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斯化的伦理书写:理查德·赖特作品研究
- 李怡
- 7782字
- 2025-04-22 17:35:37
一
国内外学者对理查德·赖特作品以及他对非裔美国文学的贡献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可以拓展的空间。
(一)国外研究现状
外国学者对赖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然而仍留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的空间。根据JSTOR,Project Muse,ASA Online,GALE,EBSCO,以及Google Scholar和Worldcat等常用数据库以及Proquest硕博论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学界对理查德·赖特的接受和批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人们对赖特文学成就的评论主要是书评和论文形式。在1938年以前,评论主要集中于赖特的左翼诗歌所表达的政治观念和艺术价值。比较密集地接受和评论始于1938年赖特的短篇小说集《汤姆叔叔的孩子们》(Uncle Tom s Children)的问世。小说集一经出版就引发了评论界的热议。仅仅在1938年,对赖特作品的报刊文评就有293篇。[5]大家一致认为它代表了“新一代美国黑人的声音,刺耳却新鲜”,它揭示了被历史谎言掩盖了几个世纪的南方种族偏见对黑人民族人性和尊严的践踏,可被视为一部“甜蜜而有力量的史诗般的悲剧”。[6]一时间,赖特成为美国文坛上一颗炙手可热的新星。
《土生子》(Native Son,1940)和《黑孩子》(Black Boy,1945)的问世将评论界对赖特作品的接受热情推上了第一个高峰。《土生子》在出版的前三周就发行了215000本,当年各大报刊对该书的评论达到了1005篇。[7]评论界一致认为赖特是美国文坛上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黑人作家。他杂糅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意识形态,深刻而激进地表达了他早期诗歌中的“暴力反抗的政治美学倾向”。这使《土生子》成为“广泛传播的非裔美国黑人之声”,反映出贫苦民众生存诉求的第一部具有社会震撼力的黑人小说。赖特也因此被誉为“非裔美国小说之父”。[8]《黑孩子》的成功将赖特的文学事业推上巅峰。他开创了以自然主义技巧来再现种族主义导向下的不公正社会体制,以讴歌黑人的暴力反抗行为来重新定义黑人的存在价值的新文风。这股赖特风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一大批黑人作家的文学创作。这批作家被称为赖特流派。[9]不过,以1949年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发表批评文章《每个人的抗议小说》(Everybody s Protest Novel,1949)为标志,这股赖特风走向式微。[10]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赖特的文学作品接受陷入一个低谷。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赖特作品最受非议的10年。在此期间他先后公开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局外人》(The Outsider,1953)、《野蛮假期》(Savage Holiday,1954)、《长梦》(The Long Dream,1958),三部游记《黑色力量》(Black Power,1954)、《彩色幕帘》(The Color Curtain,1956)和《西班牙异教徒》(Pagan Spain,1957),还发表了一部散文集《白人,听着!》(White Man,Listen!,1957)。
在这些作品里,赖特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了显著的文学转型特征。第一,他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哲学转向。他有意识地采用存在主义哲学,去辨析殖民主义文化模式被内化到受压迫群体意识之后,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威胁。他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来凸显主人公的主体性,以他们面临的道德伦理困境来考量美国黑人的生存问题,其目的是将种族歧视的伦理困境放大成更有普适性的社会伦理困境。第二,他更多地将创作精力转向游记和散文。他游历了亚洲、非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并积极参与到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的社会活动之中。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赖特敏感地捕捉到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欧洲信仰危机给人们带来的虚无感。他以一个曾经受到种族压迫的黑人作家的敏感,看到了这个世界格局内受压迫人们的苦难和困境。因此,他的游记和散文像法农所著的《黑皮肤、白面具》(2005)和《全世界受苦难的人》(2005)一样,是20世纪50年代反殖民主义的文学力作。
令人惋惜的是,这种文学转型让赖特日渐失去了文学市场,特别是受他提携的詹姆斯·鲍德温和拉尔夫·埃里森的公然抨击使他失去了昔日的文坛领军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中后期的小说主要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这使小说在表现方式和思想内涵上都比较晦涩难懂。而且,小说主人公采取血腥暴力行为去批判社会、标榜自我的存在方式与20世纪50年代紧张的政治气氛有些格格不入。因此,他的小说事与愿违地招致了大量的批评。大多数的评论家认为他的中后期作品在主题上一味模仿法国存在主义小说风格,失去了早期作品那旗帜鲜明的族裔个性和风格;在语言和主题上更不及早期作品那样犀利,不能真实地反映同时代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他失去文学市场的政治原因也不容忽视。赖特公然脱离美国共产党,这对于美国黑人作家来说,就等同于失去了有力的政治后台。不仅如此,他顶着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频频参与第三世界人民的政治活动,以游记和散文形式书写了亚非拉国家崛起的力量,并痛击了欧洲帝国主义文明史的暴力本质。他所做的这些都让美国当局感到恐惧和不安。
20世纪60年代至今,赖特作品接受又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方兴未艾,它再次引发了读者对赖特作品的研究热。赖特研究也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真正进入对赖特文学作品系统的学术化研究阶段。仅仅在1961—1970年研究赖特的传记和专著就有7部[11],赖特专题研究的博士论文有5篇。根据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数据库(http://search.proquest.com.)的显示,最早的一篇是由纽约大学爱德华·L.马格里斯(Edward L.Margolis)的博士论文《理查德·赖特作品的批评分析》(1964);其他4篇分别是《理查德·赖特的出现:文学、传记、社会研究》(1966)、《理查德·赖特:他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态度》(1966)、《美国隐喻:理查德·赖特小说研究》(1967)、《理查德·赖特作品中视野和抗议》(1967)。[12]其中,路赛尔·卡尔·布端格南内(Russel Carl Brignano)和卡尼斯·金纳蒙(Keneth Kinnamon)的博士论文经修改分别以《理查德·赖特的出现》和《理查德·赖特:其人其作》的专著形式出版。[13]20世纪60年代的这些论文和专著较为一致的是从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来探讨赖特在文学方面的成败得失。唯有《理查德·赖特的艺术》在这些作品中最早系统研究赖特作品的艺术价值,它也标志着赖特研究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评论界对赖特作品研究文献的专著、合著、论文集、杂志专刊不下百部,世界各国学术评论文章超过四千篇。[14]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运用多种批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赖特的作品进行专题性的研究,使赖特研究逐步深入并多样化。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传记性作品研究、种族问题研究、文化批评研究、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想研究、母题研究以及艺术价值研究。
第一,传记性作品研究。
国外一部分学者将赖特的生平传记和他的文学写作关系作为文学整体进行研究。继康斯坦斯·韦伯(Constance Webb,1918— )之后[15],相关专著或合集约有四十几部。其中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米契尔·法布(Michel Fabre,1956— )撰写的《理查德·赖特未尽的追求》是迄今为止赖特研究中引用率最高的一部传记性作品研究专著。[16]其次是玛格丽特·沃克(Marganet Walker,1915—1998)的《魔鬼天才理查德·赖特:作家肖像,作品评论》(1988)[17],进入21世纪后,又有两部专著主要在赖特生平的基础上研究探索他的文学理想和政治诉求——赫泽·萝莉(Hazel Rowley,1951—2011)的《理查德·赖特:生平与时代》[18]和简妮福·简森·瓦拉赫(Jennifer Jensen Wallach)的《理查德·赖特:从黑男孩到世界公民》[19]。此外,2008年由杰瑞·沃德和罗伯特·J.巴特勒(Jerry Ward&Robert J.Bulter)联合编撰的《理查德·赖特百科全书》在赖特生平史料和作品特色评鉴等方面的涉及最广。[20]
第二,种族问题研究。
种族题材与美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可谓息息相关。因此针对赖特小说中体现的种族意识和黑人身份主题的研究也与社会学和文化学等研究视角交织在一起。批评界一致认为《汤姆叔叔的孩子们》《土生子》以及《黑孩子》等赖特早期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方种族高压环境,同时表现了北方黑人贫民窟对黑人人性的扭曲和他们的悲惨生活。这些作品是经过赖特艺术提炼的美国黑人近代史,它们浓缩了黑人在经历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史,即从奴隶般的南方农民到资本主义城市贫民的身份巨变过程给他们带来的身份危机和伦理两难。O.B.埃莫森(O.B.Emerson)在《家的呼唤》(The Cry of Home:Cultural Nationalism and the Modern Writer,1972)中这样评论,“赖特的小说是反映黑人被迫生活的社会环境最雄辩的抗议范例”。[21]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1914—1994)赞誉赖特的小说是谱写黑人痛苦生活深层机理的布鲁斯。[22]而深入挖掘赖特个人信仰和他作品中的种族主题的专著当数法国学者简·弗朗西斯科·古纳德(Jean-Francois Gounard,1939至今)的《理查德·赖特和詹姆斯·鲍德温作品中的种族问题》。[23]
第三,文化批评研究。
在将赖特种族问题纳入文化批评研究的所有学者中,艾维林·豪最早从文化视角来解读赖特的作品。他赞誉赖特的《土生子》改变了美国文化,并将别格·托马斯称为美国文化的土生子。[24]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批评悄然兴起,赖特作品的研究视野也被拓宽,出现了美国非裔本土文化与非裔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横向比较研究动向。在众多学者中,日本裔美国学者伯谷嘉信(Yoshinobu Hakutani,1935— )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小贡献。[25]他的专著《理查德·赖特以及种族话语》(Richard Wright and Racial Discourse,1996)是目前对赖特作品在社会文化研究领域比较有学术深度的一部专著。此外,他在个人专著《跨文化视野中的非裔美国现代主义》(Cross-cultural Vision in African American Moclernism,2006)一书中,进一步将赖特中后期创作的小说、游记和俳句置于非洲文化与欧美文化、东西方审美语境中做横向比较研究,拓宽了赖特作品的文化研究视角和深度。[26]进入21世纪后,许多学者开始从文化空间批评视角和流散文学体例来探索赖特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如麦克·维·贝卡尔(Marc MvéBekale)以霍米·K.巴巴(Homi K.Bhabha,1949— )的文化杂糅和第三空间理论辨析了《局外人》中的生存危机。[27]
第四,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想研究。
对赖特政治观念和哲学思想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赖特研究的学术热点。因为赖特作为一个坦诚的作家,在不同时期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个人的政治主张和哲学信仰,并将它们践行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存在主义哲学理念都显性地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之中。评论界常常以他所受思潮的影响将他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指在美国创作的、带有明显抗议风格的《汤姆叔叔的孩子们》《土生子》和《黑孩子》,中晚期作品则是带有明显存在主义风格的《局外人》《野蛮假日》和《长梦》。从这一点上,赖特研究实际上又与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意识形态思潮有着同构关系。
学界大致认同他早期作品属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文学创作,而他移居法国后创作的小说则更多地表现了存在主义理念。赖特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创作的四千余首俳句则体现了他对东方禅学思想的青睐和吸收。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赖特作品评论就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观联系在一起。格兰维尔·希克斯(Granville Hicks,1901—1982)最早在1938年将赖特称为“左翼文学的一流作家”。[28]而塞缪尔·赛伦(Samuel Sillen)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评价赖特的《土生子》,他指出“一个阶级社会的每一个方方面面都一起共谋地伤害着不愿臣服的别格,压抑的环境滋生着别格的痛苦,毁灭了他的雄心抱负以及抗议的方式”。[29]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著名评论家小豪斯顿·A.贝克(Houston A.Baker,Jr.,1943— )从政治经济、社会阶级结构以及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力等方面整体考察赖特的一生。他指出:“不难看出,与其他意识形态的阵营相较,共产主义是最适合赖特文化构想的基本意识形态。”[30]1983年,塞德里克·J.罗宾逊(Cedric J.Robinson,1940— )系统地研究了美国黑人激进历史的成因和发展,在他的专著《黑色马克思主义:黑人激进传统的形成》中,他用了一个章节来阐明赖特作品中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他通过对赖特在《黑人写作蓝图》(1937)中对马克思主义和黑人民族主义观念的阐释的辨析,提出美国黑人远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根源在于他们的非裔身份与资本主义剥削的压迫体制在同一时间急速地把他们推入工业生产的组织结构之中。他进一步指出,赖特中后期的作品《局外人》是他继《土生子》后更清晰地表达“黑人作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代表”的哲学理念和政治观点。[31]罗宾逊为用共产主义哲学观念进行赖特文学创作影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野。
尽管评论界对赖特存在主义小说褒贬不一,但是他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作家以存在主义文学形式去拓宽非裔美国文学创作方法的尝试和勇气仍然值得肯定,这也使他成为美国非裔文坛上的拓荒先锋。他在小说《局外人》(1953)中塑造的克劳斯是一个彻底没有信仰、精神空虚、以暴力大肆张扬个性追寻自由的城市贫民形象,他史无前例地挑衅了现代人的道德底线。尽管这部小说不及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文学认可度高,但它的确是美国文坛上有意识地以存在主义理念提升小说主题思想内涵的一部力作。[32]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赖特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研究更加具体深入。米切尔·林奇(Michael F.Lynch)的专著《创造性的叛逆者:赖特、埃里森和杜斯妥也夫斯基作品研究》[33]对三位存在主义作家的哲学理念和创作方式进行了横向比较,深入研究了赖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个人文学风格。其他学者也纷纷将赖特与欧洲的许多存在主义哲学作家进行比较;如伯谷嘉信[34]、马·阿杜拉马[35]等横向比较了赖特与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理念,挖掘了赖特作品中非裔生存哲学的本质;保罗·吉尔诺依基于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从文化批评视角将克劳斯与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联系起来,进一步说明了他身上展现的被割裂的双重意识给非裔美国人带来的精神困境[36],从而拓宽了赖特作品中存在主义哲学的研究视野。
进入21世纪后,学者从政治话语和后殖民语境对赖特政治立场和存在主义哲学观念进行综合性研究,杰弗里·艾特贝瑞(Jeffrey Atteberry)[37]、米可·特卡能(Mikko Tuhkanen)[38]将赖特的政治哲学观放在一个变化的世界格局中考察,将赖特以自己黑人身份为局外人的旁观的视角纳入政治场域,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诉求,包括马克思主义或是存在主义(乃至日本的禅宗)等哲学思想都只是他所采用的不同话语方式。
第五,母题研究。
赖特小说的母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暴力和死亡母题、性别主体研究。赖特小说暴力主题的专题研究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有两篇博士论文对其做了具体的辨析与阐释。[39]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赖特专题研究不多,一般散见于论文集或黑人文学研究专著章节,主要是与其他作家暴力主题进行横向比较研究。[40]近期发表的暴力主题专著是由斯洛文尼亚学者佩特里奇撰写的。[41]除此以外,阿布杜尔·R.简默哈默德(Abdul R.JanMohamed)对赖特小说死亡母题的专题研究时大量地阐释了暴力是赖特表现死亡的主要手段。[42]
尽管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兴起,开始陆续出现一些论文论述赖特作品中的女性主题。[43]但仅有一部博士论文作了专题研究——《理查德·赖特小说〈汤姆叔叔的孩子们〉〈黑男孩〉〈土生子〉中的女性主题》(Richard Wright Thematic—treatment of Women in Uncle Tom s Children,Black Boy and Native Son,1978)。2000年这篇论文出版成书,这也是唯一一部的赖特女性主题研究专著。[44]而男性主题研究较之女性批评视角的研究而言更显薄弱,仅有一篇硕士论文是专题研究[45],其他不足10篇的博士论文中均将赖特置于非裔美国作家群或美国作家群的研究之中,更别提专著了。而且这方面的文学研究主要是对早期黑人种族身份的研究的一种改写,完全没有跟上美国在社会学男性主体研究的发展步伐。可见,以性别主体的赖特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学术拓展空间。
第六,赖特作品的艺术价值研究。
与赖特作品社会文化价值研究以及其中包含的政治哲学观念的研究相比,赖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研究相对薄弱。相关专著不多,除20世纪60年代末爱德华·马格里斯的《理查德·赖特的艺术》,仅有乔伊斯撰写了《理查德·赖特的悲剧艺术》(1986),她在书中恳切地指出,尽管批评界对赖特的作品赞誉不小,却忽视了他作品中的艺术价值。[46]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赖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十几部赖特作品的论文集。哈罗德·布鲁姆[47]、小亨利·路易斯·盖茨[48]、伯谷嘉信[49]和阿诺·拉姆帕萨德[50]以及理查德·麦克西[51]等编著的论文集备受学界重视,其中的文章也被频繁引用于赖特评论文章之中。此外,2011年出版的由爱丽丝·米卡尔·克雷文和威廉·陶(Alice Mikal Craven&William Dow)联合编著的《理查德·赖特:21世纪新解读》(Richard Wright:New Readings in the 21st Century,2011)[52],该书不仅收录了赖特遗作《父亲的法则》(A Fathe's Law,2008)的评论文章,还以章节的形式,从“重新评估赖特”“种族主义和多维空间视角”“大众文学视角”以及“跨民族视野比较框架”这四个方面重新评估了赖特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它们在21世纪的今天的影响力。该书为赖特作品的艺术价值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给出了一个新方向。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赖特的接受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70—80年代,国内学者主要以译介他的诗歌和小说为主。[53]80年代以来,国内各种版本的美国文学史或相关文学专著都对赖特的小说以及赖特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做了专节论述。[54]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文学研究更加细化,非洲裔美国文学研究专著和译著也陆续出版。其中,伯纳德·W.贝尔著、刘捷等翻译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王家湘著的《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杨任敬著的《20世纪美国文学史》对国内赖特研究影响较大,这些书都将赖特作为重要作家进行了着重介绍和评论。[55]
在中国,赖特作品的学术专题研究主要是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形式。据“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读秀”检索的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2015年12月被中国期刊和会议收录的有关理查德·赖特的评论文章约136篇。其中,约59篇是《土生子》研究,约占赖特研究的43.4%,8篇《黑孩子》专题研究约占赖特研究的6%,《长梦》和《父亲的法律》各1篇,约占0.7%,诗歌研究8篇,约占6%,短篇小说研究6篇,约占5%。其他40余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赖特小说中的抗议主题及种族矛盾;主人公的心理模式;从后殖民主义文化或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作品;从社会学视角探讨赖特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归属问题;赖特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等等。
目前中国大陆仅有1部赖特研究的专著:《文化移入碰撞下的三重意识——理查德·赖特的四部长篇小说研究》(英文版,2007)。庞好农教授承袭了国外常规的黑人文学研究方法,仅在小说文本中从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挖掘黑人种族意识的成因,但是这部作品缺乏研究方法的创新,在作品研究上的理论观点也只是在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承袭性研究。总体来说,同国际上的理查德·赖特研究相比,中国赖特研究在批评方法上缺少创新,很少有论文能多视角、多方位地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尤其是赖特后期作品的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总体而言,目前在中国赖特研究理论的深度性和系统性还远远不够。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对赖特作品的接受和研究状况来看,学术界对赖特作品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他早期抗议小说的政治影响力、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与种族抗议主题间的关系上。而赖特的后期小说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它们或狭隘地将赖特贴上了族裔作家和抗议作家的标签,小视了他力图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的人伦关怀的文学憧憬;或惯性地将欧洲存在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套在这些赖特的后期作品上,而忽视了他以非裔传统文学表现方式改良存在主义小说的大胆实践,更忽略了这些小说中的非裔文化和艺术价值。简言之,这些研究主要是建立在赖特对美国主流文学传统和欧美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令人惋惜的是,评论界从未真正将赖特的作品放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文学链上,去综合地考察赖特的文学主题思想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尤其是他作为黑人作家所受到的非裔传统的影响应该被视为系统考察赖特作品整体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