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书除绪论外主要分为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主要对早期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从最初摄影术的传入与接受,到摄影艺术开始萌芽,再到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摄影艺术为代表的多样化探索时期,最终摄影在中国艺术发展的语境中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通过本章的梳理发掘出1927—1937年上海摄影艺术,在此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进入对1927—1937年上海摄影艺术史的梳理,笔者通过对当时摄影文献的爬梳,发现当时上海摄影艺术创作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摄影类型,即趣味消遣的“画意摄影”(包括作为极端形态的“集锦摄影”)、风格多元的现代摄影(主要有现代主义摄影、现实主义摄影以及民族志纪实摄影)以及在大众画报编辑中意外收获的前卫摄影等。本章主要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摄影艺术的美学品质展开分析,同时也将它们的风格成因及流变纳入分析的范围之中。只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美学风格的摄影艺术绝非线性地更迭于上海摄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而是在逐步推进中相互交融、多样并存,并且也会因为特殊历史事件的介入而扰乱甚至阻断这种摄影艺术的发展轨迹。

第三章则是在梳理上海摄影艺术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摄影家发表在摄影刊物上的摄影理论性文章,发掘和探讨摄影自传入被接受为一门独立艺术门类,其间所经历的摄影媒介的观念变迁以及与此相关的摄影美学风格的嬗变:“前艺术”阶段摄影被视为“脱影留真”的奇巧技艺,形成了早期的照相馆摄影美学;在摄影发展的“大写艺术”阶段,摄影则成为延续传统画学的“画笔”,在摄影理论方面形成了带有本土特色的画意模仿论;进入现代艺术阶段后,摄影不但实现了所谓的媒介自律,同时还逐渐形成了独立自觉的现代摄影美学。这些既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难点。

第四章则试图打破一般意义上的摄影本位主义的研究视野,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入手探讨摄影作为一种图像生产方式如何参与建构了当时中国视觉文化的现代性:当时的摄影创作在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语境中实现着蔡元培先生提倡的美育教化功能,又在当时的消费社会语境中建构着现代都市景观,最后它还将镜头投向底层社会民众和边地少数族裔,从而承担起现实批判和重塑国族形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