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副刊与文学的互动:战后马华中文报纸副刊与文学研究

除了方修、李锦宗对战后副刊文学资料尚有持续零碎的收集和整理,相对而言,战后的新马文学副刊研究留有大片的空白。新加坡方桂香的《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研究——以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窗〉和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为个案》是新加坡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并大规模论述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博士论文[41],论文以1967年至1983年新加坡华文日报《南洋商报》的副刊和1969年至1974年共61期(跨5年4个月)的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为对象,即从文学文化生产场域进入时长12年的文学文化思潮研究,每一章的分析与论述都有统计数字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战后至1980年代初期新马华文文学生态及媒介环境。

马华本地文学批评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副刊与马华文学的互动关系关注较多。张光达自1995年开始,每年都为《南洋商报》“南洋文艺”撰写年度回顾,张光达另发表了《南洋文艺13年回顾》《管窥副刊专辑与马华文学:1998—2008年〈南洋文艺〉的例子》[42],皆以精简短小的文字描述“南洋文艺”专辑、专题策划及各文类作品刊载等情况,有着留存史料且聚焦马华文学热点的作用,但尚未是结构严谨的学理探讨。《星洲日报》现任“文艺春秋”编辑黄俊麟在2005年马来西亚举办的“马华文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扫描〈文艺春秋〉(1996—2004)》长文,把九年来发表的诗、散文、小说、评论给予爬梳分类,并一一交代其间“文艺春秋”刊载过的专辑、专题、主题论述、系列文章还有与时局互动、反映社会政治动态的创作等组稿的缘起,以当事人的身份提供了可贵的编辑史料,但牵涉的问题未及深论。最以小见大的是林春美论述马华地志散文之兴起与文艺副刊关系的单篇论文,她透过1990年代初期《星洲日报》综合文艺副刊“星云”所策划的“大马风情话”与“南北大道”两个专栏的考察,探讨马华地志散文书写的兴起及其对21世纪蓬勃发展的以文学建构地方、以书写赋空间以意义的马华地方书写活动的推动[43],该文贴近副刊专栏又综合在地经验和很强的问题意识,为如何从副刊进入马华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示范。

在中国大陆,就战后马来西亚中文报章文学副刊研究而言,19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副刊研究是热点。1990年代马华文坛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花踪”文学奖的设立,一是马华文学论争,朱敏、黄羡羡等的硕士学位论文分别以之为研究对象[44],前者对《星洲日报》主办的十届花踪文学大奖概况作了梳理,并对获奖的新世代作家群及其作品塑造的一类异族形象的变化作了分析论述,不过较少从媒体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来进一步探讨,主要还是将副刊刊载的花踪获奖作品作为文本资料库;后者注意到了为文学论争提供场所的华文报纸副刊的作用,并将文学与媒体的“互动”关系置于普遍的商业语境下,对“20世纪90年代马华文学论争做一定的梳理和反思”,但对于《南洋商报》《星洲日报》两大报的副刊究竟如何运用版位、专题等来互相呼应策划这起媒体文学批评事件未及详论,另外,在对文本(广义的文本,不单指文学、文学评论文本)资料的细读方面亦有所欠缺,从而减弱了理论论述的分量。此外,亦有专文深入副刊版面与栏目设置论述1990年代马华文艺副刊对马华“新生代”的建构[45],论文以《星洲日报》文艺副刊为例探讨马华“新生代”如何作为群体浮出“历史地表”并成为“结构”文艺副刊的力量,强调媒介的“选择性传播”方式在马华“新生代”文学批评中的建构作用,并对以“新生代”命名诠释马华文坛新秀创作特质的局限提出疑义。[46]由于时间跨度长,该论文在一些文学副刊专栏的关键史实方面以大而化之的方式处理,离作者期望的回到充满时间“持续性”和空间“杂生性”的副刊“现场”的目标仍有欠缺。

综合来看,战后的马华副刊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以来两大报副刊,尤其是两大报副刊本身具有极强的总结整理副刊文学史料、聚焦文坛现象的自觉意识,而论者大多重视副刊媒介与马华文学的互动关系,不单将副刊作为史料库,且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但大陆相关研究性文章在贴近副刊文本重返文学发生的现场方面仍有欠缺,相对减弱了理论思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