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

苏纳海案的结局,让朝野上下噤若寒蝉,再也没有人敢公开站出来和鳌拜唱对台戏了。但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想知道,到底站队哪边才是最安全、最有利的,于是拜老师的、约同年的,无所不用其极,熙熙攘攘、忙忙碌碌。

就在这一片纷杂中,北京宣武门东大街一座雄伟高大的灰黑色教堂里,躺着一个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的老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汤若望。

此时的汤若望已经病入膏肓,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死里逃生的劫难,而这场劫难从顺治驾崩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了。

早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汤若望最风光的时候,就有人想置他于死地了。原因很简单,汤若望的西洋历法和蓬勃发展的传教事业动了别人的蛋糕。

按照朝廷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统计,当年全国各地大中城市都遍布着天主教堂,入教人数超过十万。汤若望等人的《时宪历》已经正式成为清朝的历法,并颁行天下,《回回历法》和《大统历》被打压得毫无还手之力,外国传教士基本把持了整个钦天监。

北京宣武门教堂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政治斗争的洪流是不会放过汤若望的。

顺治十六年(1659年),钦天监官员吴明煊上书顺治弹劾汤若望,说历法计算错误。顺治下令调查后发现是诬陷,差点把吴明煊宰了。

顺治十七年(1660年),钦天监官员杨光先等人又向礼部呈递《正国体呈》,控告汤若望“暗窃正朔之权以予西洋”。这就不是历法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政治层面。

当然,只要顺治活着,谁也扳不倒汤若望。

可顺治死了,汤若望最坚固的靠山塌了,那些早就对他嫉恨在心的人们趁此机会一拥而上。康熙三年(1664年),还是杨光先上书。这次他下了死手,上来就给汤若望扣了三顶帽子:

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

这三个罪名只要有哪一个坐实,汤若望都活不了。

杨光先不但向朝廷上书,还写了一篇战斗檄文《辟邪论》,印了五千份,跟小广告似的满大街派发。杨光先在《辟邪论》里说汤若望所制历法问题很多,“有十谬”,却指不出任何具体错误来。其中还有一句:“光先之愚见: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什么道理也不讲,主打一个抬杠。

以汤若望为首的传教士们随即展开了理论反击。这帮人攒了本《天学传概》来回应对天主教的质疑。书里从亚当夏娃讲起,一直讲到耶稣。但是讲耶稣就讲耶稣,还扯出亚当夏娃,甚至说孔孟与天主教有关,孔老先生的话“微言法语”,这不出事才怪。

杨光先立刻把这本书的问题进行汇总,又写了一篇《请诛邪教状》上书礼部。为了这个事儿,辅政大臣鳌拜还专门把杨光先叫到府里,问他这到底是咋回事。

杨光先知道跟鳌拜讲历法都没用,鳌拜能认识日历本就算不错了。所以,他要说鳌拜能听得懂的:“若望借历法以藏身金门,而棋布邪教之党羽于大清十三省要害之地,其意欲何为乎?”“澳门屯兵不少,汤若望是其头目,不可不防!”一句话,定生死。

康熙三年(1663年),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洋传教士被捕下狱。

同年九月二十六日,礼部、吏部会同刑部几十位大员开始会审汤若望等人。此时的汤若望已经七十三岁高龄,身患重病,“猝患痿痹,口舌结塞”,刑部特许汤若望不用戴刑具。但其他的人就没那么好运了,每人身披铁索,既不能坐,也不能躺,只能半趴半跪在地上,每次审问少则两三个时辰,多则一整天,连审十二堂。这哪里是审传教士,根本就是审飞贼!

整个审讯过程完全是一场闹剧,说汤若望那身板要谋反,各部堂官自己都不信;说西洋历法有问题,可谁都说不出问题在哪儿。大家就这么干坐着,大眼瞪小眼。

那就只有拖着了,这一拖就拖了半年。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鳌拜坐不住了:“全是一群饭桶,什么证据不证据,想定罪还不容易?进门先迈左脚就是罪!”

三月十六日,会审结案:判钦天监正汤若望、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中官正刘有泰绞监候!

鳌拜大笔一挥,将绞监候改凌迟,认为不然不足以震慑宵小之徒!

说起来,也是汤若望等人命不该绝。就在哥几个准备手拉手上刑场的时候,京城突然发生地震,一时墙倒屋塌,教堂屋顶上的十字架也被震倒在地。

孝庄下谕旨给鳌拜:“这是天象示警,赶紧放人!”

鳌拜也被搞得有点心惊胆战,只好借坡下驴,把汤若望放了。

轰动朝野的“历狱”到此结束。虽然这个结局并不尽如人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汤若望能保住性命已经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其实汤若望并不惧怕死亡,对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来说,死亡只不过是永生的开始。汤若望不禁回想起当年那个满怀理想、远渡重洋的年轻修士,如果命运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会来到中国吗?

康熙五年(1666年)七月十五日,在中国度过了悠悠四十四年之后,汤若望在寓所安息主怀,享年七十五岁。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在亲政之后为汤若望平反昭雪,并亲写祭文: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

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被称为“巨人一代”,他们的道德学问皆出众,不仅有对宗教的热忱,还有牺牲奉献的精神,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都是。他们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的科技进步,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