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世界500强做人力资源总监:如何成为长期主义者
- 黄渊明
- 915字
- 2025-04-16 14:51:51
序言
我为什么追寻HR长期主义
用文字沉淀长期主义
在我的骨子里,一直有一个潜藏的意念,就是寻找那些长期不变的底层规律。这有点像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写《原则》《原则2》的初衷,即对生活、工作、管理、经济、历史、国家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底层规律的思考。慢慢地,我领悟到自己内心追求的,就是长期主义。
我是那种内心需要确定感的人。我关注底层逻辑层面的东西,寻找普适性的规律,不管这个规律是否隐藏很深,甚至不曾彰显给世人。毕业后第三年,即2006年,我在人力资源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接着用4年时间发表了50篇文章;2014年出版了第1本书,到目前已出版10本书(本书是第11本)……这个过程,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不变”的东西的追寻。
我希望自己的文章和书,能够沉淀得更深一些,能够穿越更长的时间周期。每一个作者,可能都希望自己一生中,有一本书能成为百年经典。自己创作的书,在经年累月中,慢慢散发出思想的清香,这种感觉让我心醉神驰。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先生的《价值》一书,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回味无穷。张磊先生提倡的长期主义,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我用长期主义去分析企业内很多关于人的问题和现象,似乎都可以找到答案。用长期主义的视角、价值的视角去解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似乎都一通百通了。
人的认知是灰度发展的
关于写书,我有一种也许是过分的评判。我认为,所有伟大的作品都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经由作者流淌出来的,通过努力和勤奋可以写出一流作品,但写不出超一流作品。记录职业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只是对该时间阶段、该实践场景下的触发性思考,对于那个阶段、那种场景是有正确性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正确与否需要考量和检验。
我认为,这种思考及总结,是个人管理经验的灰度化扩张与延展。因为求知者、求真者是通过不断探索追寻真理之路的,这条路上的思考极为珍贵。而且,没有前者的思考,就没有后者的创造。前者是探索、铺垫道路,后者是前者的延伸;没有前者的探索、铺垫,就没有后者走上康庄大道的美好。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后者,就否定前者,后者伟大是因为站在前者肩膀上。这就是灰度认知法,灰度在逐步加深、递进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先知先觉,只有渐知渐觉。
黄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