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利西斯》的认知诗学研究
- 吴显友
- 1495字
- 2025-04-27 17:58:52
0.1 《尤利西斯》:小故事里的大世界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小说讲述的是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三个小人物——犹太后裔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他的妻子玛莉恩·布卢姆和文艺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一天的经历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借用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的神话结构,乔伊斯把主人公布卢姆比喻成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尤利西斯,把布卢姆的妻子比喻成奥德修斯的妻子——忠贞不渝的潘奈洛佩,把斯蒂芬比喻成史诗中寻找亲生父亲的帖雷马科。《奥德赛》讲述的是一名不愿意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希腊战士花了十年时间归家的故事。乔伊斯12岁在写作英雄人物时就选择了这位智勇双全的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创作《尤利西斯》时,乔伊斯曾告诉他的朋友,奥德修斯是文学作品中最“人性化”和最完美的人物。就小说的创作意图、故事梗概和写作技巧而言,1921年9月21日,乔伊斯用意大利语写给他的好友利内蒂的信中透露了《尤利西斯》的玄机:“这是两个种族(以色列与爱尔兰)的史诗。不仅是一天(一生)的小故事,也是人体的循环。……这本书我已写了7年——该死!它也是一种百科全书。我的意图是不仅表现‘当代外表下的’神话,而且让每一个历险(即每一时辰,每一个器官,每一种艺术都在整个体制中相互关联)决定甚至创造自己的技巧。一次历险可以说是一个人物,尽管它包含了许多人物——就像阿奎那谈及日月星辰那样。”(詹姆斯·乔伊斯,2013a:331-332)从传统的小说评价标准来看,尤其是从故事情节来看,《尤利西斯》似乎与它作为现代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并不相称,但如果读者肯花三个月时间仔细品读小说中的每个章节、每个段落、每个句子,甚至每个短语、单词、音素,就会逐步发现这个小故事里的大世界:你会逐步认识小说神话结构的内涵与张力,你会身临其境地体会小说中人物的辛酸与苦闷,你会发现小说的情节虽然很简单,但其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却无处不在,这些矛盾有个体的也有民族的、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等等,实际上,后者才是推动小说进展的真正动因。比如,在小说的第一章“帖雷马科”里,斯蒂芬和两个“朋友”同住在都柏林沙湾的炮楼里,看似相安无事,但各种矛盾、冲突却一触即发:斯蒂芬因违背母亲的临终遗愿(跪下祈祷)而受良心的谴责,他在文学道路上举步维艰,他和父亲的关系逐渐疏远,仅仅是法律或生物学上的父子关系,医科学生穆利根又夺走了圆塔的钥匙,等等。该章还涉及英国与爱尔兰的主仆身份问题,还有盖尔语、历史、宗教、政治等问题。由此可见,小说中的世界,连同它的结构、人物、情节、事件、语言符号、叙事等,都是隐喻的,它们的语言能指符号是确定的,但它们的意义所指却是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是不确定的,是异延的。1932年,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花三年时间读了《尤利西斯》后,在给乔伊斯的信中写道:
总的来说,您的书给了我无穷的麻烦,我大约琢磨了3年算有了点门路。但是我必须告诉您,我深深地感谢您和您的巨著。因为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也不知道,您是否喜欢我写的有关《尤利西斯》的评论文章,因为我不能不根据我的实际情况,说明我是怎样厌烦,怎样发牢骚,怎样诅咒以及怎样欣赏。书末那一气呵成的四十页是一连串名副其实的心理描写。我猜想只有魔鬼的奶奶才会把女人的心思猜得那么透,我可办不到。(Ellmann,1966:253)
在这部旷世奇书里,乔伊斯采用离经叛道的创作手法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讲述了都柏林一天中发生的故事,小说的每一章,甚至是同一章的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体裁结构和叙事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难以超越的丰碑,留下了一份用之不竭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