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学派视野下方成珪考据学研究
- 刘思文
- 1632字
- 2025-04-27 17:38:51
第三节 守正自得
身处同一时代、同一地域、同一学术文化背景中的人物,最终取得的成就也往往不尽相同,因其还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有关。方成珪考据学除受时代大环境与瑞安地域学术文化影响外,还与其自身勤于钻研、守正自得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嗜治音韵,细心钻研。清儒吴钟骏《〈集韵考正〉序》:“方君雪斋服官,暇日嗜志于音韵,钻思于雠对。”[9]同邑学者陈谧也说:“精究仓雅,尤嗜雠校古籍,官奉所入尽以购书,其学奄有德州卢氏元和顾氏之长。”[10]方成珪以小学通经,细心钻研,对《集韵》《字鉴》等字韵书作了详细考证。《〈字鉴校注〉自序》:“暇日手抄一过,复加考订,每字必录取音義以资讲解,注明出处,以便检阅。复得钱广伯校本,于海昌拜经楼吴氏,益藉匡所不逮。”[11]
二是喜好藏书,勤于校雠。《清史列传》卷六十九《儒林传下二》:“(成珪)尤勤于校雠,官俸所入,悉以购书,储藏数万卷,丹黄殆遍,老尤矻矻不倦。”[12]如其搜辑群书,“手自点勘”[13]了《周易》《王右丞诗》《韩昌黎集》和《唐摭言》等典籍,以“补所未备”[14]。孙诒让曾评价说:“尝见邑中李氏所藏《东莱读诗记》、胡氏所藏《困学纪闻》皆先生校本,旁行斜上,丹黄烂然。又见海昌蒋氏《斠补隅录》,知先生尝校王定保《唐摭言》,其所考证,多精塙绝伦。”[15]
三是乐于交游,好学上进。方成珪担任海宁州学正、训导和宁波府教授期间,结交了宋咸熙、端木国瑚、黄式三、钱泰吉、管庭芬、吴钟骏、姚燮等一批学者,常一起切磋交流学术,使其学术得到不断提升。吴钟骏《〈集韵考正〉序》:“雪斋不谓余不敏,而出所作相示。余乃嘉叹其意之挚,功之密,窃自喜志愿趋向之所同,为录其副,而以原稿归雪斋。”[16]方成珪后在《自序》中说:“丙午春,以手校本就正于吴晴方学使,因假得学使与陈颂南侍御用毛斧季影钞宋板同校本,知所见之册与厚民本大同小异。……余亦拾遗订误得所据依,诚此生大快事也。”[17]
简言之,在时代学术氛围、地域文化浸润和自身勤奋上进等多重因素加持下,方成珪续延永嘉地域学统,承继乾嘉治学之精神,终成道咸间瑞安考据名家。如其《五十述怀》所言:“关心文字知无补,回首家园感不禁。……人许识途如老马,自怜钻纸学痴蝇。由来山水知音惯,几辈云霄得路曾。愿与诸君同努力,无穷尽味此青镫。……满庭松菊甘为主,萧洒何心学表微。”[18]
[1]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朝)》卷85,清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第1999页。
[2]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7页。
[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4] 庞天佑:《考据学》,《新国学三十讲》,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364页。
[5] 马君武:《马君武诗序》,《瑞安文史资料》(8辑),政协瑞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版,第77页。
[6] 宋慈抱:《瑞安县志各门小叙》,《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945年第3期,第20页。
[7] 宋慈抱:《〈瓯海轶闻续编〉自叙》,《瓯风杂志》1934年第6期,第74—75页。
[8] 陈谧:《方先生墓表》,《字鉴校注》,瑞安陈袌殷1932年手钞精校本,第1—2页。
[9] (清)孙诒让:《〈集韵考正〉后记》,《集韵考正》,清光绪五年《永嘉丛书》本,第1页。
[10] 陈谧:《方先生墓表》,《字鉴校注》,瑞安陈袌殷1932年手钞精校本,第1—2页。
[11] (清)方成珪:《〈字鉴校注〉自序》,《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945年第4期,第72页。
[12] (清)国史馆编:《清史列传》卷69,中华书局1928年排印本,第40—41页。
[13] 陈瑞赞编注:《东瓯逸事汇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14] (清)管庭芬著,张廷银整理:《管庭芬日记》(第3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13—1114页。
[15] 孙诒让:《〈集韵考正〉后记》,《集韵考正》,清光绪五年《永嘉丛书》本,第1—2页。
[16] (清)孙诒让:《〈集韵考正〉后记》,《集韵考正》,清光绪五年《永嘉丛书》本,第1页。
[17] (清)孙诒让:《〈集韵考正〉后记》,《集韵考正》,清光绪五年《永嘉丛书》本,第3页。
[18] (清)方成珪:《宝研斋吟草》,清道光二十六年聚珍版,第5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