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诗创作心理学的特点
诗创作心理学是研究诗人创作过程的基本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与诗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诗创作心理学属于现代心理学的范畴,是现代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用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揭示、探讨诗人在诗创作过程中的心理规律。诗创作心理学包括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思想主要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姆·华莱士(Graham Wallas)的《思维的艺术》(The Art of Thought)一书里提到的,华莱士也叙述了此思想的缘起,其中写道:
我更需要问及的是在思维过程的何种阶段,思想家应该使用有意努力和无意努力。在这一点上,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除非我们能识别出这一心理事件,并能将其从其他事件中区分出来,否则我们就不能运用意识的努力来进行;又加之我们的心理活动是连续的相互有联系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彼此间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心理事件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有一个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这些心理事件是极难将其区分开来的。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避免这个难题,如果我们就一种思维上的成功——一种新概念的使用或一项发明,或一个新思想的诗意化表达——研究它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我们就能够粗略地分析一个连续的思维过程,指出其开始、中间和结束。例如,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Von.Helmholtz,1821—1894)在1891年的生日宴会上说到了他最重要的新思维的获取方法。他说:对于一个问题,经过各方面的前期调查之后,一种高兴的想法就会不加努力地不期而至,就像灵感降临一样。就我而言,在我思维感觉疲乏,或当我在桌旁工作时,这种灵感是绝不会来光顾我的。它们常常在风和日丽之日,在我缓步登临树木蓊郁的小山之时特别容易到来。在这里赫尔姆霍茨给了我们在新思维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称之为准备阶段(Preparation),在这一阶段就是将问题从各方面加以调查;第二阶段是对其不加意识地思考问题,我称之为酝酿阶段(Incubation);第三阶段是由“高兴的想法”不期而至,并与这些之前和与之同时出现的心理事件一起出现时,我称之为豁朗阶段(Illumination)。
此外,我还得增加一个第四阶段,即验证阶段(Verification),这是赫尔姆霍茨所未提及的阶段。例如,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é)在《科学与方法》一书中曾详细清晰地描绘了他在数学上的两个伟大的发现。这两个发现都曾经历过酝酿阶段而产生(其中一个是服兵役成为预备役兵时期发现的,另一个是他在旅行中发现的),在这时期他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都不是有意识的,然而,就像庞加莱所认为的那样,所发生的都是无意识的思维活动。在这两种案例中,都是先经过一个准备阶段,然后再进入酝酿阶段,在此阶段有意识的、系统的分析对问题都是无用的。在最后的问题解决阶段是伴随着简洁的、突如其来的和直觉的相似特征。随之还有一个验证阶段,在这一阶段里,需要将观念进行有效的检查,并使之产生一种精确的形式。庞加莱说道:在验证阶段,无意识的工作绝不能提供一个算题的现成答案,因为要求出答案需要应用复杂的规则。……我们从这种无意识的思维成果——灵感中所希望得到的是对于算题的分界点。至于算题本身,它们必须得在意识工作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伴随着灵感的阶段,在这阶段,灵感被证实,结果被推演。这些算题的规则是严格的和复杂的;所以,它们需要有规范、注意、意志和意识。
以上是华莱士提及的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在诗创作心理学中,我还不得不再加一个阶段,诗创作心理定向阶段,在诗创作心理准备阶段之前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阶段,这个阶段就决定了你是否成为一个诗人抑或是伟大诗人的前提,也就是说,此阶段它会在诗人心中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印像,有时甚至连诗人自己也不清楚他自己正在做这件事。这也就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和荣格所提的潜意识问题,它的力量很强大,我想用中国的一个词来说更为贴切,那就是“征兆”抑或“暗示”,这在后面还会详细系统地论及。
这五个阶段中,在诗创作心理定向阶段具体包括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潜意识对诗创作心理的影响、意识、梦的定义、梦对诗创作的作用、梦的设计和注意等具体内容;在诗创作心理准备阶段具体包括诗创作心理动机的来源、诗创作心理冲动的激发、诗创作记忆心理、物感过程、信息的获取方式、两种世界的转化、审美知觉、联觉、错觉以及幻觉等具体内容;在诗创作心理的酝酿阶段具体包括诗创作心理的酝酿阶段的两个过程、诗创作的思维概说、表象、想象、诗创作的形象思维、诗创作的抽象思维、诗创作的创造性思维与诗创作的整体思维等具体内容;在诗创作心理豁朗阶段具体包括诗创作心理豁朗阶段概说、基于黑猩猩的顿悟实验以及灵魂出窍等具体内容;在诗创作心理验证阶段具体包括诗创作心理验证阶段概说、语言概说、语言传达的价值、一般语言与诗的语言、言语产生的概念化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自我监控和校对阶段以及意在言外等具体内容。
诗创作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中间学科。在学科分类学中,通常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诗创作反映论的角度来说,诗创作活动是以文字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既然是精神创造活动,那就不是对物质世界的简单描写,而是必须将其转化为心理世界,最后转化为诗作的过程。也就是说,诗创作心理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必须在诗人的思维中酝酿成熟,然后转化为可见的诗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首先涉及将外界刺激信息进行转化,即将外界信息转化为诗人的心理信息;其次以此心理信息为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列组合、加工改造,变成具有诗人气质的新的心理信息;最后借助语言工具变成诗作。将这个过程加以简化,就是感物的过程,根据认知建构理论,感物过程是一个由物理场进入心理场直到审美场,最后到诗作的成形的建构过程。
诗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同时也是心理世界的反映,这个物质世界(包括社会生活、客观现实)制约着诗创作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而且也制约着诗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制约着诗人创作心理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反映论,而且是能动的反映论,其反映在诗创作上就是诗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为任何的诗创作都是诗人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以观念形态(诗作品)再现客观世界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在这里,客观世界即客观对象是诗人认识的出发点,没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诗作品;一定的客观对象规定着一定的诗创作作品。诗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这种反映是从客观世界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属于高级形态的过程,它不是一种机械的反映,也不仅仅是一种客观世界的模本,更是一种创造,一种创造性的反映。恩格斯曾说道:“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种变化也就是通过实践,反映在诗创作上,这种实践就是诗创作,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而且实践也是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
诗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诗人在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他的感觉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知觉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诗歌语言更是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还有其他的一些心理过程如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语言和意识等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更特别的是从事诗人这个行业对人的能力也要求得比较高,一定的社会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诗创作心理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然而,诗创作活动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大脑中枢的高级活动,要研究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脑机制、神经机制、生物化学机制等,这一切都与人的大脑有关,诗创作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必须要借助实验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统计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因此,诗创作心理又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诗创作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中间学科,因而又可称为中间科学抑或是边缘科学。更确切地来讲,它属于思维科学,更具体地来讲是属于创造性思维科学。
一般能被称为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论证诗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非常熟练地掌握普通心理学、测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本土心理学、质性心理学、叙事心理学、传记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由于诗创作心理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所以它还得涉及哲学、诗学、语言学、文体学、文章学、创造心理学、思维心理学、创造学、鉴赏学,等等。这些学科在诗创作心理学中没有详细的专论,只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正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那样,择其要者,为我所用。本书在对待这些学科时也是采取此观点,没有详加介绍,而且这也没有必要,故在行文的安排上只是散见而不成系统地对其择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