“一种组织”;差异,表现在国家逐渐世俗化和“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上;强制控制,国家对其领土上的人口实施强制控制,并且垄断这种控制;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控制,无条件地运用自己的资源进行控制,不需要从其他实体中获得资源或与之分享;领土,国家对其领土享有独占的控制;集权,国家必须是一个单一的组织,所有的政治活动必须来源于国家或涉及国家;不同部分之间的正式协作。同时,学者还进一步指出,每一个国家是国际体系——一种每一个国家与其他类似的许多国家共同生存的政治环境——中的一个单位(贾恩弗朗哥·波齐,2007:20-24)。在此基础上,贾恩弗朗哥·波齐概括了当代国家共有的几个重要特征:民族性、民主合法性、公民权利、国家具有充分而垄断性地制定法律的特权、官僚制等(贾恩弗朗哥·波齐,2007:26-32)。吉登斯还指出,“占有垄断暴力工具的权利以及使这种垄断同某种领土观结合起来,这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的特征”(安东尼·吉登斯,1998:20)。尽管民族国家可以分为巩固完善型、移植更新型、恢复重建型、新生构建型和国家联盟型等不同类型(王希恩,2004/3),但所有类型的民族国家都具有首要和基本的特征: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统一;中央集权制;主权人民化;国民文化的同质性;统一的民族市场(宁骚,1995:270-281)。随着全球时代的到来,民族国家的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国家目的和任务的手段。关于国家职能,《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的解释是:“国家机器为了实现国家的总任务和总目的的活动方向,或称国家活动的总方向、总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具体体现,是为了解决该社会的基本矛盾服务的。国家机器的每个部分,虽然具体任务、目的、活动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为国家的总任务、总目的服务的。因此,国家职能是指全部国家机器活动的整体功能。”(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1992:137)《辞海》的解释则是:“国家在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使命中的基本的和主要的作用。由国家的本质决定。”(辞海编辑委员会,1989:886)
这样,根据国家的不同性质,国家职能划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等。也有人把国家职能划分为:国家的立法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司法职能,国家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安全职能等。这样的职能划分与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以及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都有交叉。一般地,国家职能的划分,有两分法: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有一种三分法: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当然,国家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国家职能的地位都有所不同。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在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基础上,国家安全职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国家安全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包括粮食安全、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等(黄宪起:2002)。
本文将聚焦生活在三个国家的边境地区且在各自国家内部都属于少数民族的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活动及其日常生活,比较分析不同的国家对于哈尼/阿卡人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分析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进而探讨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讨论民族群体如何想象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理解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而理解国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