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礼记正义》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礼记正义》研究,可分为两大阶段:从唐至清的传统经学研究与二十世纪初以来的文献整理与哲学、史学研究,研究角度由对官方意识形态的阐释与建构,转入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清儒《礼记》学及相关著述,堪为今人研究《礼记正义》之门户

《礼记正义》面世后,出现褒扬与批评两派,多是外围的零星讨论,散见于唐以后尤其是清代《礼记》学著作。乾嘉以降,孙希旦《礼记集解》、朱彬《礼记训纂》沿袭郑注、孔疏外,博采宋元以来诸说以及清儒新见,考辨异说并加以裁断。孙氏、朱氏释经较孔疏更重实证,但不及孔疏博赡。王引之《经义述闻》、黄以周《礼书通故》、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与俞樾《群经平议》长于考证,辨正注疏得失,裨补缺漏。陈澧《东塾读书记》总结孔疏训诂成就,发凡起例,所论能发前人所未发,皮锡瑞《三礼通论》、黄侃《礼学略说》、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皆有征引。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礼记》的译注与研究日趋繁荣

二十世纪初期,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黄侃、马宗霍等,讨论《五经正义》而兼及《礼记正义》,多提纲挈领性之论。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学术得到重视,《礼记正义》研究逐渐兴起,近年来成果显著:一是文献整理成绩显著;二是专题论文已有六十余篇;三是相关高质量论著相继推出。

1.文献整理

长期以来,精良版本的阙失是《礼记正义》研究的一大软肋。近年来,经过中国及海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此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迄今,已有五种《礼记正义》点校本先后出版:龚抗云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简体本,2000年繁体本),吕友仁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田博元整理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年版),吕友仁整理“儒藏”精华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郜同麟整理“中华礼藏丛书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前两种点校本采用十行本系列六十三卷为底本,后三种以八行本系列七十卷为底本。另有乔秀岩、叶纯芳将足利本与宝礼堂潘本对照影印为“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礼记正义》”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专题论文

首先,校勘与版本研究成绩突出。吕友仁的《〈礼记注疏〉整理本平议》(《中国经学》第1辑)、《校点本〈礼记正义〉诸多失误的自我批评》(《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6辑),分别对龚本、吕本的讹误予以指正,是两篇重要的校勘成果。王锷撰有《八行本〈礼记正义〉传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6期)、《字大如钱,墨光似漆:八行本〈礼记正义〉的刊刻、流传与价值》(《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5期)、《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考略:以〈礼记注疏〉〈仪礼注疏〉为例》(《中国典籍与文化》2018年第4期)等文,结集为《〈礼记〉版本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版),厘清了《礼记正义》版本的流变及其优劣。乔秀岩《〈礼记〉版本杂识》(《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比较《礼记正义》“八行本”“十行本”两系统优劣,其《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礼记正义〉编后记》论述越州八行本之优及其影印情况。

在探讨《礼记正义》的学术渊源与影响方面,有张帅、丁鼎的《〈礼记正义〉二次征引〈礼记〉旧疏探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3期)、《〈礼记正义〉据皇侃〈礼记义疏〉删理成书考》(《古典文献研究》第15辑),认为孔疏是皇疏的发展。乐爱国将《礼记正义》与朱熹《中庸章句》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孔疏在义理阐释上对后者的影响[68]。彭林的《孔颖达、贾公彦门制度异说辨正》(《中国经学》第26辑)深入考辨孔、贾关于一、二之争,对讨论孔疏的名物与礼制考据具有指导意义。

3.相关论著

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细致梳理南北朝礼学的发展,有助于了解孔疏对唐前礼学的取舍背景。吕友仁《〈礼记〉研究四题》中《 “刑不上大夫”旧解发覆》 《“礼不下庶人”旧解发覆》《 “疏不破注”——一个亟待重新认识的问题》,排比旧说,追本溯源,考论孔疏得失。吕友仁《孔颖达〈五经正义〉义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被誉为“是一部真正读懂、科学评价孔颖达《五经正义》的优秀之作,对孔颖达《五经正义》十二条义例的揭示是‘通贯全书’‘籀绎遗编’的结果”[69]。其“《礼记正义》注疏关系研究”一章,重点考察孔疏包括“直言破注” “微言破注” “不露声色破注”三种破注情形与孔氏关于“(皇侃)既尊郑氏乃时乖郑义” “礼是郑学”两个命题,发千年之覆,令人耳目一新。

关于孔颖达研究,陈冠明据《两唐书》本传及于志宁《孔公碑铭》撰有《孔颖达世系及入唐前行实考》(《阴山学刊》 2003 年第5 期),后扩充为《孔颖达年谱》[70],详尽梳理了孔颖达身世、求学、仕宦、著述等事迹。申屠炉明《孔颖达 颜师古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以《五经正义》修撰为中心,重点评介孔颖达学术思想。安敏《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研究》(岳麓书社2009 年版)对孔氏生平、姓字有所考证。

(三)中国台湾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

台湾大学张宝三的博士学位论文《五经正义研究》(1992)[71],体系完备,内容丰富,论证翔实,对一些陈陈相因的观点详加考辨,堪称一部力作。因为侧重《五经正义》的整体研究,故难以充分论述《礼记正义》成就。何希淳《礼记正义引佚书考》(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6)、叶程义《礼记正义引书考》(台湾义声出版社1981 年版),注重文献梳理与材料辑佚。

此外,日人乔秀岩《义疏学衰亡史论》(万卷楼,2013)第三章“《礼记正义》简论”,专论其性质、皇疏的影响、孔疏的取舍等,揭示孔疏创新不足的内在原因。乔秀岩《义疏学衰亡史论》与吕友仁《孔颖达〈五经正义〉义例研究》,标志着《礼记正义》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总之,《礼记正义》研究已从基础的文献整理、文字校勘、版本考据,深入学术源流、著述体例与思想内涵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