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源(1933年7月— )

一位热爱科学事业的老学者

于本源,天津市蓟州五百户乡柳河套村人。1956年9月至1957年8月,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1957年9月至1962年8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2年9月至1966年4月,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系任教。1974年8月,被调至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工作,任处级调研员。1983年8月,被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一年后,遵照所领导决定,与曹琦、彭耀一起筹备成立当代宗教研究室,与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公安部、北京市民委宗教局等单位建立友好联系与合作关系,从事田野调研,开展当代中国宗教研究。曾参加对北京天主教情况调查,写出调研报告,为北京市天主教堂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后发表过《宗教信仰自由与无神论宣传》《德国宗教税》等文;一篇关于苏联东正教的长文曾在中央统战部内部印发;参加了由江流等院领导主持的“苏联剧变研究”课题组,负责其中宗教问题的资料收集整理与文稿撰写工作,1994年出版发行并获奖。先后任所办公室主任、行政副所长、所党组成员、所机关党委书记等职。1994年退休。

于本源在职时,因长期忙于组织分配的党政事务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钟爱的科研事业。1994年退休后,他可以专心搞科研了,便积极申请到一个院长基金课题:对清王朝宗教状况和政策的研究。他认为,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宗教研究工作者,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宗教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过程中宗教的历史和政策,清王朝和民国初期正是这样的时期。此时的中国,不仅有儒学、道教、佛教、伊斯兰教,还特别多了一个以列强为背景的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如果对于这种时代背景若明若暗、缺乏深刻的了解,那么当代中国宗教现状中很多问题就很难理出头绪来,就不可能看得清其症结所在。然而,要研究这一课题又谈何容易,不是说下决心就可以轻松完成的,需要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要收集近代以来的相关书籍,而且特别需要通览清王朝的历史文献、大量有关名臣文集,还要阅读“四书”中《尚书》和《礼记》的有关内容。这对于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而言,其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老于没有在困难面前停止脚步,他以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执着前行,最终写成33万言《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一书,199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宗教所优秀著作奖。

为提高社科院学术刊物质量,1996年院里成立期刊评议专家组。老于因其忠诚事业的品格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被聘为期刊评议专家组成员。期刊评议由院科研局管理,一季度一次评议会,每次都要写出评议报告。由老于负责的刊物有10种,主要有《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科学与无神论》《国外社会科学》;其他6种刊物有关宗教问题的文章,也完全由他审读。审读文章主要看内容,还要看其编辑与错别字等问题,对质量高的文章给予推荐,对质量低或有某些问题的文章,提出审读意见。这是个费时、费力的工作。但他认为,期刊是社科专家学者发表论文的重要平台,也是社科院对外的重要门面,必须认真对待,丝毫不能马虎。因此由他负责的刊物,不管文章长短,都坚持认真审读,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有一年,他去日本探亲6个月,就让把期刊寄到日本,他坚持挤时间审阅全刊,按时写出审读报告,寄回院科研局。在审读工作中,他和自己负责的《国外社会科学》《科学与无神论》等刊物编辑部建立了良好关系,这些编辑部开会常常请老于参加,一起讨论办刊问题。老于也不负所望,每次开会时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诚地、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此,有的期刊编辑部对老于心存感谢,要给他审读费,都被他一一拒绝。他说:“我这样做,一是因为院里已经给了我一定报酬,再一个也是避开期刊评奖时为其多说好话的嫌疑。”

于本源的著作

当年,老于快退休时曾参加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当代中国宗教工作》课题组,负责有关当代中国宗教研究部分。这是一项国家级的大课题,由王兆国同志亲自担任主编。老于退休后,就全身心投入这项课题的研究之中。当代中国宗教政策性、政治性很强,具有群众性、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的特点,要求研究者必须要胸有全局,深刻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路线,对当代我国宗教的整体形势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与把握,既要看到我国各种宗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进步与正常发展,也要看到当前涉及宗教的各种问题及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多,层出不穷,研究者有学术界的,也有宗教界的,还有党政部门的干部,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论也都不尽一致。老于在认真学习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基础上,注重收集我国各种宗教的现状资料,收集学术界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各种观点,通过自己认真梳理,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该书于1999年出版。

退休后的老于先后担任宗教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理事等职务。在兼任这些工作的同时,老于还挤出时间参加了两部著作的编撰工作:一个是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百科全书》,其中“宗教卷”是由老于担任主编;另一个是他在担任社科院老专家学会理事期间,参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项目工作,是其中哲学宗教学卷的副主编,负责宗教研究方面文章的组织和编辑工作(2014年出版)。应该说,这对于老于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然而,更加不容易的是,他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还要精心伺候老伴。老伴本来就患有心脏病,现在又患上恶性淋巴肿瘤,先后做了8次化疗。每次老伴住院,老于都要为她做饭、送饭、白天陪护和耐心开导。这期间期刊审读都是在医院陪护时和晚上回家后进行的。不久,老伴又患了更严重的癌症,老于不得不全力以赴伺候老伴,只好退出专家评议工作。2014年老伴去世,热爱科研事业而痴心不改的老于本想再研究一个课题,且做了一定的准备。但一场大病使他的身体彻底垮了,基本丧失了自理能力,连走路都很费力了,只好住进孩子的家里,再不能承担科研课题了。对此,老于心有不甘,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不无遗憾地对笔者说:“唉,再见了,我的科研事业!”然而我却要对老于说:“老哥哥,您已经用实际行动和科研成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捍卫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和老学者的人格尊严,是我心目中的楷模和标杆,应该了无遗憾了。”衷心祝愿老于早日恢复健康,与我们共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