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视保障房:美国实践、经验与借鉴
- 马秀莲
- 1373字
- 2025-04-03 17:42:05
序
2018年夏天的一天,国家行政学院的副教授马秀莲《透视保障房:美国实践、经验与借鉴》的书稿放到了我的桌上。我觉得她的研究对于中国的住房问题有重要意义。
中国将近四十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大部分城镇家庭的住有所居问题,并且积累了可观的资产;使城市面貌发生巨变;最后,基本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住房制度。但是这些改革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房价太高;供应结构不合理;住宅的居住属性被扭曲;杠杆率很高,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改革措施有多种,其一是开征房产税,另一是进行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这正是本书所关注的主题。我在住建部任职的后期,已经开始讨论扩大保障房建设。2005年,住建部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仍有约10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困难,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对象。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加大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的力度。到“十一五”(2010年)末,全国实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00多万套,超额完成任务。随后,中国又设立了公租房制度,将保障房覆盖到更加广泛的夹心层(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城镇新就业职工、稳定就业居住的外来人口等),并且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约4000万套保障房的开工建设任务。
现在我们已经建起了体量巨大的、租赁为主的保障房。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运营管理好这些保障房,使之长期可持续?熟悉老公房失败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本书因此有重要参考价值:它从透视美国经验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如何使保障房长期可持续,也是美国公共住房运营管理中遇到的最大问题,80年的美国保障房变迁都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本书提供的经验是,美国的公共住房新建时都很好,但是由于长期可持续的运营管理机制不到位,一二十年后,慢慢就蜕化成了贫民窟,或者运营不下去了。然后开始改革,美国先后尝试了开发商提供、社会组织提供,最后构建起了一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公私联手、合作治理的共生系统。这些经验对于中国非常重要。中国应该选择性地加以借鉴,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政府监管、市场运作、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模式、落实运行资金、提高服务效能,着力破解保障房长期可持续运营管理的难题。
本书是热情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马秀莲自己也在书中提到,一个偶然的契机,刚从美国留学回来不久的她,被卷入中国如火如荼开展的保障房建设研究中。之后,她持续热情地投入,先后两次到美国实地调研,撰写专栏;数年持之以恒地研究中国住房问题;然后才有本书的辑集出版。在本书里,她将美国80年里保障房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以第一手调研(而不是第二手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图文并茂,有叙有议,有记者白描式的描写(得益于她原来的记者功底),也有学者细致缜密的分析(得益于她现在是一位住房研究学者),相得益彰。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所提供的宝贵经验借鉴。
在住房政策领域奋斗近十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我们这些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心愿;严谨、认真的学者——如马秀莲者——也有同样的初衷。他们的工具,则是通过将学术研究和经验现实相结合,撰写更多对于政策制定者、实践者,以及其他研究者和普通大众都有所裨益、启发的书籍。那么,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7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