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书的基本立论与章节简介

总结上述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学的时间研究至今仍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就是虽然大家直觉上都认为时间可以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但是却一直缺乏一套可以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来阐述时间并清楚为之下定义的理论。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亦即本书的基本立场是时间不是社会变迁的维度,不是社会在时间当中改变,时间就是社会的产物。基于此立场,本书的主旨在于尝试根据不同的主题,在理论层面上提出论证,指出我们可以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将时间视作在社会当中形成的产物,一种本质上具有社会性质的、可视作社会事实的社会时间,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样的分析框架来研究时间。唯有建立这样一套理论,社会学才能够踏实地研究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章从开头至此,除非复述文献,否则我一律刻意不轻易使用“时间社会学”这个词,而是宁愿较为烦琐地使用“探讨时间的社会学研究”之类的说法。因为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的话,那么任何在“社会学”前面加上名词前缀的做法都是轻率的。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事实上,也因为这个任务太过艰巨,因此我的学术生涯最初刻意排斥时间研究。我最初的研究主题并不是“时间”,而是“速度”。我读研究生时,偶然间读到瑞泽尔(George Ritzer)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其中以极短篇幅提了维希留(Paul Virilio)的竞速学(dromologie)[6],于是对这个主题产生了兴趣。我在进行一项基于竞速学的经验研究之后,发现了维希留的理论的缺失,因此想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构速度理论。当时我对空间社会学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我原本想绕过时间概念,单纯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来讨论速度。毕竟绝大多数号称时间社会学的理论或研究都相当不“踏实”。如果真的要从时间面向切入来讨论速度,就必须先建立一套真的能阐释时间的社会性质的理论。但这个工作有两大难题:①关于时间的文献浩瀚如海,绝大多数都是哲学研究,一篇比一篇抽象、玄妙难懂,读所有文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②事实上,一个新的理论观点像一把钥匙一样,并不一定需要读所有书籍,而只要在某个文献当中灵光乍现找到了这把钥匙,就可以直接开启一扇大门。但如果就是没有缘分,体悟不到、找不到这把钥匙,那么就算读所有文献,也依然没有办法提炼一个适当的社会时间理论,文献阅读就只会像走火入魔一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又毫无意义。基于此理由,关于时间研究的文献我都只是稍微带过,并不认真阅读。直到我在一本书中意外找到这把钥匙: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的《论时间》(Elias,1984)。

《论时间》运用了埃利亚斯的形态(Figuration)与过程(Prozeβ)概念,并以此作为理论工具来论证时间如何可以视作一种形成自社会的社会现象。他对时间的社会发生学分析完全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其他学科(比如哲学、心理学或物理学)无法替代的独特的看待时间的立场,而且相当有说服力。但同时他却只点出了这个立场,而没有进一步去探讨从社会学的立场出发可以怎么定义时间,时间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可以如何以此进行社会学研究。不过,虽然如此,我却从他的理论中清楚看到了接下来可以由自己继续讲下去的故事。也许可以说,埃利亚斯的时间理论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社会学的时间研究的一扇大门,但他自己却没有走出那扇大门。这与其说是他理论的缺失,不如说是他留给我的任务。对我来说,这仿佛就是他站在门边,绅士地把手往门外摆,邀请我跨出他帮我开的门,让我替他继续走出门外那条他还没有走过的道路。

本书即在埃利亚斯的时间理论的启发下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然而这并不是说,我直接援用他的时间理论来开展研究。事实上,他对时间的讨论并不完整,因此《论时间》本身是无法直接援用的。若要让他的思想真的对探讨时间的社会学有实质帮助,就必须退回到他的分析方式,亦即了解他如何通过他的形态和过程概念揭露时间本身的社会性,然后参考他的做法重新建立完整的社会时间理论。因此我会在这一章最后一部分概述《论时间》的内容,检视埃利亚斯如何开展他对于时间的分析,交代本书整个思路的基础来源。在接下来的篇幅,我极少会再实质引用埃利亚斯的时间理论,而是参考他的形态概念,亦即基于方法论关系主义的取径,来思考时间的种种相关定义,然后参考他的过程概念,考察社会时间在历史中的变迁,以此呈现社会时间在现代社会的样貌。但本书极少使用埃利亚斯意义下的形态与过程概念。我并没有受到埃利亚斯的思想的影响,也无意直接运用他的理论。毋宁说,我的思维模式与埃利亚斯有相似之处,与他是同路人,所以在理论建立上参考了他的做法。

考察了本书的“钥匙”,亦即埃利亚斯的时间理论之后,接下来就进入时间的社会发生学分析部分了。对此,我将从两大面向来进行:日常生活时间以及生命时间。这一区分参考罗萨(Hartmut Rosa)的看法。罗萨认为,社会时间可以区分三个面向:日常时间、生命时间和历史时间(Rosa,2005)。日常时间(又称日常生活时间)是以日为单位的循环时间,生命时间是人向死而生的直线不可逆时间,历史时间是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不过如前文所述,历史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遮蔽了时间问题,因此本书不拟探讨历史时间,而是聚焦在日常生活时间与生命时间。

第一章探讨日常生活时间。这一章我先初步提出关于“社会时间”的暂时性定义,以此建立“时间结构”与“时间政治”两个概念,接着利用这些概念工具考察日常时间结构的改变与现状,以及不同时间结构当中相应的时间问题。这一章我将指出,社会时间至今经历了“自然时间结构”、“时间结构的标准化”、“时间结构的弹性化”这三个阶段。在标准时间结构中,时间政治问题主要在于工作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均衡,而这牵涉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的角力。在弹性时间中,工作时间与自由时间之间的边界模糊了,因此取而代之的问题则为“时间富裕”了。这一章最后会对“时间富裕”进行详细的阐释。

第二章与第三章的主题是生命时间。第二章亦将生命时间视作具有结构性质的社会产物,以此考察生命时间的结构及其变迁。这一章会指出,生命时间结构和日常生活时间结构一样,都经历了从标准化到弹性化的变迁。除此之外,在今天的社会学中,生命时间一般放在“生命历程研究”的范畴来谈,但中国今天的生命历程研究多半因为片面仰赖北美生命历程研究范式而忽略了生命时间的结构性要素。因此在第三章,我将会强调生命时间结构性的欧陆生命历程研究范式,以此为我国生命历程研究提供一个不同于主流研究的视野。

至此本书主要都是在讨论时间结构,亦即各种影响了生活实践的外在时间制度。但时间除了结构面向之外,还有一个面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自身所处的时间结构,形成一种安排日常行动与协调社会互动的观念与实践方式,进而形成整体社会运作的韵律样态。这种依据时间结构而实践出来的韵律样态,我称作“时间形式”。第四章的任务就是详细讨论时间形式如何随着不同的时间结构而改变,以此呈现当代时间形式的特质。在这一章的讨论中我将会提出,时间形式的变迁也是现代社会成为所谓的“风险社会”的原因,以此尝试一并提出一个新的风险概念。

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是我对时间所进行的社会发生学分析。这些分析一方面是对时间的社会构成面向进行的分析,以此挖掘时间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则是考察社会时间的发展进程,以此突显社会时间在当代的结构与形式。不过,除了我自己的原创研究之外,今天许多社会学家对时间也有类似的观察与研究,只是他们所用的词汇不是我提出的时间结构与时间形式。今天,国际上比较前沿的研究在讨论当代时间的结构与形式时最常用的词汇是“加速”。时间加速理论到了今天,甚至已经成为颇独树一格的研究范畴。为了不忽略国际上社会学对时间的前沿讨论,与国际接轨,因此第五章会对时间加速理论进行完整的文献综述。这一章对时间加速理论的研究分为三大取径:竞速学、时空压缩、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并对各取径进行详细的讨论。

第六章则是对第五章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的经验考察。第五章讨论的是时间加速,并且最后指出由于缺乏对时间的社会学式定义,因此至今时间加速理论难以回答很多问题。例如,如果时间是质的社会现象,那么加速究竟如何成为可能?第六章我尝试以交通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交通速度如何可以是社会的。我同样会通过交通结构的变迁来阐释时间加速在交通方面所呈现的社会性。

第七章则是对前面几章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做最后的总结与回答。从第一章开始,不论是对日常生活时间还是对生命时间的研究,不论是对时间结构、形式还是对社会时间加速的分析,最后都会发现现代社会面对的时间问题,就是社会互动的协调问题。但这种协调问题该怎么研究与分析,却是探讨时间的社会学研究一直以来没有解决的任务。今天讨论时间的社会学并不缺研究方法,而是缺少与理论相扣连起来的经验研究分析框架。因此这一章会尝试提出“时间生态学”理论,同时提出时间需求与时间权力等概念,以此作为时间问题研究的批判分析架构。希望借助这个分析架构,未来社会学对于时间的经验研究具有更系统、扎实的分析层次。有了理论和经验研究分析框架之后,未来的社会学研究也许可以开拓一个宽广而“踏实”的时间研究范畴。虽然这一章是本书的论证结论,但绝不会是社会学关于时间研究的总结,也不是我自己研究的总结。相反,本书提出的问题,必然会远远超过其所回答的问题。因此这本书只是未来更多研究的开端,而非结论。但对我来说,一个好的社会学研究绝不在于回答了多少问题,而是在于可以提出多少问题。因为唯有好的问题,才能促进好的接续研究。如此一来,社会学才能够成为一门生生不息的学科。

结语则是全书的总结。

本书主要汇集了我在2008~2018年发表的论文(第六章除外,第六章是未发表的手稿)。但多半论文当时碍于期刊篇幅限制而删除了许多部分,现在以专著的形式呈现,当然就没有篇幅问题了。因此虽然本书表面上是论文集,但几乎每一章都还原了当时没有删减的样貌。也就是说,本书实质上更像是我这十年研究“一刀未剪”的完整版。但是毫不讳言地说,由于本书研究跨越了十年,因此书中讨论的有些问题到今天已经多多少少改变了,并且不少数据也不是最新的,但我已无力再更新了。不过,我想这并不妨碍理论内容的有效性。此外,第一章我对时间下了明确的社会学式定义,并以此铺陈了后面几章的讨论。但到了第七章,我又对时间再次提出了社会学式定义,而且这个定义和第一章的定义不太一样。这是因为当初在进行第一章的研究时,我对于时间想得还没有那么透彻。在进行第七章的工作时,我已经开始重新思考关于社会时间的定义。定义的改变,也反映了我关于时间的思想的转变过程。我对时间的定义不是一下子就得出来的,而是在这十年间不断重复追问、重复试着回答,直到这两年才确立下来的。虽然我对时间的定义后来改变了,但这种对社会时间的追问过程,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这呈现了关于时间我是这样问与这样回答的,而若读者不同意我的问法或回答方式,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答法。这让我关于时间的社会发生学分析不只在结果上所得出的定义可供参考,而且也让定义过程能够受到检视。所以我不打算更改第一章关于社会时间的定义。但此处有必要交代第一章关于社会时间的定义只是暂时性的,第七章提出的定义才是我目前的定见。至于第一章到第七章之间提出的其他相关概念,例如时间结构、时间形式、时间政治等,则不受社会时间定义尚不完备的影响。另外,第三章有部分内容是我与我的学生胡珊合写的,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