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阳羡的地域人文与陈氏家族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社会,无论个人或群体,都生长于一定的土壤环境中。这种固定下来的土壤环境即成为具有某些固定传统因素的地域,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而言,更是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水土。相应地,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其所植根的物质文化土壤,也与创作者的现实生活及环境密切相关。法国19世纪杰出的文学批评家、美学家丹纳曾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1]这种特定的“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文化生成土壤,为作家提供了艺术灵感的最早来源。就陈维崧而言,他的文学创作取得为后世瞩目的成就,与他成长的地域环境以及所受的家庭学养等有极大的关系。严迪昌先生在研究阳羡词派时,曾设专章概述阳羡人文历史,其侧重点在于,通过简述政治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数位阳羡籍仕进人物,来追溯孕育并形成阳羡词人心态结构的历史性渊源[2]。本章拟从古地阳羡的地域人文传统、环境因素与陈氏家族的文化生成背景两端,从深层渊源上阐述陈维崧从事文学创作的地缘、人文背景以及文化养成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