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气冲斗牛

提学衙门大堂内,几支胳膊粗细的白蜡,将厅堂内照得通明。

灯芯的火苗不时蹿动,发出噼里啪啦爆燃声。

提学佥事张悦靠在交椅上,抬头望着房梁怔怔出神。

杭州知府张僖,踱步在房中,手中拿着正是方原的考卷。

他脸上的表情,随着指尖的翻阅,而不停变幻,直至凝重!

“学宪公!此子大才!”

张僖目光灼灼地盯着张悦:“四书本经题,破题得旨,辞理俱到,令人叹为观止呐!”

“何止呢!”张悦坐正了身体,叹声道,“他六篇文章无一篇草就,俱是匠心独具!你看他的论文‘士以名节忠义为本’,头两句便显峥嵘!”

张僖忙阅至论题处,只见开篇便言:

士君子之身欲自立于天下,则亦于其本者先之而已。夫天下之贵,莫如士所贵乎,士者为其有本也!本得则士得,本堕则士亦堕矣!

张僖细细咂摸,不禁赞道:“辞气高古,发人深省!”

张悦缓缓颔首:“我初读此篇,便已愕然,只觉名节忠义自胸臆而发,文势汹涌,怕场中无出其右者!”

张僖面有喜色:“也不知此子小小年纪,怎么就作出如此雄文!”

张悦又道:“还有策题,亦是别出心裁!”

张僖闻言再看,原来问匡衡、刘向论甘陈功罪如何,方原并没有老生常谈,议论匡、刘二人孰是孰非,而是跳出窠臼,议论起匈奴郅支单于该不该讨伐,从而定下甘陈二人功罪。

“议论有据,令人折服!学宪公,”张僖道,“我若是你,必取方原为头名!”

张悦神色复杂,半晌才缓缓道:“我如今才明白,为何贤兄与余杭诸生,要力保方原。”

张僖静静的听着。

“此子文章冠绝群伦,若说贿赂请托之人是他,岂不是天大笑话!”

张僖道:“正是此理!”

张悦顿了顿道:“许是此子锋芒毕露得罪了什么人,才有此祸啊。”

张僖面色凝重:“必是如此!那真正投书之人,当真其心可诛!”

张悦眉锋一凝,郑重起来:“我身为一省提学,督理学政,擢拔人才,乃职所应当,此时若不护他,更待何时!”

方原一日之内,连作六篇文章,精神耗费巨大,回到客店便睡了个昏天暗地。

虽然嘴上说要睡个三天三夜,实际第二天一早就饿醒了。

仰儒和周礼都询问方原考得如何?

方原笑笑道:“咱们还是先祭奠下五脏庙再说。”

仰儒莞尔一笑:“对,先填饱肚子最是要紧。”

周礼眉飞色舞:“那便尝尝这省城的美食,有何不同。”

方原道:“叫上其他童生,还要感谢诸位替我仗义执言。”

后世称杭州美食荒漠,自然不准确,至少如今看来,杭州经南宋百年繁华洗礼,美食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方原在旬宣街一带选定了一座酒楼,店家夸耀,他家厨子祖上曾是清河郡王家厨,手艺传承数百年,端是地道。

清河郡王便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这种噱头随便在清河坊找家饭馆,都能听的到。

原因无他,只怪张俊那场奢华的宴会太过有名了,早已融进市民百姓的记忆里,是家馆子都想蹭蹭热度,在外来旅人面前更是屡见不鲜。

方原微笑道:“既如此,店家快些上菜,让我等见识下王府流出的手艺到底如何。”

店家一喜:“好嘞,客官们且安坐,酒菜马上就来。”

不一会儿,鸳鸯炸肚,鳝鱼炒鲎、东坡肉、清炒时蔬,五珍烩、蒸鲋鱼、莼菜鱼羹等菜肴,鱼贯而上。

方原与余杭众童生围着八仙桌团团而坐,当然没有杨培秋的身影。

自己仇家就那么几个人,能花大手笔陷害的,除了杨家,方原还真想不出第二个人。

这笔账迟早要算!

方原举杯道:“原本想着与诸位取中秀才后在把酒言欢,哪知横生波折,反倒辛苦各位挺身而出,替我仗义执言!方某在此谢过!”

有童生笑骂道:“方案首客气了!那诬你之人也不想想,你堂堂案首有必要暗通关节吗?这不是欺我余杭无人嘛!”

“对啊!”有人附和道,“况且方案首县试、府试的文章,我等都看过,佩服得紧,投书请托必是小人妒嫉所为!”

方原一一谢过。

也有人嬉笑道:“我是没机会中秀才了,还好方案首提前请客,不然一桌子好酒好菜,我是没机会享用喽。”

方原大笑:“兄台说笑了,既如此,咱们今日就不醉不归!”

“好!”

大家伙都端起杯盏,轰然叫好,一同饮下。

同是少年人,欢声笑语,从小小的杯盏之间蔓延开来。

二月十一日,道试才过去一天,提学就提前发榜。

学道衙门门前的放榜墙上,贴着本次取中名单,方原赫然在前。

学校生员数量是有定额的,县学是二十员廪膳生,二十员增广生,余下是数额不定的附学生。

若是岁考年,提学按临学校发落生员,按照成绩优劣,生员该降等黜落便降,该补廪、补增便补,只要增广有缺,童生成绩优异者是可以直接补为增广生员的。

但是科考年,并不发落生员,学校生员数额暂时并无变化,童生也就只能暂录为附学生,等岁考考为一、二等补增广或廪膳生。

此次余杭县有六人被录为附学生员,通过率还是很高的。

尤其是方原,名列诸县之首,早就被看榜的童生团团围住,齐声道贺。

在场无一人敢质疑!

因为在榜单之外,还贴有方原整整六篇文章,六篇啊!

围观众人早就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篇文章上都有提学考语,诸如辞理平实,议论叠出,当荐第一等等,随处可见。

都是读书人,文章的优劣,大家还是能分辨清楚的。

他们都有自知之明,若让他们一场考试内连作六篇文章,每篇的水准还极高,估计整个杭州府,都没有一人敢拍着胸脯保证做到。

原本还有人怀疑方原是投书请托之人,现在都噤了声。

人家实力在那摆着,没可能也没必要走捷径啊!

可谓是一力降十会!

看着整整六篇雄文,无不是冠绝众童生的存在,大家除了服气还是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