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重修鎮原縣志》

民國《重修鎮原縣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鎮原縣

(卷三“建置志”,350)北周武帝天和四年,築原州及涇州東城。隋置湫谷縣(《元和志》湫谷縣,取縣內湫谷爲名)。唐代宗廣德八年冬十月,元載奏請城原州。德宗貞元四年冬十月,吐蕃城故原州而居之。貞元十八年夏四月,涇原節度使劉昌奏請移行原州爲平凉城,詔從之。此即縣西故臨涇城,唐爲行原州,至此改爲平凉城。(351)宋太宗至道二年,置鎮戎軍於原州,涇原經略使郝玭築臨涇城。仁宗慶曆二年冬十月,知環州鍾世衡、知原州蔣偕築細腰城(范仲淹奏疏,詳見“藝文志·奏議類”)。元李思齊城原州,即今之縣城也。《平凉府志》:縣城在高平川北。元至正二十年,平章李思齊、僉院張德欽築,縱橫各六百步,縱嬴一分,池深及仞,雍門四,損北增西,樓櫓三十餘。明成化末,知縣徐鏞增修。嘉靖癸卯,知縣雙應麟加板,崇四尋有二尺,完樓櫓。(352)《李志》:隆慶時,邑令高自治、馬呈圖相繼補修。令陳遇文建四門樓,令趙以莊開小東門(即今東門),東西北三面剝削,侯李槃加築。《張志》:萬曆時,南城一帶被水衝崩,及後喪亂,縣遂弃而不守,故城址崩削益甚。清初,僑治縣南黃家岔堡。康熙四年,侯寧世延詳請截築新城一道,工未竟而遷。侯孫象觀踵成之,新開南門,並舊小東門、小西門爲三門云。《縣册》:乾隆二十二年,侯荆有慶重修東南二門。

縣城:邑城北包大山(中峰潜夫),南臨好水,周六里四分六厘四毫。自元至正二十年建築,迄今五百四十有九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以前變遷,已述於前。茲查卷檔,花門變後,歷事粘補。同治九年,邑侯廖溥明補修全城。十一年,侯左壽(353)堂補修雉堞。光緒二年,侯易簡移河固城。四年,侯宋之章補修北城。十一年,侯劉玉衡補修南城。二十三年,侯汪宗翰補修北城。三十年,侯宋運貢補修西南城,並移河固城。

(356)案:邑城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年,距今民國二十三年,合五百七十餘年有奇。其間亦祇粘補,並未重築。乾隆三十年,凡甘省破損城池,奉文勘修,邑令吳道寧竟以堅固詳報,嗣後賢父母迭經補葺,但傾圮過甚,中外無分,竟成坦道,穿窬之患,延及官舍,矧可禦外寇乎?嘉慶五年,楚匪逸至固原牛營川,邑人震恐,公派錢文於西南重加補築,而東北則侯江勺楠令里民葺之,稍稍完固。雖然民力幾何克荷此任,非動官帑興工,終成築舍。再者,城南河道舊從河南黃家岔東流,溝底皆石,斯鮮(357)衝塌。自河失故道,不惟故南城衝崩,且將近截築之南城,而邑至不可居矣。將來欲建新城,先決河水,使循故道,並治山水以防穿□,爲工無多,而萬世利賴,是在仁人君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