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雍乾:大清100年
- 杜磊
- 5281字
- 2025-04-01 18:04:28
各怀心思的辅臣
顺治给康熙留下了一个庞大但不稳固的帝国,也给康熙留下了四个各怀心思的辅政大臣。
首辅赫舍里·索尼,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一等公爵。
索尼是四位辅臣里资格最老的一位,曾经和努尔哈赤一起骑过马、扛过枪。年轻的时候,索尼能文能武,可以算大清第一流人才。索尼通晓满蒙汉三种文字,努尔哈赤亲赐“巴克什”,授一等侍卫。他一生南征北战,为清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索尼一生的功绩中,最有名的是帮助朝廷解决了科尔沁草原的归属问题。
皇太极驾崩后,索尼作为正黄旗大佬在议政会上和多尔衮唇枪舌剑,力主让太宗的儿子继位,最后差点因此和多尔衮拔刀相向,可以说顺治得以继位,索尼是第一功臣。为此,索尼还被多尔衮嫉恨,抓住点小事就一顿狂踩,差点要了他的命。最后还是顺治和孝庄为其求情,才只被赶去给皇太极守陵。
顺治亲政之后,立即将索尼召回北京,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但无论年轻时是怎样的好汉,最后都逃不过保温杯泡枸杞的宿命。康熙朝的索尼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早已没了当年和多尔衮对着拍桌子的豪气。风风雨雨一辈子的索尼,现在只想平安落地,安享晚年。因此,索尼虽然名为首辅,但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没事的时候便称病不出。
叶赫那拉·苏克萨哈,满洲正白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
提到苏克萨哈,就不得不提多尔衮。苏克萨哈一辈子都没能摆脱多尔衮的影响。
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心腹,是睿亲王府的干将。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翻脸无情,想搞臭多尔衮,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最后,还是苏克萨哈站了出来,首告多尔衮“阴谋篡逆”,揭发多尔衮墓里有“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之类僭越物品。
顺治借此展开了对多尔衮的清算,把多尔衮削爵抄家、开除宗籍,甚至连多尔衮的坟都挖了。有几个外国传教士还在回忆录中说,顺治甚至把多尔衮的尸体挖出来吊着打。不过那纯属胡扯,因为当时满人死了都是火化了再埋,根本不可能出现把尸体吊起来打的情况。
顺治发泄了对多尔衮的怨恨之后,还捎带手收拾了原来多尔衮统领下的正白旗势力,而苏克萨哈作为正白旗的一员,却从此飞黄腾达,走上了人生巅峰。甚至顺治驾崩后,他还成了辅政大臣之一。说难听点,苏克萨哈其实是靠卖主求荣爬上来的,这也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钮祜禄·遏必隆,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公爵,太子太傅。

睿亲王府普渡寺

睿亲王府普渡寺内景
遏必隆是四大臣中和皇家关系最为亲近,也最复杂的一位——他既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又是皇太极的外甥兼小舅子,还是顺治的表兄、康熙的老丈人,一般人甚至都搞不清楚他到底是什么辈分。
遏必隆的发迹之途是典型的官二代路子。他十几岁就是世袭罔替的一等子爵,授头等侍卫,镶黄旗佐领。后来他几次随太宗皇太极打进关内,攻城冲锋从来都是头一个,可说是战功赫赫的猛将。
但遏必隆在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并不是他的战功和勋名,而是一把刀——遏必隆刀。
这把刀不一般,刀鞘木质,蒙古国绿鲨鱼皮,紫呢刀套,刀把上系一象牙牌,一面镌:“遏必隆玲珑刀一,乾隆十三年赐经略大学士公傅恒平定金川用过。”另一面刻“咸丰”印一方,并有“神锋握胜”四字。遏必隆刀曾被三次赋予尚方宝剑的作用,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不是遏必隆刀最传奇的地方,最传奇的是这把刀每一次现身都会给受刀人带来厄运,因此清宫有遏必隆刀不详的传闻。此刀现在就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四大辅臣中的最后一位,是瓜尔佳·鳌拜,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公,太子太傅。
鳌拜可以说是清宫剧里万年不变的大反派了,只要他一出现,基本上就是一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其实这种形象是有失偏颇的,鳌拜其实是位颇有才干的臣子。
鳌拜的家世不错,他是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鳌拜本人骁勇善战,曾经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并在皮岛之役中一战成名。
清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为大规模进攻关内,打通南下通道,决定拿下明朝的边防重地皮岛。这地方以前并不叫皮岛,而叫平岛,后来明朝将领毛文龙率部驻扎在此地,也不知道他是被哪个半仙忽悠的,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觉得此处既然是他的大本营,那就应该改名皮岛,方便他这“毛”附在上头,平岛从此改名皮岛。
皮岛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一开始,皇太极派贝子硕托去,结果久攻不下,损失惨重。皇太极接报之后勃然大怒:“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换人!”
于是换成英郡王阿济格,鳌拜也随军出征。鳌拜在此战中自告奋勇去打头阵,亲率敢死队登岛,一举攻克皮岛。战斗结束之后,皇太极以鳌拜为首功,亲赐封号“巴图鲁”。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鳌拜等人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逼得多尔衮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而选择皇九子福临。因此,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才得以坐上皇帝宝座。
顺治元年(1644年),鳌拜统大军攻打李自成军,最后终于将李自成部消灭。顺治三年(1646年),鳌拜随肃亲王豪格征讨张献忠。据说鳌拜在阵上连发两箭,将张献忠射死,又是首功。不过这件事有争议,既有人说是鳌拜射的,也有人说是肃亲王豪格射的。不过豪格后来在与多尔衮的争斗中失利,也没心情跟鳌拜抢这份功劳。
讨张献忠归来之后,顺治帝破格将鳌拜提拔为二等公,侍卫总管,领侍卫内大臣。自此,鳌拜成为清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以上是四位大佬的简历。请大家注意一点,除了苏克萨哈是正白旗,其他三位全是两黄旗的人。
两黄旗是皇帝亲统的两旗,按说地位理所当然在其余六旗之上。
但是,正白旗不服。
在这里就需要交代一下两黄旗和两白旗的关系。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非常喜欢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于是晚年就把自己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分别交给这兄弟三人,一人十五个牛录,并且明确指示,将来自己归天后,多铎为正黄旗旗主,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自己身边的亲军也将全交给多铎指挥。而且努尔哈赤还提出会另让多尔衮单掌一旗。但努尔哈赤还没来得及把这事儿办完就死了,皇太极继承了皇位。
皇太极自然不能允许让别人当这皇家两旗的旗主。但皇太极刚上位,根基不稳,如果一上来就把自己亲弟弟的两个旗据为己有,那实在是不太合适。因此,皇太极就把两白旗和两黄旗的名字来了个对调,让自己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变成了正黄旗和镶黄旗,将原来的两黄旗改成了正白、镶白两旗,这就为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的关系埋下了不睦的祸根。
不过这名字好改,实力可改不走。两白旗是努尔哈赤亲自带出来的队伍,经过多尔衮的大力培养,不管是从人员编制还是从武器装备来看,都是八旗里首屈一指的存在。多尔衮把持朝政期间,几乎把所有非嫡系官员全部清除了一遍,在各个关键岗位上都换上了正白旗的人。
多尔衮死后,顺治虽然不满,但也不敢轻易撤换正白旗官员。最后被逼无奈之下,顺治只得将正白旗也收归皇家,由皇帝亲自担任旗主,并下令只有正白旗和两黄旗才能驻扎在京城附近,这也是清朝所谓“上三旗”的由来。
上三旗之间一向矛盾重重。没入关前,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还算风平浪静;清军入关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上三旗便开始为了各自的利益琢磨窝里斗了。

八旗礼服甲胄
上三旗之间第一次矛盾的爆发源于多尔衮。
多尔衮在顺治朝可谓权势熏天,而且他还特别敬业,连家都很少回。许多时候,他甚至直接住在乾清宫,每次开会就看见他一个人在发言,顺治连嘴都插不上。皇帝的大印长什么样,多尔衮比顺治都清楚。在清廷,事事都得听皇上的,可皇上得听多尔衮的。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多尔衮正式颁布了臭名昭著的圈地令。
这个圈地令完全就是在抢劫,明面上是要把北京周围的荒地分给搬迁进京的八旗勋贵,实际上分的全是已经有名有姓的地。八旗勋贵不但分了地,原来地上的房屋财产也统统划归了他们,这些房地原来的主人基本上是净身出户。而且这种圈地运动并不是只进行了一回,而是一而再,再而三。仅大规模的圈地,清朝就搞了四次,零零星星的则从来没断过,直到康熙亲政后才算真正停止。
在圈地的过程中,按照规划顺序,镶黄旗的地应该分在永平一带,就是今天的秦皇岛市。这个地方靠山面海,风景宜人,吃海鲜也方便,是个好地方。可方案报上去,多尔衮不同意。他强行把永平划给了自己的亲兵正白旗,镶黄旗则被赶到了保定。保定各方面就明显比秦皇岛差多了,除了驴肉火烧,也没啥特产。对此,镶黄旗的各位大佬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毕竟,此时的多尔衮那实在是惹不起,连皇帝都得认他当爹(皇父摄政王),镶黄旗算哪根葱?
现在好了,多尔衮死了,四位辅政大臣里有三位都出自两黄旗,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
报仇的时候终于到了!
首先跳出来对苏克萨哈发难的就是鳌拜。
鳌拜一向看不起苏克萨哈:没有多尔衮的提拔,他苏克萨哈能有今天?虽说多尔衮的品质和行径备受争议,但任谁出卖多尔衮也轮不到你苏克萨哈啊!卖主求荣的卑鄙小人!
苏克萨哈也早就看不惯鳌拜:你鳌拜不过一介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谁给你的勇气跑这里来耀武扬威、议论国家大事的?
最搞笑的是,就这么两个势同水火的人,居然是实打实的亲家——鳌拜的女儿嫁给了苏克萨哈的儿子。
难道是那两个年轻人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由恋爱走到一起的?哪有那么浪漫。现实很残酷,苏克萨哈和鳌拜之所以结为儿女亲家,正是为了修复彼此间紧张的关系。苏克萨哈和鳌拜分属不同利益集团,他们自己和其背后的势力都需要通过联姻来改善关系,也借此联合双方的力量。这就好比后来的年羹尧和隆科多,那两个人也是互相不服气,但年羹尧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了隆科多,说白了都是利益交换,这在当时来说都属于正常现象。
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行文户部,要求将当年多尔衮划给正白旗的地还给镶黄旗。
户部尚书苏纳海就是正白旗的人。他接到行文之后,觉得鳌拜这简直是莫名其妙。当年换地的事儿都过去二十多年了,不管是正白旗还是镶黄旗,都早已各安生业。现在让大家折腾搬家,这不是找骂吗?苏纳海毫不犹豫地否决了此事。
过了几天,鳌拜再次行文:“镶黄旗地不堪耕种。”还是坚持要和正白旗换,而且经过计算,正白旗现在的地还不够换的,得另外再圈一块地补给镶黄旗。正白旗的各位自然不可能束手就擒,苏纳海联合直隶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王登联直接向康熙上书:“旗人安业已久,且奉旨不许再圈民地。”“合计旗与民失业者,不下数十万人,田荒粮竭,无以资生,岂无铤而走险者?”请皇上下旨,让鳌拜别再折腾了。
鳌拜闻讯,立即暴跳如雷。他立刻以“藐视上命,迟误拨地”为由,下令将三人革职逮捕,交刑部议罪。刑部各位堂官也很为难,因为《大清律》里压根儿就没有这条罪名。最后刑部只得判每人鞭责一百,籍没家产了事。
判决书送到康熙那里,康熙觉得人家就是上了个折子说说自己的意见,怎么搞得要抄家这么严重?于是亲自召集四辅臣开会询问。在会上,鳌拜极力主张应该严办苏纳海,不但不能免罪,而且觉得刑部判得太轻,应该把这几个人杀了才行!
到此,鳌拜图穷匕见——他这明摆着就是要杀了苏纳海等人,其矛头直指正白旗,直指苏克萨哈!
对鳌拜的提议,议政会里四个人,除了苏克萨哈,其他都表示支持。其中意见分量最重的,当属首辅索尼。
很多影视作品都把索尼和鳌拜的关系刻画得很微妙:索尼对盛气凌人的鳌拜颇多不满,但由于自己年老力衰,只能暗自隐忍。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索尼和鳌拜的关系不但很好,而且甚至可以说是铁杆兄弟。当年鳌拜和索尼共同谋立豪格为帝的时候,两人就是并肩作战的好友。多尔衮打压索尼的时候,鳌拜始终旗帜鲜明地站在索尼一边,还因为庇护索尼而多次获罪,差点把自己搭进去。这么情深义重的哥们儿,能说他们关系不好?而且索尼作为两黄旗的代表人物,被正白旗打压多年,现在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凡是能恶心正白旗的事,他都没有理由反对。而遏必隆身为两黄旗的人,又是清廷著名的墙头草,更是对这两人随声附和。
苏克萨哈感觉到了深深的恐惧。他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步向自己走来。但现在和鳌拜当场翻脸,无论如何都是不明智的。他只能沉默不语——他需要等,等一个可以一招置鳌拜于死地的机会。
最后,还是康熙拍板,换地之事到此为止,苏纳海等人罪不至死,发回刑部再议。可让康熙万万没想到的是,前脚散会,后脚鳌拜就进了刑部。他把刑部堂官叫到面前,当众宣布:“皇上有旨,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全部抄家,斩立决!”
这种操作有个专属名词——矫诏!
矫诏和谋逆基本上是一个档次的大罪,都是要诛九族的。这要是换成别人,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可对于鳌拜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杀个苏纳海,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小事一桩。
果然,苏纳海杀了也就杀了,一个不服的人也没有,包括康熙。康熙是不服不行,毕竟自己还没有亲政,四大辅臣中又没一个真正的贴心人。鳌拜干的那些事,索尼和遏必隆不说有份参与,至少也是不反对的,甚至还煽风点火、推波助澜。鳌拜不是好人,难道索尼他们就是冰清玉洁的白莲花吗?
苏克萨哈倒是真不服,可他势单力孤,没有话语权,不服也是白不服。
从苏纳海被杀开始,鳌拜的身份就已经变了——他再也不是一个辅臣,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权臣。转投鳌拜门下的官员可以从乾清宫排到通州,六部已经基本被鳌拜的亲信把持。这些人包括但不限于吏部尚书阿思哈、户部尚书玛迩赛、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镶黄旗都统穆里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