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为什么说,部分企业部门将会被小团队取代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团队只存在于社会自由人之间,若干人自由组合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其实,企业中也有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团队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灵丹妙药。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谈团队。团队就是一种相互合作、一群有共同志向的人。各个成员都有共同目标,各个成员之间互相支持、互相依赖,一起肩负责任、一起分享成果。

比如,谷歌员工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有20%的时间自行组织团队,开展项目;同样,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哔哩哔哩、小米等企业内部也存在大量的小团队;不少正在转型中的传统企业也大量运用项目化、阿米巴的形式,成立相对独立的小团队,从事创新型工作;还有新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电商和直播带货公司也都采用项目型小团队模式。

小团队未来将取代部分部门,成为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主流。小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能。其脱离了基于岗位职能而设的传统做法,而是基于工作任务,相对独立地运营管理。同时,可以更好地独自应对市场竞争,实现自给自足,比部门制更具有生命力。

基于此,当下很多企业都抛弃了部门制,转而采取小团队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企业。

案例1


腾讯实行的就是典型的小团队模式。腾讯的小团队一般是按照产品、研发、运营3项核心工作设置的。产品包括产品经理、开发人员、设计师等基本岗位,其他岗位则会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再配置;研发包括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等;运营包括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等,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腾讯内部小团队框架


传统企业习惯采用部门制,依据企业必备岗位或业务需求而设立部门,如生产部门、研发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售后部门等。这些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随着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缺点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容易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核心部门尚可充分利用其资源,但有些“清水衙门”则无法充分利用。另外,部门制在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上,机动性不足。

小团队制是基于工作任务而建立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任务的目的和计划临时调配,企业内外部最有利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可以用以支援。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既定任务进行的,所有的工作都是服务于特定任务的。与此同时,随着任务的完成,团队也随即解散,大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仍以腾讯为例。

案例2


腾讯在研发微信这个超级社交软件时,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小团队。整个团队只有13个人,尽管一半以上的都是实习生,没有特别多的工作经验,但它的结构设置非常合理。

再加上,有各种高效的机制作保障,所以就算人数非常少,也能在后续的发展中快速壮大。估计很少有人能想象到,当前微信这个全民级产品最初是源于这样一个13人的小团队。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尝试向小团队转型,这也说明企业变革的方向,尤其是传统企业的转型。大部分职能部门未来或将被小团队所取代,所有职能都将融入在业务流程上,由不同的小团队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