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副刊作为文学史料库:战前新马华文报纸副刊与新马华文文学研究

作为马华文学呈现的原生态场域,副刊研究在马华文学研究领域中无疑是重要的支点之一[35],新加坡著名文学史家方修1970 年代所编纂的《马华新文学大系》和马华文学史开创了马华文学研究的“方修时代”,方修即是以爬梳战前新马华文报章副刊、文学杂志中的史料为起点的。方修主要运用现实主义文学观来组织、归纳、概括史料,对马华文学的性质、特点作出界定,又以进化论的视角划分马华新文学发展进程,著述颇丰[36],无疑代表着一种马华文学研究范式。继方修之后新加坡著名学者杨松年更趋向于严谨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挖掘战前新马华文报章文学副刊史料,杨松年强调文学传播及副刊的文学经营的探讨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并扩展了文学文本的范畴,除了作家作品外,将副刊与杂志的发刊词、编后话、编后启事、编者宣布的编辑方针,甚至副刊与杂志的广告等,都视为广义的文本。[37]在副刊文学史料基础上,杨松年以文学作为镜像诠释华人社会从侨民意识到本土意识的消长,并以此为依据重新界定战前马华新文学的发展阶段,成果不菲[38]。曾留学新加坡的大陆学者郭惠芬专著《战前马华新诗的承传与流变》筛选战前华文报章如《国民日报》《益群报》等副刊作品,“重新发掘一批具有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马华新诗”,“有助于扭转人们因为阅读方修选编的《马华新文学大系(六)·诗集》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传统偏见,如认为战前马华新诗都是现实主义的”。[39]郭惠芬的研究一定层面上校正方修文学史对现代主义的遮蔽。

其他大陆学者如李志研究滥觞时期南洋地区海外华文文学系列文章亦充分重视与利用文学副刊如《新国民杂志》史料,但其研究视角主要还是将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国土之外的‘中国文学’”[40],立足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意义。

从方法上来说,方修和杨松年及中国大陆学者的战前马华文学副刊研究其共同点是以传统的经验主义进入副刊文本,更多的是将副刊作为马华文学史料库来挖掘。从切入立场来说,则涉及是建构新马本地华文文学史还是探讨远播国境之外的南洋地区中国文学的传播、嫁接、衍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