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 易淑琼
- 5128字
- 2025-04-22 16:25:32
二 本书构架叙要
本书分六章。整体构架是围绕马华文学思潮的审美转向,将20年间贯穿于《星洲日报》所有副刊版位的综合性问题与主要在某个版位突出的专题性问题结合起来论述。
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研究的问题何以成立进行阐述。包括三小节:第一节是研究对象的确立;第二节是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出本研究的切入点及着力点,并对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进行辨析;第三节提出本研究的方法论出发点及说明其他具体操作性方法,最后是本书结构的呈现。
第二章属宏观整体性质的综述。试图对20年间马华文学思潮嬗变的轨迹和作为思潮的媒介载体——文艺副刊平台的作用进行关联性论述。第一节将马华文学思潮演绎置于马来西亚建国以来的政治语境和消费语境之下,分析文学思潮演绎的内驱力,寻找在美学与政治的张力间思潮演绎的总体方向;第二节分析作为文学思潮外在驱动力的不同主体媒介平台的作用形式;第三节则对作为马华文学思潮后浪的青少年文学新秀创作及相关副刊平台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这一章试图勾勒出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的内外条件。
第三章是对作为文艺思潮先声的理论话语进行综合性观照。试析1990年代始基于副刊平台的马华文学论争为何发生、如何发生?其中媒介何为?并将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的关键议题“经典缺席”论争作为论述节点,分析其如何提出、怎样进行,探讨该论争的核心命题“审美”引起马华文坛怎样的震荡及如何主导马华文学的美学走向?同时“经典缺席”议题也开启了2000年代“重写马华文学史”议题的审美“关系性思考”。
第四章是关于《星洲日报》纯文学副刊“文艺春秋”作为马华文学向“文学马华”转向的文学实践平台的论述。分析“文艺春秋”两任编辑如何通过专栏、专辑等的运作将文学的审美本质内涵导入马华文学创作,从而使“文学马华”及其丰富形态成为可能。同时分析在“怎样文学”的过程中,“文艺春秋”隐含的一条文学奖作品刊载的主线,如何示范了“文学马华”创作实践?
第五章与第四章同属相对单一性的副刊版位个案研究。稍稍宕开一笔观察《星洲日报》综合性文学副刊“星云”由传统人文品格转向大众休闲文艺的历程,分析其间社会土壤深厚的马华通俗文学审美风潮演绎,试图呈现“文学马华”生产的另一种语境以及这一语境带给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六章专题研究马华社会最负盛名的“花踪文学奖”及其施于马华文学思潮嬗变的机制。花踪文学奖是由《星洲日报》全力打造的文化盛事,效应其实远远溢出文学边界。获奖作品刊于《星洲日报》各文艺副刊版位。本章探讨花踪文学奖怎样确立其文学象征资本的权威形象,它如何影响作为“文学马华”主体的新生代创作,它于“文学马华”美学品质的影响是怎样的?某种意义上,花踪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也是“文学马华”的实践形态。
最后结语部分在全书总结之外,分析作为族裔母语传媒同时有着商业利润追求的《星洲日报》如何以“文化办报”为策略,形成“小文学”马华文学的“文学—文化”制作模式推动马华文学思潮的审美嬗变,并对因这一模式带来的马华文学的媒介在场的得与失提出反思。
[1] 张锦忠:《马来西亚华语语系文学》,有人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2] 叶新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现况与展望》,载丘进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273页。
[3] 叶新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现况与展望》,载丘进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页。三所主要以华文教学的高等学院获准开办的情况分别是:1988年8月,第一所获教育部批准民办大专学府南方学院开办,1990年招收第一批学生;1997年,新纪元学院获准教育部私立教育局学校注册成立;1999年7月,槟城韩江学院获准成立。
[4] 徐婉君:《谁关心马华文学出版品》,《星洲日报·新策划》1998年5月16日。
[5] 曾翎龙:《马来西亚华文出版:现况、问题与前景》,《中文·人》杂志2009年第7期,第30页。
[6] 郭莲花:《马来西亚高中生马华篇章阅读调查》,《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2009年第12期。
[7] 张光达:《马华文学90年 管窥副刊专辑与马华文学 1998—2008年〈南洋文艺〉的例子》,《南洋商报·南洋文艺》2009年7月14日。
[8] 《蕉风》1955年创刊,1999年第488期之后短暂休刊,2002年由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复刊,在马华文坛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椰子屋》(1986—1998)、《青梳小站》(1988—1994)与马华文学后现代思潮兴起有密切关系,本书第二章、第六章将涉及。
[9] 张光达:《马华文学90年 管窥副刊专辑与马华文学 1998—2008年〈南洋文艺〉的例子》,《南洋商报·南洋文艺》2009年7月14日。
[10] 黄锦树:《一般见识》,《南洋商报·南洋文艺》1998年4月22日。
[11] 王润华:《从战后新马华文报纸副刊看华文文学之发展》,载王润华著《华文后殖民文学:中国、东南亚的个案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12] 张光达:《马华文学90年 管窥副刊专辑与马华文学 1998—2008年〈南洋文艺〉的例子》,《南洋商报·南洋文艺》2009年7月14日。
[13] 黄晓虹报道:《不断改革 精益求精——〈星洲日报〉用真情与读者心手相连》,《星洲日报·画页》1994年6月13日。
[14] 萧依钊:《华文报与华文教育的内在连线》,载《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07》,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2007年版,第127页。
[15] 彭伟步:《〈星洲日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8—346页。
[16] 彭伟步:《〈星洲日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17] 唐彭:《星洲日报与读者同步跃动 停不了的承诺与期盼》,《星洲日报·1998年刊》1998年1月1日,第12版。
[18] 张晓卿:《我们开始新的长征——星洲日报复刊有感》,《星洲日报》1988年4月8日,头版。
[19] 其中《蕉风》复刊后仍然是小众读品,市场并没有打开。
[20] 张永修:《近处观战》,载张永修、张光达、林春美主编《辣味马华文学——90年代马华文学争论性课题文选》,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2002年版,第f页。
[21] 魏月萍:《〈别再提起〉:对历史意识的召唤》(http://mypaper.pchome.com.tw/ngoigp/post/1241464753)。
[22] 萧依钊:《报纸仍是中流砥柱》,载夏春平主编《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海外华文媒体——第六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论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2011年版,第33—35页。
[23]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1991年组团访问中国,是马中建交以来第一个访问中国的文学组织。
[24] 张晓卿:《我们开始新的长征——星洲日报复刊有感》,《星洲日报》1988年4月8日,头版。
[25] 马来西亚建国以来由国民阵线(简称国阵)执政。国民阵线是由十四个大小政党组成的政党联盟,主要三大政党是巫统(全称马来民族全国统一机构)、马华(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印度国大党。其中巫统是国民阵线领导党派,在联盟里占多数的议席,因此往往巫统党主席即是总理。1980年代中经济不景气,导致巫统内部出现派系分裂。1987年,巫统内部矛盾表面化。马哈蒂尔竞选巫统主席时,遇上党内巨大挑战,最后仅仅险胜。民间人士指控,茅草行动是巫统当权派为了转移1987年党争的视线,而刻意营造的白色恐怖。参见《驳斥警方为茅草行动负责论 柯嘉逊直批马哈蒂尔制造危机》,当今大马http://beta.malaysiakini.com/news/155718。
[26] 1991年马哈蒂尔推行“国家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DP),不再侧重把经济利益向马来人倾斜,强调各族需要合作团结,才能加快经济增长,用意是既吸纳更多非马来人的资本与劳动力加快工业发展,亦强化华人支持、维持国阵的政治垄断。参见邝健铭《马来西亚大选观察系列(二):威权政治的历史轨迹》(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4592)。
[27] 梁忠:《马来西亚政府华人政策研究——从东姑·拉赫曼到马哈蒂尔》,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第155—165页。
[28] Abdul R.Jan Mohamed and David Lloyd eds.:The Nature and Context of Minority Discours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reface,p.ix-xi.
[29] 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9页。
[30] 刘小新、朱立立:《海外华人文学与“承认的政治”》,《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1] “影响焦虑”来自包括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大陆现实主义革命文学和60年代以来“孤岛化”的小民国文学的影响,详黄锦树《制作马华文学——一个简短的回顾》,《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11年2月27日。
[32] 席扬:《理念形式与表达策略——论“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3] 黄顺星:《新闻的场域分析:战后台湾报业的变迁》,《新闻学研究》2010年第 104期。
[34] 这些论题大致对应的学位论文分别有:徐秀慧:《战后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的考察(1945—1949)》,博士学位论文,“国立”清华大学,2003年;林咏萱:《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播之关联性研究:以高信疆主编中时〈人间〉副刊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化大学,2009年;吴秀凤:《中文报纸倡导文类之研究:以联合报副刊“极短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辅仁大学,1995年;黄崇轩:《建构本土,迎向群众——〈自立副刊〉研究(1977—1987)》,硕士学位论文,静宜大学,2006年。
[35] 曾维龙:《马华文学场域的原生态考察——副刊研究建构的意义初探》,《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3年第1期。
[36] 方修著述情况参见古远清《论方修的马华文学史研究》,《华文文学》2010年第2期。
[37] 杨松年:《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新方向:文学传播探讨的意义》,《华文文学》2005年第3期,第5—9页。
[38] 杨松年出版的著述有:《新加坡早期华文报章文艺副刊研究,1927—1930》(与周维介合著,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战前新马报章文艺副刊析论(甲集)》(新加坡同安会馆1986年版),《大英图书馆所藏战前新华报刊》(新加坡同安会馆1988年版),《南洋商报副刊狮声研究》(新加坡同安会馆1990年版)等,并依据以上他所整理的本土新马报章副刊史料,出版《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新加坡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和《战前新马文学本地意识的形成》(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1 年版)。
[39] 郭惠芬:《战前马华新诗的承传与流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10页。
[40] 此处列举李志的2篇论文:《国境之外的五四新文学“革命”——论南洋地区华文文学中的“文白之争”》,《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6期;《“移植”与“嫁接”——海外华文文学滥觞时期的继承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1] 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42] 分别刊于《南洋商报·南洋文艺》2008年7月15日、2009年7月14日。
[43] 林春美:《文艺副刊与马华地志散文之兴起》,《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4] 两篇论文分别是:朱敏:《花踪文学奖与马华新世代作家群》,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0年;黄羡羡:《90年代马华文学论争的一种回顾及反思》,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45] 马华文学研究中习惯上用“新生代”指称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激进的变革姿态介入马华文学场域,成为马华文坛主导力量的作家群体。
[46] 王文艳:《论20世纪90年代马华报纸文艺副刊与马华“新生代”——以〈星洲日报〉文艺副刊为中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47] 潘永强:《民间社论:浮躁而骚动的精神史》,载潘永强、魏月萍主编《华人政治思潮》,大将事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8] 刘小新:《马华旅台文学现象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9] 刘小新:《“黄锦树现象”与当代马华文学思潮的嬗变》,《华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0] 方北方:《马华文学与马华社会的密切关系——从“马华文学”“国家文学”“华文文学”说开去》,载谢川成主编 《马华文学大系:评论:1965—1996》,彩虹出版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2004年版,第9—18页。
[51] 详廖文辉《马新史学80年——从“南洋研究”到“华人研究”(1930—2009)》,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52] 许文荣:《从〈总纲领〉对马华文化的定义论马华文化的建构》,载许文荣《极目南方:马华文化与马华文学话语》,南方学院、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2001年版,第28—36页。
[53] 南帆:《启蒙与操纵》,《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54] 席扬:《“文学思潮”:关于概念、现象及方法》,《东南学术》2004年第4期。
[55] 曾维龙:《马华文学场域的原生态考察——副刊研究建构的意义初探》,《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3年第1期。
[56] 王海龙:《导读一:对阐释人类学的阐释》,载[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57]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58] 王海龙:《导读二:细说吉尔兹》,载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59] 张春田:《陈光兴:从文化研究到亚洲思考》,《中华读书报》2005年9月21日。
[60] 陈光兴:《为什么大和解不/可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1年第43期。
[61] 张光达:《勇敢踏入新纪元——1999年南洋文艺回顾》,《南洋商报·南洋文艺》2000年1月11日。
[62] 陈平原:《序一》,载陈平原、山口守编著《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