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印章款识文献研究
- 陈国成等
- 3312字
- 2025-04-08 19:37:27
上编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明清印学中的款识文献的整理和类编,国内外迄今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但在宽泛意义上印学文献汇编方面的成果很多,例如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朱象贤的《印典》汇录印章制度典故,乾隆二十一年(1756)鞠履厚的《印文考略》收集元明清人著作中的论印文字,道光二十年(1840)顾湘编《篆学琐著》收录唐至清著作30种,民国初年吴隐《遁庵印学丛书》,近代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等等。在印学文献汇编中,印学款识文献只是以著作的一部分和论文的形式出现,无论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还是在研究范围上,都缺乏完整性。如韩天衡编订的《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出版社,1985年),汇集了历代重要的论印篇章,内容包括印学论著、印谱序记、印章款识、论印诗词等方面的文献,但属于款识文献的内容只占一章,且缺乏理论的阐述和研究内容的完整性,在成果的使用上有较大的局限性。郁重今编纂的《历代印谱序跋汇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以西泠印社文物库房里珍藏的500余部明清印谱为基础,精选出142部汇编成册,并按每部印谱的辑谱时间、编者、刻印作者及开本、版框、收印数量、序跋原文等收录解说,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印学文献整理成果,也为同类的印学款识文献整理研究提供了体例上的参考。相关的著作还有刘江主编的《吴昌硕篆刻及其边款》(西泠印社出版社,2000年)、赵海明编著的《印章边款艺术》(文物出版社,2005年)、刘静等著的《篆刻边款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等,皆以年代为序概述印章边款艺术,多以技法为要,很少涉及印论文献。值得关注的是黄惇编著的《中国印论类编》(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该书以分类的方法收集印论,资料较丰富,史料与观念并重,是继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之后的一部重要著作,却因体例所限,无法对款识中的文献加以专门关注并作系统的整理。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此外,在《文学与文化》(季刊)、《美术向导》(双月刊)、《大众文艺》(半月刊)、《佛山大学学报》(现更名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等期刊中,有一些关于印章边款艺术方面的研究文章,包括了明清以来的印章边款的源流、审美价值、文学史料价值以及独立篆刻家的边款艺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从美术学的角度去论述,忽视了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受时代风气影响,明清印论语多雷同,且数典忘祖,不着称引痕迹,更缺少全面梳理与摭选。同时,历代印论文献庞杂而分散,精华与糟粕并存,急需从历代印论专著、印谱序跋,历代文集、诗集、笔记闲札及佚本、抄本等广事采访,旁搜远绍,发掘大批印海遗珍,需要细致辨别,去伪存真,汰除剽袭之言和浅陋之见。黄惇在《明代印论发展概述——元明清印论发展史第二章》一文中指出:“整理和研究古代优秀的印论遗产,是当代印章艺术理论工作的重大课题。”[1]而明清印章款识,无疑是古代印论文献的宝藏,注意对款识文献史料的钩沉,正是本课题的核心任务。另外,本课题以分类汇辑的方式开展研究,突出了历史性和系统性。搜集群谱,广征而博采之;荟萃众说,精审而详择之,从研究者和创作者的需要出发,使古代印论的整理更切实用。既使研究者省却许多翻检校正之劳,亦使初学者得以循书考索,拓而展之。本课题不仅在古代印论文献方面具有意义,或可推动中国古代篆刻史和印论史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对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创作规律的把握亦有着积极的启迪作用。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本书以明清印学中的款识为基点,以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印谱为主要底本,将印谱上零散的款识文献一一注出释文,为了能够作出有价值的判断,使编入的文字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凸显其理论价值,则需要认真比勘。本书参照《中国印论类编》的著录方式,采用分类汇辑的办法将这些长期被人冷落的散佚资料整理归类。这些冷僻资料常常能解决一些印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者有利于深化对印风来源、印人取法、流派特征、印作解读、印人交游等方面的认识。本书内容大体上分为八个部分。
(1)论源流沿革。款识文献中有相当部分论及印章起源、印制变迁、印章名称、印章形式、印文内容,甚或考证印章文字,研讨印章用途等。明清文人认识历代印章之美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并伴随着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时代烙印深深刻在印章源流沿革之中。
(2)论印人流派。款识印论或因印人而作,或缘印作而发。印人之师承、取法、变革、创造,又构成不同时代的印风。印人之出身、性格、学识、喜好、品操、境遇、创作状态亦直接关系到印风之形成。时代条件、师承关系、地域影响、风格特征等则是构成篆刻流派的要素。
(3)论技法。款识印论也反映在技法之中,这里的技法指篆法、字法、刀法、章法。强调技进乎道,将技法论上升到理、道的哲学层面。
(4)论审美思想。宗法秦汉的艺术取向一直是篆刻宗法主流。印与诗文书画一体论在款识印论中多有阐发,古意、天然、巧拙、雅俗、情性等品评理论在印论中日渐成熟。
(5)记叙缘由。艺术创作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外因的推动和主观的感受催生的情绪反应。款识印论属于即兴刊刻,多记叙创作的动机和原因。
(6)释印考证。对于印面文字不易辨识的作品,款识的释文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对印面的释文,对印风出处的注释,对字法出处的考证,对字源、字义的考证,对词句出处的标注等,都属于款识文献的范畴。
(7)录诗词语句。反映印文出处的经、史、子、集及佛、道经典中的佳句,少则几字,多则宏篇巨幅,借以阐发哲理。亦有体现印人文辞修养的自作诗词文赋,以及记述文人之间唱和往来的原始资料。还有前人诗词语句品评之属,只言片语,妙悟神解。
(8)抒怀言志。款识作为一种有别于书籍的文献载体,更具有现场书写感与历史情境感,更利于抒怀言志,流露作者真实情感,道出作者的心声和志向。印石窄小,款识多不书直刻,亦无涂改机会,随意成文,自然活泼,行文洗练,快然自得。
本书的研究借鉴了黄惇编著的《中国印论类编》的研究思路,在尊重历史文献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努力使视野更加开阔,取材范围更加广泛,对一些罕见孤本和善本印谱中的款识文献作抢救性的整理,力求校点更加准确,以便于篆刻艺术理论研究者、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研究者研究之用。本书在资料选择过程中,尽量不使款识文献与相关的史料完全分离,对那些初看似未必有价值,而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照,所承载的信息却透露出重要的审美观念的款识文献,考虑到篆刻本身的艺术特性,我们采取较为宽容的理论界定,留给研究者更广阔的空间。由于款识文献内容篇幅都不太长,因此我们保持文献的完整性而不作割裂。在基本按照时间顺序编次的情况下,适当结合作者的时代顺序和印谱成谱的时间加以整合。款识文献也与其他古典文献一样,一段文字常常具有多义,不同的视角,常常会反映出多种内涵,故此,在分类时,我们亦有将同一段文字入列两处及以上者,不避少量重复。款识文献来源于印章边款,故而上编中每条文献都附有相关印章及其边款的图版,表明文献之由来,亦有助于文献之阅读;下编由于文献过多,故而不再附印章及其边款,但注明边款出处,需要时可溯源查找。编末附有索引便于检阅。
本书按照石刻印章特性和款识文献特点,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文献学分类编次的研究方法,将繁复的印论文献中之款识文献条分缕析,一册在手,便可纵览。
本书涉及了印学文献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内容,无论是在命题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成果结构、资料运用、观点论述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比如对明清印学中长期被人冷落的散佚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汇编,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印学文献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其中的款识文献内容丰富,分布分散,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印谱,进行整理汇编迫在眉睫,因而在原创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运用了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打破了学科界限,这也是对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在研究中,对价值较大的文献进行深入考证,也可以弥补当前印学理论相关研究的缺失。
[1]黄惇:《明代印论发展概述——元明清印论发展史第二章》,载《书法研究》1987年第2期,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