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论印人流派

明清篆刻史上出现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印人及其流派。自文人参与篆刻以来,“印人”这一概念才逐渐被大家梳理清晰。清代的周亮工在《印人传》中专门针对明清篆刻家进行论述,从而在印学史上将印人与古代工匠区别开来。随着篆刻家印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以及刀法的丰富,印人之间相互影响进而产生了风格相近的印章流派,如明代的“三桥派”“雪渔派”“泗水派”“和平派”,清代的“浙派”“皖派”“赵派”,等等。“流派”的形成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又有相同的印学思想的印人,自发组织到一起形成的派别;二是后人根据师承关系,将有相同的印学思想和印章风格的印人进行归类形成的派别;三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印人进行交流,而与当地印人的印学思想和印章风格不同,不自觉形成的派别;四是后人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印人进行分类,不自觉地形成了具有相同印风的派别。

印论中最早明确提出印章流派说的是晚明的朱简(约1570—1631),其在《印经》中及时归纳了明代流派印章兴起后印坛流派的状况:

囵囵囫囫,大道其蒙,南北归宗,趣异轨同。

国初尚沿故习,衰极始振,德、靖之间,吴郡文博士寿承氏崛起,树帜坫坛,而许高阳、王玉唯诸君,相与先后周旋,遂尔名倾天下。何长卿北面师之,日就月将,而枝梧构撰,亦自名噪一时。嗣苏尔宣出,力欲抗衡,而声誉少损,乃僻在海隅,聊且夜郎称大。或谓寿承创意,长卿造文,尔宣文法两弛,然皆鼻盾手也。[1]

第一个流派以文彭为首,“吴郡文博士寿承氏崛起,树帜坫坛”;其次是以何震为首的第二个流派,“何长卿北面师之,日就月将,而枝梧构撰,亦自名噪一时”;继之,“嗣苏尔宣出,力欲抗衡”。苏宣崛起,与文彭、何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重要的是,朱简在这里正式提出印章“南北归宗”的理论。朱简认为,“南北归宗,趣异轨同”,“趣异”意思是流派不同,“轨同”意思是都出于文彭一系,而文彭源出于秦汉。在篆刻艺术自觉的过程中,文彭主要从思想上、何震主要从形式上分别丰富了这门艺术的内涵,“寿承创意,长卿造文”这一论断基本符合事实。

明清印章款识文献作为明清印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有关印人、流派的论述,而印章款识文献的研究对于丰富明清印学理论是有重要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