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蘭州府志》

道光《蘭州府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蘭州府

(卷三“建置志·城池”,181)蘭州府城,自隋初築於皋蘭山北少西,濱河,宋苗綬修之。明洪武十年,指揮同知王得增築,東西長一里(182)二百八十步,南北長一里八十二步,周六里二百步,高三丈五尺,闊二丈六尺,東西南池深三丈,北因河爲池,門四,東曰承恩、南曰崇文、西曰永寧、北曰廣源,上各建層樓。宣德間,僉事卜謙、指揮戴旺自城西北起至東築外郭,凡十四里二百三十一步。正統十二年,又增築承恩門外郭,自東至北七百九十九丈有奇,名曰新關,郭門九,東曰迎恩、東北曰天塹、又東北曰廣武、南曰拱蘭、東南曰通遠、西南曰永康、又西南曰靖安、西曰袖川、北曰天水。弘治十年,都指揮梁瑄又築東郭外墻三百六十丈,爲游兵營,使居守之。萬曆八年,甃以磚石。(183)皇朝康熙六年,巡撫劉斗補修,重建城樓。二十四年巡撫葉穆濟,乾隆三年巡撫元展成,二十八年巡撫常鈞皆加補葺。

狄道州

(183)狄道州城,自宋王韶破羌人城武勝軍,金元因之。明洪武三年,指揮孫德增築,周九里三分,高三丈,池深一丈,門四,東曰大通、西曰永寧、南曰建安、北曰鎮遠,俱甃以磚,上建重樓,戍樓九,角樓四,又增築北郭。景泰四年,知府劉昭重修,闢東西北三門。隆慶三年,知府申維岱、知縣何常(184)春復修之。國初,靖遠侯張勇駐師臨洮,引洮水支流近城,謂之飲馬河,其後遂成巨浸,衝嚙西城。乾隆十一年,知州管孫翼奉文修,河復故道,始無水患。二十五年,署州事沈元振、陶國幹補築西城,乃復完善。其外郭東南北各長二里,西長百步,關門高三丈,闊二丈五尺。

渭源縣

(186)渭源縣城,創建於宋,土築,周三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門二,南曰渭川、北曰清源,上有敵樓。明弘治十七年,(187)知縣党茂增築月城。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宏斌重修。北有郭,循西面依王韶故堡,徑三里,周五里,高一丈五尺,東西門二,乃明嘉靖四十二年建。

金城縣

(187)金縣城,即宋龕谷寨城,周三里三分,高三丈三尺,池深二丈,門二,南曰安阜、北曰清安,上建層樓。明萬曆四年,知縣劉去僻修築。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魏煜如重修。外郭,當龕穀山口,門二,南曰永綏、北曰咸寧,亦有層樓。

河州

(188)河州城,秦符堅時建,元時逼近北原。明洪武十二年,指揮徐景改築。弘治庚申,都指揮蔣昂重修,周九里三分,高五丈,厚三丈,池深二丈,闊三丈,門四,東曰平秩、西曰定羌、南曰安遠、北曰鎮邊,上各有敵樓。嘉靖間,知州聶守中創修南郭,周三里有奇,門一,亦建重樓。國朝康熙四十四年,知州王全臣重修。乾隆四十六年,回變,樓堞俱被殘毁。五十一年,知州德慧奉文動帑補修。

靖遠縣

(189)靖遠縣城,即古會州城址。明正統二年,都司僉事房貴修築。成化十三年,拓東城。嘉靖二十年,守備黃恩築南郭。萬曆六年,兵糧道梁許重修。城周六里三分,高三丈,門三,東曰通化、西曰治平、南曰安遠,北有鎮北樓,池深三丈。南郭周二里半,高與城等。國朝乾隆二十五年,知縣劉杰奉文以工代賑,動帑興修。五十一年,知縣胡紹祖、王賜鈞先後捐資補修。又(190)西五里有西闤門,山水衝刷,路斷成川。道光十年,知縣陳之學冀勸捐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