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一燃(1929年1月— )

胸怀家国治学严 边疆研究惠后学

吕一燃,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水头镇朴里村,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7月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三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56年至1987年,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87年被评为研究员。1987年至1994年,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后更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所)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此间曾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社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季刊)主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边疆史地丛书》《中国边疆史地文库》主编、中国中俄关系研究会副会长。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退休,201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他长期从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并致力于中国边疆史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退休前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合著《沙俄侵华史》,主编《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沙俄侵华史》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获黑龙江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吕一燃在1994年光荣退休,20多年来一直关心国家大事,孜孜不倦地从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不仅以丰硕的科研成果,贯彻党中央有关边疆工作的战略部署,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边疆地区繁荣、发展服务,而且关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科发展,关心年轻学者的成长、成才。

他在退休后笔耕不辍,不仅发表《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近代中国边疆》《关于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的若干问题》《近代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概论》《日商西泽吉次掠夺东沙群岛资源与中日交涉》《民国时期中国人民收回澳门的斗争与中国政府的态度》《清代中俄关系史——中国研究之回顾与展望》等学术论文20余篇,而且先后出版《中国海疆历史和现状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中国边疆史地考论》,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中国海疆史研究》。这些论著既有理论研究的高度、学术研究的深度,又领域宽广,涉及近代中国边界变迁、陆疆研究、海疆史地(包括澳门、台湾史地)、中俄关系史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边疆史地学科的建设、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学术界的好评,并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国家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边界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1987年获准立项。此后20年间,他带领十余位边界问题研究专家组成的学术团队,对边界条约签订前中国边界之所在,边界条约文本之歧义,条约本身之矛盾,边界线之走向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订和论证,数易其稿,最终形成120万字的学术巨著。《中国近代边界史》系统地阐述了自1840年至1949年一百多年间中国边界变迁的历史进程,是我国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最详细的中国近代边界史学术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该书出版后,学术界给予高度评价,薛衔天研究员评价此书“从多方面深化和发展现有研究成果,将前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周伟洲教授称赞它“在中国近代边界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此书在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11年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边疆史地考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之一,收录了他的近30篇学术论文。此书包含领土与边界研究、俄国与中国边疆、边疆民族研究、边疆历史人物研究、东北城市城站研究、边疆科技研究、中国边疆研究史等七个主题。其中,一些论文言前人所未言,具有填补研究空白或澄清事实的重要价值,如《俄国强占拉哈苏苏与中俄交涉》、《图里琛〈异域录舆图〉托讷山碑非中俄界碑考》等。有些文章驳斥了境外“学者”的不实之词,如《驳柳条边“国界”说》《历史资料证明:钓鱼岛列岛的主权属于中国》等。他这些论文既是学术考证、研究的成果,又充满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神圣国土的爱国热情。比如,连横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坚贞不屈、热爱祖国,是台湾地区知识分子的楷模。他怀着对连横的景仰之情,专门撰写《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爱国文人连横》一文,向这位杰出的爱国志士致敬!在宝岛上某些“台独”分子妄图“去中国化”的背景下,这篇文章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既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强调实事求是、充分占有史料,又注重学术成果的完善、深化。比如,他主编的《南海诸岛:地理·历史·主权》,2012年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同行的重视和好评。2014年,他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第2版中增补十多幅图片和《日商西泽吉次掠夺东沙群岛资源与中日交涉》《近代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概论》两篇文章,并摘录了陈天锡《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和沈鹏飞《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中的部分资料。在该书“后记”中,他专门介绍了《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和《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的版本,强调它们的史料价值:“我们摘录其中的一部分,对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经营西沙群岛、东沙群岛的情况应该是有帮助的。”

吕一燃的学术成果

他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无论是担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领导期间,还是退休后,他都始终关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科发展,关心年轻学者的成长、成才。2004年以来,中国边疆研究所采取“一对一”结合,“传帮带”的方式,请离退休专家帮助年轻学者成长。他积极参与,对青年同志关爱有加,传授治学的经验、方法,引导他们不断进步、成长。他对青年同志常谆谆教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还要充分占有原始资料,“没有充分的第一手资料,没有真凭实据,不管如何巧言善辩,妙笔生花,都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还提醒年轻学人:“实事求是,反映历史本来面目,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要求。为了某种需要,或为了证明自己的主观臆断,而篡改史料,伪造历史,歪曲历史,其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必定是短命的。”

他长期从事领土与边界、海疆研究,并关注中国边疆研究所的海疆研究人才培养。2012年前后,他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有关海疆节目时,看到有一位叫“王晓鹏”的青年海疆问题专家发言。他觉得这位年轻学者学术功底扎实,后来得知此人为本所毕业的研究生,遂向所里建议多引进王晓鹏这样优秀的年轻学者,加强海疆研究。2018年5月,在中国边疆研究所成立35周年之际,所里特别邀请他参加“五四青年节座谈”,他看到王晓鹏在座,非常高兴。在座谈会上,他结合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经验,介绍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初创时期的概况,35年中国边疆研究所发展历程,对比当前良好的科研环境,希望青年同志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强调“研究中国边疆史地问题,不应在原地踏步,不应以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和做过的结论为满足,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或提出新看法,或解决新问题,或开拓新领域,或提供新资料”。

(孙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