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王建朗 黄炳麟

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是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场反侵略战争。那是中华民族饱经苦难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奋斗并最终走向胜利的年代。这场战争对中国形成了巨大冲击,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陲,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若干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由此而孕生。经此战争,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获得极大提升,由此前屡受侵凌的弱国一跃而为新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直徘徊于国际舞台边缘的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进入国际舞台的中心地带。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被学界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多灾多难的中国驱散了笼罩百年的阴霾,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还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走向。战后七十余年来,尽管局部战争不时发生,但未再发生世界规模的大战,世界出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年代。

近代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东方弱国,百余年间,她遭受了一次次外来侵略,经历了一次次严重危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大一次危机。面对军力和国力强大的日本,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国家,中国何以能坚持下来,何以能取得最终胜利?其原因很多,简单说来,至少有两点:

一是在国内,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统一战线。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同仇敌忾,合作抗日,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千百万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奋起反抗,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全力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正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抗战,当时国力远远落后于日本的中国顶住了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将战争拖入持久作战的相持阶段,并最终转入反攻。正是各地区军民的共同奋战,最终使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是在国际上,中国积极推动形成最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审慎观察国际形势,冷静判定敌我友。凡是一切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我们都尽可能争取为友,争取其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中国不仅为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做出了积极努力,还派遣精锐部队远征缅甸,为盟军联合作战做出积极贡献。

正是依靠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度过了一场严重的民族危机,世界也避免了文明被野蛮征服的巨大灾难。

战后七十余年来,对于这样一场影响深远的抗日战争,人们的研究从未停止,迄今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面世。然而,与中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艰辛付出和伟大贡献相比,我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外部世界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认识仍有不足,海峡两岸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认知上也还存在着差异。

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两岸领导人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习马会”。对于抗日战争研究,双方达成了“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的共识。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两岸的抗战研究学术团体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以下一并简称“两学会”)承担起两岸抗战研究学术交流的联络与组织工作。

2017年7月,适逢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两学会邀请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与退役将领,在南京紫金山庄召开了首届两岸抗战历史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抗日战争历史定位”“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4个主题,共发表了34篇论文。

2018年,在武汉会战爆发80周年之际,两学会在武汉召开了第二届抗战历史研究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研讨“日本前期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抗日战争与台湾”“抗日战争之历史意义与国际贡献”“抗战历史教育与抗战精神传承”5个主题,共发表了22篇论文。

2019年,在昆仑关大捷80周年之际,两学会在南宁召开了第三届研讨会,研讨“抗日战争历史记忆”“抗战历史传承”“抗战与台湾”“抗战精神升华”4个主题,共发表了26篇论文。

2020年,受限于新冠疫情等因素,两学会各自在北京和台北举办论坛,研讨抗战历史。

2021年,适逢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两学会原本规划在沈阳举行第四届研讨会,并拟定了研讨主题,预约了学术论文。但临时又受疫情波动影响,在台人员不便赴会,两学会仍各自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此外,两学会在沈阳联合主办了“铭史承志:九一八事变90周年海峡两岸书画展”。两岸136位名家的书画作品,包括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洪秀柱女士的作品参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总顾问蒋友松先生出席了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的书画联展开幕仪式。

2022年,两学会以视讯与结合实体会议的方式,联线合办第四届抗战历史研究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实体会议分别在北京与台北同时举行,通过网络,双方共同研讨“纪念卢沟桥事变85周年”“同盟作战与台人抗日史实”2个议题,共发表了10篇论文。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当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退役将领相聚在80年前作为抗战战场的南京、武汉、昆仑关,共同回顾那场战争的艰辛与荣耀时,大家感慨万千。作为后来人,大家意识到,今天的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高度,以更为宽广的胸襟来探究那场战争。

在四次研讨会中,我们从诸多方面讨论了抗战历史,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抗战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国共两党在不同战场上发挥了不同的领导作用。两个战场形成了相互策应、相互依存的战略配合关系,令日军首尾不能兼顾。可以说,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则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坚持是艰难的;如果没有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也是难以长久支撑的。

大家还有这样的共同感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认识是不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我们自己的研究和宣传有关。8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且有可能更多地从全民族视角来观察那场战争。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只有一个。中国的荣耀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荣耀,中国的耻辱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耻辱。所有在那场战争中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浴血奋战的中国军队,无论在哪个战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都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他们的历史功绩,应为后人世世代代永远铭记。

当然,两岸与会者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但是,我们认为,作为后来人探究历史,不必急于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争短论长,而应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大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战争,我们应着力于更多地增强共识,求同而存异。

在召开第二届研讨会时,除了继续讨论抗战史事,还增加了一个新的主题,即如何加强抗战历史教育,传承抗战精神。会议邀请来自两岸的青年学生和中学教师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这样,不仅有助于澄清在抗战历史教育方面的问题,端正历史认识,也有助于传承抗战精神,培养一批具有正确历史认识的青年人才。会议期望他们成为撒向四方的种子,将正确的历史观与伟大的抗战精神传遍两岸。

在五年来的多次研讨中,两岸与会者对于抗战历史不仅取得诸多共识,还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这些会议在两岸交流史与学术合作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为记录与保存与会者的努力成果,两学会决定将一部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出版工作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港澳台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的是,抗战老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荣誉会长郝柏村先生为两岸抗战论坛做出了特别贡献。他不仅积极促成两岸抗战论坛的设立,还以近百岁高龄之身不辞旅途劳累,参加了在南京和武汉举办的两次会议,并做了鼓舞人心的讲话。郝先生提出了抗战史研究的五个基本立场:站在全中华民族的立场,站在学术良知的立场,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站在战略宏观的立场,站在对人类社会及世界和平影响的立场。他希望两岸研究抗战历史的学者专家能够秉持上述立场,求同存异,共同谱写抗战胜利的民族荣光。郝先生的讲话获得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在武汉会议期间,郝柏村先生约见王建朗和黄炳麟,长谈将近一个小时。郝先生在谈话中多次表达了期待两岸合作得以推进和扩大的殷切希望。他认为,通过两届抗战史论坛,两学会已经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基础。他嘱托我们要密切协作,将两岸抗战论坛持续推进下去。郝先生极为强烈的爱国情怀,令我们十分感佩,也深感责任重大。2020年,郝柏村先生不幸离世。郝先生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仍为谱写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乐章努力不懈。谨以此论文集纪念郝柏村先生辞世三周年。

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之所以仍在持续不断地研究这场战争,是因为,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是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东西,需要去思考,去总结,去记取。

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不稳定时期,中华民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一挑战既包括国际关系领域的挑战,也包括两岸关系的挑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战胜强敌的巨大力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正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依靠全体中国各民族人民前仆后继的艰苦奋战,中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今天,在世界大变局中,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是抗日战争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我们面对变局的最佳选择。

两岸中国人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挑战,维持中国的稳定、发展与繁荣,既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成功应对挑战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两岸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必将迎来一个和平、繁荣的明天,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