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名著:青少年版(2024版)
- (清)曹雪芹 (明)吴承恩 (明)施耐庵 (明)罗贯中著 竹马书坊 无斋公子改编
- 3287字
- 2025-04-30 10:15:47
第十八回 秋爽斋欢结海棠社
宝玉在众人的细心照料下,伤已经快痊愈了。贾母见了很高兴,又怕将来贾政还来找他麻烦,于是就把贾政的随从叫来,吩咐道:“别叫老爷来打扰宝玉,他要是来叫宝玉,就说是我说的。因为打重了,宝玉还走不成路,而且找人给他算了一卦,要等八月才能出门。”宝玉得了贾母这话,很是高兴,每天都在园中玩耍。
时隔不久,皇上见贾政人品端方,名声清高,封他为外省的学台,好为国家选拔真才实学的人士。贾政奉了圣旨,八月二十日启程赴任。贾政一走,宝玉如鸟儿出笼,每天只在园中任意游荡,虚度光阴。
这天,百无聊赖,宝玉到贾母、王夫人房中玩了一会儿,刚回到屋里,有仆人进来,递给他一张花笺。原来是探春邀他组织诗社,聚众姐妹吟咏,以示她们不比男子差。宝玉拍手欢笑,直奔秋爽斋。
宝玉来到秋爽斋,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到了。大家说笑一会儿,李纨也来了,自告奋勇要掌坛。黛玉提议,既然结成诗社,大家都是诗翁,就不能称“叔嫂姐妹”,应该取个雅号。李纨自称“稻香老农”,探春自称“秋爽居士”。宝玉认为居士累赘(zhuì),不如指芭蕉梧桐起号好。探春就改称“蕉下客”。黛玉取笑说是“蕉叶覆鹿”,要炖探春的肉吃。探春就报复黛玉,说她住的是潇湘馆,到处是竹,她又爱哭,那竹子也会泪痕斑斑,变成湘妃竹,以后都叫她“潇湘妃子”。李纨为宝钗起了一个雅号叫“蘅芜君”,众人都拍手称妙。
宝玉也让大家给他起一个。宝钗打趣叫他“无事忙”,李纨让他仍旧叫“绛洞花主”,宝玉说那是小时候的事。宝钗让他干脆叫“富贵闲人”最合适,宝玉只好让她们胡叫。随后宝钗就为迎春起号“菱洲”,惜春叫“藕榭”。
李纨说:“我年龄大,你们都得听我的。我们七个人一个社,我和二姑娘、四姑娘都不会作诗,你们得让一让我们。”探春抗议她不叫雅号,再不叫就要罚。
李纨提议,以后在她那里聚会,请菱洲、藕榭为副社长,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遇见容易的题目她们也作。接着众人又商量一月聚会一两次,风雨无阻,有愿参加的就接受。探春今天就要作,让李纨出题,菱洲限韵,藕榭监场。
李纨说:“我过来时,见婆子们抬进两盆白海棠,就以白海棠为题。”迎春说:“不必一人限韵,还是拈(niān)阄(jiū)公道。”就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集,随手一掀,是一首七言律诗,又向一个小丫头说:“你随口说一个字。”小丫头正倚门站着,就说:“门。”迎春命取过韵牌匣子,抽出“十三元”一屉,让小丫头随意取四块,分别是“盆”“魂”“痕”“昏”四字。迎春就让大家每人作一首七言律诗,用这四字为韵。
不一会儿,探春、宝钗、宝玉、黛玉相继交稿。李纨看后,评论:“若是风流别致,当推潇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衡芜。怡红公子压尾。”宝玉说评得公道。李纨宣布,以后每月初二、十六开社。探春提议,今天作的海棠诗,就叫“海棠诗社”。
宝玉回来,先看了一会儿海棠,回屋告诉袭人他们结成诗社的事。袭人告诉他,她派宋嬷嬷给湘云送去园里新结的果子和桂花糖蒸的新栗粉糕。宝玉突然想起来,组成诗社竟然忘了请湘云,少了湘云这个诗社就少了许多意思。于是他马上就要派人去请她。袭人劝他道:“云姑娘在家不做主,她要来,怕家里不放;不来,又牵肠挂肚,不好受。你别让她知道。”宋嬷嬷回来,说:“我见了史姑娘,史姑娘问我宝二爷在做什么,我说和姑娘们起什么社作诗呢,史姑娘急得不得了。”
于是宝玉便到贾母处,嚷着要去接湘云。贾母说:“今天天色已经晚了,明天吧,明天一早就去。”次日一早,宝玉就催着贾母派人去接,直到午后湘云才来。众人见了湘云,都说:“昨天怎么忘了她?”
宝玉忙把组建诗社的始末缘由告诉湘云,又要拿诗给她看。李纨说:“先不给她诗看,罚她和了诗,若好,就请入社;若不好,罚她做东道请客。”湘云笑着说:“你们忘了我,我还要罚你们呢!快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只要让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
湘云要过诗韵,这边和人说话,这边心中已经有了构思,拿过纸笔,竟然一下便写了两首。众人大赞道:“我们一人一首都想破头皮,你这一下子就弄出两首,不枉了海棠诗、海棠社。”
晚上,宝钗邀湘云住到蘅芜苑。湘云在灯下计划如何做东设题,宝钗知道湘云在家里做不了主,一月也没有几个钱,根本没有积蓄来做东,而且又不能向家里要。宝钗想了想,便对她说:“你别提诗社做东。我家当铺有个伙计,家中田里出好螃蟹,前些天送了几个来。荣府里好多人爱吃螃蟹,让我哥哥要几篓肥螃蟹,再搬几坛酒,把大家都请了,又省事又热闹。”湘云想了想,知道宝钗的意思,便点头答应。宝钗就吩咐人去通知薛蟠要螃蟹,明天上午从老太太起,请她们来赏桂花。
二人又商议,题目不可过于新巧,限韵不可太险。湘云提议作菊花诗,宝钗赞同,提议诗题可用一个实字、一个虚字。二人商议一番,就记下来,顺序为“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共十二个。
次日晌午,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都来到园中。贾母问:“哪一处的景致最好?”王夫人说随老太太高兴。王熙凤说:“藕香榭已经摆好了桌椅,那边山坡下两棵桂花开得很好,坐在河当中亭子里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于是一行人就顺着竹桥来到藕香榭。
这藕香榭在水中,四面有窗,左右有廊,后面又有曲折竹桥。众人落座,贾母称赞这地方好,东西也干净。湘云说:“这是宝姐姐帮我预备的。”贾母说:“这孩子想得妥当。”
献过茶,李纨、王熙凤在贾母、王夫人身边伺候。王熙凤吩咐:“螃蟹不可多拿,放在蒸笼里,先拿十个。”她洗了手,剥了蟹肉,先让薛姨妈,薛姨妈说是自己剥着吃香。王熙凤把蟹肉给了贾母,再给宝玉,让烫热酒来。湘云吃了一个,起身让人,又命人盛两盘子给赵姨娘送去。王熙凤让湘云入座,她去张罗。湘云不肯,又命人在廊上摆了两席,让鸳鸯等大丫头入座。
王熙凤到丫头席上凑起热闹,正碰上鸳鸯与平儿笑闹。平儿两手沾满蟹黄往鸳鸯脸上抹,鸳鸯一闪身,恰好抹到王熙凤脸上,引得众人大笑。贾母问她们笑什么,鸳鸯说:“她们主子奴才争螃蟹吃,打起来了!”
众人热热闹闹地吃了蟹,洗了手,分别看花观鱼。王夫人怕贾母吃了蟹,河风一吹要生病,劝她回去歇歇。贾母临走时嘱咐宝玉、黛玉别吃多了。湘云、宝钗把贾母等人送走,命撤去残席,收拾了另摆。宝玉说:“也不用摆,咱们先作诗。摆个大圆桌,放上酒菜,爱吃的就吃,岂不方便?”
湘云让另摆一桌,请袭人、紫鹃等大丫头坐;又让小丫头、老婆子坐在桂花树下吃喝,有事再叫。安排妥当,她把诗题用针钉在墙上,说明不限韵。大家都说这样既新鲜,又能写出好诗来。随后都各自走开,一边玩耍,一边构思。
不一会儿,宝钗走来,提笔勾了“忆菊”,下面写个“蘅”字。宝玉央求:“好姐姐,我有了四句,你让我吧!”宝钗说:“我好容易有了一首,你就忙成这样。”黛玉也不说话,提笔把“问菊”“菊梦”勾了,落上“潇”字。宝玉勾了“访菊”,落个“怡”字。探春勾了“簪菊”。湘云勾了“对菊”“供菊”,落个“湘”字。
探春说:“你也该起一个雅号。”湘云说:“我们家里虽然有几处轩馆,可是我又没有住在里面。”宝钗说:“你们家以前有一个水亭,叫枕霞阁,我看你不如就叫‘枕霞旧友’吧。”宝玉提笔画去“湘”,改了个“霞”。
不到一顿饭的时间,十二题都作好了。迎春收了,用笺纸誊录出来,李纨从头细看。众人彼此称赞。李纨宣布:“‘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潇湘妃子为魁首。然后是‘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宝玉说:“极是!极公!”黛玉说:“我的到底伤于纤巧。”李纨说:“巧得好,不露堆砌生硬。”评到最后,宝玉又是倒数第一。他虽认为自己诗中的句子很巧妙,却难与黛玉、湘云相匹敌。
众人又评了一会儿,又要了热螃蟹吃了起来。宝玉向众人挑战,要作螃蟹诗。说完,他先写了一首。黛玉、宝钗各写一首。众人看时,齐赞是食蟹绝唱,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
平儿来了,说:“二奶奶因服侍别人没吃好,还要几个螃蟹吃。”湘云就让人挑十个膏黄多的圆脐蟹,用盒子装了。平儿拿了要走,李纨硬拉她坐下,命嬷嬷说:“先送盒子去,就说我留下平儿了。”众人说笑吃喝了一阵,这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