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研究
- 翟月琴
- 852字
- 2025-04-24 20:25:25
绪论
汉语诗歌的声音研究,一直是诗学研究所关注的,但系统的研究,肇端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任半塘先生的《唐声诗》[1]出版,标志着声音研究从碎片化的研究方式中脱离出来。尽管这一研究是围绕唐诗的声音问题展开,但因其诗学观念上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因此,它的提出,为凝固而僵化的汉语新诗研究,灌注了新鲜血液。
在汉语新诗研究领域,自21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渡的《诗歌中的声音问题》(2000)、杨晓霭的《宋代声诗研究》(2005)、唐文吉的《声音与中国诗歌》(2005)、林少阳的《未竟的白话文——围绕着“音”展开的汉语新诗史》(2006)、刘方喜的《声情说》(2008)、沈亚丹的《声音的秩序——汉语诗律作为国人宇宙意识的形式化呈现》(2011)以及梅家玲的《有声的文学史——“声音”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2011)、郑毓瑜的《声音与意义——“自然音节”与现代汉诗学》(2014)等相关著作和文章相继问世,声音问题再度引起关注。2004年,上苑艺术馆邀请西川、张桃洲和西渡等诗人、评论家,以“关于诗歌的声音”为题,展开对话。其中,参加对话的诗人和评论家又提出要在诗学层面上区分诵读和语言文字两种声音,并论及停顿、分行、语音、语调、语气等因素。2011年11月,克罗地亚作协、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读诗》诗歌季刊联合举办“2011年中克诗人互访交流项目”,其主题为“诗歌的声音”。来自克罗地亚、马其顿等中欧地区的中青年诗人与活跃在当下中国诗坛的西川、王家新、树才等20余位诗人、诗评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上述罗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诗人、评论家的对话活动,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声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诗学因子,正活跃于当代诗坛,并且不断地延伸、拓展。事实上,声音问题作为一种诗学关注的话题,伴随着每一次新的诗歌形式的出现,其争论与探讨几乎贯穿于汉语诗歌的发展历史。正如一些古典诗歌研究者所强调的:“在诗歌遗产中,随着时代的进展,产生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这多种多样的形式,关键就是声韵组织。”[2]因此,从历史的纵向深度挖掘这一诗学命题的内涵,已经成为诗学研究中不可规避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